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238条中转化犯条款的理解与适用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0:21:30 496 人看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其第二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其中对于第二款的规定,在理论上认为,前半部分属于结果加重犯,后半部分属于转化犯,即依照《刑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转化犯条款如何理解和适用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一、非法拘禁中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能否转化为“故意伤害(致死)罪”?

对此,实践中有人认为,非法拘禁中只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就应转化为故意杀人罪,一方面,《刑法》规定“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可见致人伤残的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定罪,致人死亡的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定罪。另一方面,《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的转化犯,对伤残或死亡的结果只能是间接故意,由于间接故意的心理状态是放任,那么其罪名的确定就应以结果论,结果是伤害的就定故意伤害罪,结果是死亡的,就定故意杀人罪,而不能以故意伤害(致死)罪定罪处刑。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的伤残、死亡与《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罪名之间并不是分别对应关系,而是交叉选择关系,结果为死亡的可以定故意伤害罪,结果为伤残的也可以定故意杀人罪(未遂),并非致人死亡的就一定构成故意杀人罪,构成何罪必须以犯罪构成要件为依据进行判断,转化犯罪也不能突破这一基本要求。在司法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案例,被告人在对他人的非法拘禁中使用暴力,有明显的伤害故意,但被告人并没有预见到被害人会因自己的伤害行为而导致死亡,或轻信能够避免,在此情况下,即使被害人死亡,也不宜认定被告人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被告人既不追求死亡结果的发生,对死亡结果也非放任的心理态度,而是过失所导致,转化定性为故意伤害(致死)罪是恰当的。其二,在非法拘禁的转化犯中,被告人对伤残或死亡的结果并非只能是间接故意。尽管大多数情况下被告人持放任之心理状态,但在有的情况下,面对被害人的反抗,被告人犯意转化而追求被害人的致伤或致死,也是完全可能的,在非法拘禁的转化犯罪中不能排除这种情况的存在。另外,即使在被告人持间接故意心理的情况下,其罪名的确定也不能仅以结果论,如果其只对伤残持放任的态度,而并没有预见到可能致人死亡,对死亡的结果不存在放任,则即使被害人死亡了,也不能以结果论而定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伤害而过失致人死亡,这是完全可能存在的人的主观意志形态。

二、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是否都依照《刑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转化定罪?

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情况,被告人在实施非法拘禁中,由于被害人反抗,使用了暴力,其暴力的程度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伤残或死亡的结果,但由于被害人的特异体质,或特定的神经受到刺激而导致伤残或死亡,对此应如何定性,是否转化为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罪?笔者认为,对此还应根据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判断,如果被告人对被害人的伤残、死亡不具有主观故意,则不应定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只能认定为非法拘禁罪中的结果加重犯,而不应转化定性。尽管一般情况下暴力的实施可认定为故意,但暴力的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对身体非要害部位的一般殴打,或使用暴力进行捆绑等,正常不会导致伤残或死亡的后果,那么这里的暴力对被害人的伤残、死亡而言,则只是过失,有的甚至是不可预见的意外事故,对此应当以被告人的主观罪过情况区别对待。不能只要有暴力行为,就转化定性。据此,笔者建议将《刑法》该条中的“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修改为“故意致人伤残、死亡的”,这样才能更体现立法的本意,否则在实践中就会导致理解和适用上的错误。

三、使用暴力致人轻伤害的,应否转化定性为故意伤害罪。

对这一情况,实践中有的转化定性为故意伤害罪,有的没有转化定性,仍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尽管二者在结果上差别不大,但定性毕竟不统一,有必要予以规范。

