一、非法入室打人违反了哪些法律
非法入室打人违反了刑法法律,非法侵入住宅案或者故意伤害案。首先违背住宅内成员的意愿或无法律依据,进入公民住宅,或进入公民住宅后经要求退出而拒不退出的构成非法入侵住宅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次打人行为,如果致人轻伤以上,会涉嫌故意伤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非法入室打人民事赔偿包含哪些项目
非法入室打人是公诉案件,如果行为人实施了故意伤害行为,达到了轻伤以上的,是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的。同样故意伤害也侵犯了他人的身体权,需要民事赔偿。故意伤害罪赔偿项目有:
1.医疗费。包括:诊疗费、医药费、住院费、其他(凭据给付,外地治疗有转诊单;)
2.误工费。
3.住院伙食补助费。
4.护理费。
5.营养费。
6.交通费、住宿费(需要记录并有凭证);
7.精神赔偿金。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在刑事判决之后,另行起诉的可以要求该赔偿。
三、非法入室打人构成故意伤害罪是否能减刑
故意伤害罪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
《刑法》第七十八条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n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女人进入更衣室是否违反法律?
414人看过
-
打人违反了刑法哪条
378人看过
-
2022年入室盗窃是否违反法律?
403人看过
-
室内抽烟违反了什么法律
92人看过
-
父母打孩子违反了哪条法律
148人看过
-
地下室住人违反什么法律
64人看过
-
入室打人法律追究哪些责任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8-08入室打人涉及非法侵入住宅案或者故意伤害案。首先违背住宅内成员的意愿或无法律依据,进入公民住宅,或进入公民住宅后经要求退出而拒不退出的构成非法入侵住宅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次打人行为,如果致人轻伤以上,会涉嫌故意伤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非法入室骂人能打么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08不可以, 非法入室打人涉及两个行为, 1、非法侵入住宅 2、故意伤害。但是非法侵入住宅是进行故意伤害的一个过程,因此被故意伤害的行为吸收不另行构成犯罪,综上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来追究其刑事责任。 如果打人没有造成轻伤或者重伤,那么警察会处以治安处罚。而且对方可能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
-
哪些禁止室外广告违反法律重庆在线咨询 2022-04-10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一)未经批准设置户外广告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并可处以1000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二)设置的户外广告不符合户外广告设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技术规范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依法强制拆除,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三)户外广告设置期满后,不及时拆除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
-
入室打人属于哪些案件,法律上有哪些规定山东在线咨询 2023-02-06入室打人涉及非法侵入住宅案或者故意伤害案。首先违背住宅内成员的意愿或无法律依据,进入公民住宅,或进入公民住宅后经要求退出而拒不退出的构成非法入侵住宅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次打人行为,如果致人轻伤以上,会涉嫌故意伤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室内抽烟违反了什么法律福建在线咨询 2024-03-27室内抽烟违反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规定。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任何人均有权要求吸烟者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停止吸烟;有权要求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及其监督管理人员劝阻、制止吸烟行为;有权向卫生、城管等行政主管部门举报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禁止吸烟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在禁止吸烟场所不得放置烟具和设置烟草广告。对违法吸烟行为予以劝阻,对不听劝阻的要求其离开。对不听劝阻且不离开的,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