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案件有多个原告起诉状怎么写?
2、列明诉讼主体。原告和被告是基本的诉讼主体。有第三人的,还要列明第三人。
自然人诉讼主体的,要按照“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职业,住址,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的顺序写明。其中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确实不清楚的可以写个大概年龄)住址、联系方式5项是必须有的。
单位诉讼主体的,要写明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住址(住所地)联系方式,最好能附有其营业执照的复印件。
3、诉讼请求。诉讼请求要用序号分开,每条按照“请求依法判令XXXXX;”的格式来写。另外,现在有的法院要求诉状还要列明案由。但案由不是必须有的部分。
4、事实与理由。即先说明事实(比如受到侵害),再说明要求赔偿的理由(实体法的规定)和提起诉讼(程序法的规定)的理由。实践中为了简便,有些简单的案件也可以不详细列明理由,只写“依法应承担责任”、“依法起诉至贵院”即可。
5、文尾。文尾要写清递交诉状的法院、具状人(原告)起诉时间。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诉状中,必须有至少一份是由具状人亲笔签字(盖章、按手印)的原件。
二、民事案件中原被告有哪些应尽义务?
1、原告在接到法院送达的受理案件通知书后7日内,应当向法院预交案件受理费。败诉方有按法院决定负担诉讼费的义务;
2、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应于15日内提交答辩状;
3、必须履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
4、当事人收到法院传票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到庭参加诉讼;
5、原告经传票传唤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按撤诉处理;
6、原告申请撤诉,法院裁定不准撤诉或被告反诉的,经传票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缺席判决;
7、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8、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当事人有就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的义务。
法律没有规定过一起民事案件中只能有一位原告和被告,有多个原告,则说明原告都跟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如果是同一起民事纠纷,对于多位被告来讲,可以选择由其中一位代表起诉,但是开庭的时候,原告都应该出庭参与庭审。
-
多个村民起诉村委原告怎么写起诉状
122人看过
-
民事诉讼多个原告怎样写诉状格式
262人看过
-
民事案件有多个被告写几份答辩状?
249人看过
-
民事起诉状撰写指南:多个被告篇
174人看过
-
民事起诉状原告住址要怎么填
167人看过
-
民事案件原告的答辩状该如何撰写?
419人看过
-
民事起诉状民事案件原告职业河北在线咨询 2022-09-04实事求是即可,一般没有多大影响。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四)证据和证据来源,姓名和住所。
-
个案件民事起诉共有多个原告怎么办重庆在线咨询 2022-09-08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同一个案件中的原告或者被告的人数没有限定。只要是对同一诉讼标的有利害关系的人都可以参加到同一个诉讼中。所以,民事起诉书可以同时有两个原告。
-
民事起诉状几个原告湖南在线咨询 2023-06-15民事起诉状 原告:名称: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电话:___ 法定代表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职务:___ 委托代理人:姓名: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 民族:___职务:___工作单位: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 被告:名称: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电话:___ 法定代表人:姓
-
原被告多名的民事案件上诉状福建在线咨询 2023-04-05在民事案件中根据上诉的内容不同对其他未上诉的被告有列明原审诉讼地位和将其他被告列为被上诉人两种方式,具体法律规定如下: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第三百一十九条必要共同诉讼人的一人或者部分人提起上诉的,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上诉仅对与对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分担有意见,不涉及其他共同诉讼人利益的,对方当事人为被上诉人,未上诉的同一方当事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二)上诉仅对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
-
刑事自诉案件原告要怎么写上诉状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31(刑事公诉案件被告人、刑事自诉案件自诉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原告人或被告人用) 填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基本情况。 被上诉人(刑事自诉案件自诉人或被告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原告人或被告人,刑事公诉案件被告人提出上诉者不列被上诉人): 填写姓名等基本情况。 上诉人因_____________一案,不服________________人民法院______年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