对同一情况之所以定性不一致,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刑法》该条款中“伤残”一词的不同理解,有的理解为“伤害或残疾”,有的理解为“重伤或残疾”,有的理解为仅指“残疾”,由于理解的不同,就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差异。笔者认为,这里的“伤残”应指“重伤或残疾”。之所以如此理解是基于对转化犯条件的界定。转化犯罪是指根据刑法的特别规定,行为人实施的某一犯罪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更为严重的犯罪,并依照后一犯罪定罪量刑的情况。那么,只有后一犯罪比原犯罪严重才能转化,否则不宜转化。一般的故意伤害犯罪,如果只导致轻伤的后果,其法定刑与非法拘禁罪相平衡,虽然被告人有伤害行为和致人轻伤的的结果,但不符合转化犯罪的成立条件,由于其犯罪故意主要是非法拘禁,以非法拘禁罪定性更为合理。故意致人重伤或残疾其严重性都大于非法拘禁,在这一情况下,从非法拘禁罪转化为故意伤害(重伤)罪符合转化犯罪的基本要求。当然,重伤并不等于残疾,有的重伤人员不一定导致残疾,但从其严重性上看,也符合转化犯的条件,应当转化。从另一个角度看,导致残疾的,也并非都一定达到重伤的标准,可见对重伤害结果转化定性的必要性。据此,笔者建议将《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中的“伤残”修改为“重伤或残疾”,这样,才更易于司法实践中理解和把握。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22日 12:0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抗辩权条款:理解与适用"
    在双务合同中有先后履行顺序时,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需有确凿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已经到达无法偿还债务的程度,且对方未能提供足够担保履行义务前,有暂时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不安抗辩权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权益,防止欺诈行为,促使对方履行义务。中止履行债务的不安抗辩相关规定中,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等情形,可以中止履行。在双务合同中,如果有先后履行顺序,那么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必须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已经到了无法偿还债务的程度,并且对方当事人未能提供足够的担保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之前,有暂时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规定不安抗辩权是为了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借合同进行欺诈,促使对方履行义务。比如中止履行债务的不安抗辩相关规定中,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等情形的,可以中止履行。 先后
    2023-08-27
    172人看过
  • 刑法六十七条第一款适用什么条件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这些情况适用于刑法六十七条条第一款。一、刑事诉讼法解释第67条的规定是什么刑事坼讼法解释第六十七条的规定是,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经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二、自首后立功的处罚规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少基准刑的70%以上。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重大立功则是犯罪分子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线
    2023-02-21
    52人看过
  • 根据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适用死缓的条件是
    1、罪犯应当判处死刑。2、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根据刑法第50条的规定,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在死缓期间或者期满之后,有三种处理结果:(1)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2)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3)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指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给予两年的缓期,这就是刑法中所称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不是一个单独的刑罚种类,而是死刑的一种执行制度。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期满可否执行死刑:一、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行为人罪该处死刑,如果行为人罪不该处死刑,则不能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不必立即执行,一般是指罪该处死刑的罪犯,有投案自首、立功表现或有其他从宽处罚的法定条件,或者犯罪主体在智力上存在明显障碍,或者被害人
    2023-06-28
    66人看过
  • 刑法解释:第六条【刑法对地域的适用范围】
    第六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解释】本条是关于刑法对地域的适用范围的规定。本条共分为三款。第一款是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无论是中国公民,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规定。这里所说的“我国领域”,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具体包括:1.领陆,即国境线以内的陆地及其陆地下的地层;2.领水,即内水(内河、内海、内湖以及同外国之间界水的一部分)和领海(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及其以下的地层;3.领空,即领陆和领水之上的空间。这里所说的“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主要是指刑法第十一条关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特别规定;刑法第九十条关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2023-06-11
    379人看过
  • 略论携带凶器抢夺的转化型抢劫罪——兼谈《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理解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相继出现了多起“两抢”(抢劫、抢夺)事件,飞车抢夺、持刀抢劫使人们不敢独行,提心吊胆,公安机关对此进行了专门整治,加大了打击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对于如何正确适用《刑法》第267条第2款处理纷繁复杂的“两抢”案件出现了分歧,本文拟对携带凶器抢夺的转化型抢劫罪进行探讨。在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而1979年《刑法》中并无此规定,此条款是修订刑法增设的。对此,理论界持正反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增设此条款有必要,一是认为此条混淆了抢夺罪和抢劫罪之间的差异,立法不严谨。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两抢”现象,该转化型抢劫罪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司法部门要充分领会立法者的意图,准确理解、适用本条。笔者认为,在适用此法律条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转化型抢劫罪的概念携带
    2023-06-11
    164人看过
  • 《行政处罚法》中“不予行政处罚”条款的理解与适用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予以惩戒的行为。行政处罚的种类(一)警告、通报批评;(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三)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四)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五)行政拘留;(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简称不予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法定事由的存在,而对本应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人,免除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教育。无论当事人是否初次违法,只要同时符合以下
    2023-05-07
    58人看过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理解与适用(第六条)是怎样的?
    1、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2、本条是关于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的举证责任的规定。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如果当事人未能尽到上述责任,则有可能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举证责任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三层:(1)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出证据;(2)当事人对自己提供的证据,应当予以证明,以表明自己所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主张;(3)若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不能提供证据或提供证据后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将可能导致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3、谁主张,谁举证当事人主张事实进行辩论不能空口无凭,而应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谁主张什么谁就应该证明什么,否则,提出的事实将有可能不被认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
    2023-06-10
    88人看过
  • 刑法第313条的解释与说明
