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实真实存在然后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了算诈骗吗
并非所有导致损失之情形都一律构成合同诈骗罪。
若同时具备下列情形者,则可认定为构成此罪责:首先,本罪侵害之客体极为复杂繁多,既包括国家对于各类经济合同之严格管制之法律秩序,又涵盖公私财产之产权权益;其次,从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来看,其涉及在缔结、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实信息等手段,非法获取相对方财务的行为,且涉案金额需达到法定标准;再者,本罪的犯罪主体为普通民众均可构成;最后,本罪的主观心态为故意为之。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二、欠钱了有陆续还钱还算诈骗吗
关于拖欠债务后部分偿还这一情节,需要区别对待,并不能简单归结为诈欺犯罪。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诈欺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图,通过编造虚假事实或隐匿真实情况来实现对他人财物的获取,并且要求此种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及金额标准才可以认定为犯罪。
若从始至终债务人始终以诚恳的态度履行还款义务,即使被判定为拖欠一段时间内没有完全执行完毕也不应视为诈欺。
实践中,我们应尊重法律规定和程序,坚守道德底线,避免因误解而错误判断相关行为性质。
-
隐瞒事实真相造成损失怎么办
69人看过
-
有事实存在属于诈骗吗
208人看过
-
误工费按实际误工的损失计算,
380人看过
-
真实工程收保证金算诈骗吗
96人看过
-
中介隐瞒租房真实情况造成损失怎么办
172人看过
-
怎样证明诈骗事实真实
105人看过
-
资金损失是由于事实真实存在导致的,是否算作诈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4-11-26并非所有导致损失的情形都构成合同诈骗罪。若同时具备以下情形,则可认定为构成此罪责:首先,本罪侵害的客体极为复杂繁多,包括国家对于各类经济合同之严格管制法律秩序以及公私财产之产权权益;其次,从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来看,涉及在缔结、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实信息等手段,非法获取相对方财务的行为,且涉案金额需达到法定标准;再者,本罪的犯罪主体为普通民众,均可构成;最后,本罪的主观心态为故意为之
-
委托人隐瞒真实事实造成委托人损失怎么办?天津在线咨询 2022-11-23我国《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二条明确规定:中介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 中介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请求支付报酬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居间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 如果因居间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致使委托人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当由居间人承担赔偿责任。 (《民法典》生效时间为2021
-
隐瞒,虚构事实造成对方经济损失构成诈骗罪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08-23对于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是指隐瞒真相虚设担保设置陷阱等欺骗手段,骗取别人钱财,虚构合同主体,是最惯用最常见的骗取手段; 伪造编造票据,以虚假的证明骗取财物,冒用他人名义,签订虚假合同,利用已经撤销的单位,与人签订虚假合同。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
-
未经核实的诈骗未涉及资金损失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1-25在公众熟悉的法律概念中,诈骗罪并不存在未遂罪状。当罪犯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无法预见或避免的因素,其计划未能实现,这称为犯罪未遂。 对于这些未遂者,法律规定可以将其与已遂的罪犯进行比较,并选择适当减轻其惩罚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可以视为犯罪未遂。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参考已遂的犯罪分子的情况,给予未遂罪犯适当
-
离职后,被告知工作失误造成公司损失,与事实不符,能起诉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01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