    有关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刑法第313条是否自诉案件是的,刑法第313条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它可以是公诉案件,也可以是自诉案件,如果被执行人拒绝履行判决情节严重的,权利人可以自行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申请执行人可以申请执行法院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也可以直接到公安机关报案,要求通过公诉程序追究被执行人的刑事责任。《最高法院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司法解释》第三条申请执行人有证据证明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人民法院认为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第三项规定的,以自诉案件立案审理:(一)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侵犯了申
    2023-07-04
    168人看过
  • 刑法解释:第四十九条【不适用死刑的情况】
    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解释】本条是关于不适用死刑的情况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对下列两种人不能适用死刑:一是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社会经验也有限,规定对其不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样规定主要是出于对未成年人保护和刑事责任能力角度的考虑,而且也与我国已经批准加人的《儿童权利公约》中的有关规定相一致。不满十八周岁,是决定是否适用死刑的年龄界限,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一律按公历年、月、日计算实足年龄。必须是过了十八岁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十八周岁。二是对于在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一规定,主要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未出生的胎儿是无辜的,不能因其母亲犯罪而剥夺其出生的权利。所谓“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被告人是怀孕的妇女,也包括审判前在羁押受审时已是
    2023-06-11
    379人看过
  • 商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适用
    一、适用法律方面的分歧我国现行商标法关于商标应具有显著特征的要求,体现在第九条及第十一条。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第十一条则从反面,即不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的角度进一步对第九条的要求作了明确。在商标审查和复审实践中,有大量以缺乏显著特征为由驳回商标注册申请的案例。但在适用法律方面,尤其是适用第十一条第一款一、二、三项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做法。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当申请商标属于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或第二项规定的情形时,应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应仅仅适用第一项或第二项;第二种观点认为,应适用第三项;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在适用第一项或第二项的同时,适用第三项。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坚持将第三项作为法律依据,是因为属于第一、二项规定情形的商标,明显亦属于第三项"缺乏显著特征"的标志,这样适用法
    2023-05-01
    180人看过
  •  违约金条款的解读与适用
    这段内容讲述的是当事人可以自行约定终止合同的违约金,或者约定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赔偿数额的计算方式。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总之,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违约金的数额和计算方式,但需要遵循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自行约定终止合同的违约金,或者约定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赔偿数额的计算方式。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违 约 金 与 损 失 如 何 平 衡 ?违约金与损失如何平衡是一个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合同中,一方违约时,另一方通常有权要求违约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作为损失补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仍然可能遭受实际损失
    2023-09-12
    92人看过
  • 刑法第67条三款刑事处罚会适用吗
    刑法第67条第3款是对自首的规定,只要满足缓刑适用条件,即可适用缓刑。缓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一、一般共同犯罪可不可以判缓共同犯罪的行为人是可以被判处缓刑的,应当满足的条件有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悔罪表现、犯罪情节较轻、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以及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缓刑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是对刑罚的暂缓执行,其执行形式为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二、缓刑期间会经常打电话抽查吗缓刑司法所晚上会打电话。司法局会不定时抽查。缓刑,全称刑法的暂缓执行,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缓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
    2023-02-08
    141人看过
  • 转化型抢劫罪的立法理解、适用条件及既遂与未遂的标准问题看法
    一、对转化型抢劫罪的立法理解要正确理解转化型抢劫罪现行立法,是离不开罪刑法定原则的。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贯穿于刑法始终,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全过程,它当然也是我们正确认定转化型抢劫罪的指针。现行刑法关于转化型抢劫罪的规定是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所谓罪行法定原则,简言之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对此我国刑法第三条有明确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罪行法定原则有几项基本要求:1、罪行法定化,即犯罪与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2、罪行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的法律规定;3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能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从刑法第269条看,该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
    2023-06-11
    250人看过
  •  刑法第312条:犯罪与刑罚关系
    刑法第312条涉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犯罪所得收益罪。该罪行为的处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则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第312条所涉及的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犯罪所得收益罪。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 法 第 3 1 2 条 : 掩 饰 、 隐 瞒 犯 罪 所 得 及 收 益 罪刑法第312条是一项关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罪的法律规定。该罪名的目的是保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打击犯罪行为,防止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扩散和利用。根据该条规定,如果一个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有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有价保险凭证、有价信用凭证的行为,或者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为掩饰、隐瞒
    2023-09-14
    447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预备强奸中转化成数罪的理解与适用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14
      李某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强奸预备阶段,第二阶段是抢劫实行阶段。本案中李某存在两个犯罪故意,实施两种犯罪行为,对李某按一罪处理还是数罪并罚,关键是认定该两个故意之间是犯意转化还是另起犯意。本案中,李某在预备强奸过程中,主观上打消了强奸这一犯罪意图,在犯罪行为未终了之时,针对同一被害对象张某又萌生了抢劫的故意,李某的行为符合由一罪转化为另一罪,属于犯意转化而非第一种意见所指的另起犯意。
    • 对侵权责任法第91条第二款的理解与适用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0-09
      对侵权责任法第91条第二款的理解与使用如下:【侵权责任法】第九十一条在公共场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施工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窨井等地下设施造成他人损害,管理人不能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解读:此条第一款源于《民法通则》第125条的规定,文字表述上仅取消了“道旁”这一地点表述,可以理解为属于“公共场所”的“道旁”属于本条规定范
    • 第238条内容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刑法224条对合同诈骗罪的理解与适用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18
      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82条的理解与适用
      台湾在线咨询 2021-11-11
      一、《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适用范围《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根据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应当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根据这一规定,国家机关在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辞职,不适用《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