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处理意见规定了受益人在获得利益后需要返还全部利益及产生的孳息,并且返还时需要遵守双方约定的规定。同时,对于善意受益人将应返还的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的情况,利益受损人可基于物权的追及效力向第三人主张返还。最后,本处理意见还规定了受损人有权选择依照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或依照本处理意见要求其承担不当得利返还责任。
一、受益人需要将所获得的所有利益以及产生的孳息全部返还。返还财产时,各方有约定的,依约定。
二、受益人受益时,不知道没有法律上原因的,仅以返还请求权提出时的现存利益为限承担返还义务。
三、受益人受益时,明知没有法律上原因的,应将其所受之利益,附加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一并返还,如有损害,并应赔偿。
四、善意受益人将应返还的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而主张所受利益己不存在的,利益受损人可基于物权的追及效力向第三人主张返还。
五、因侵权行为取得利益而致他人受损害的,受损人有权选择依照本处理意见要求其承担不当得利返还责任或者依照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善意受益人主张利益返还的例外
善意受益人主张利益返还的例外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受益人最初获得的是无权取得的财产或利益,但由于其取得该财产或利益时是善意并且没有过错,因此其无权取得的权利可以受到保护,其被夺走的财产或利益应当返还给其合法所有者。
这种例外情况通常出现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例如在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中,如果某人在某项活动中获得了无权取得的财产或利益,但他是善意并且没有过错的,那么他可以主张将其合法所有。
然而,这种善意受益人主张利益返还的例外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在一些情况下,即使受益人最初获得的是无权取得的财产或利益,但由于其取得该财产或利益时存在过错或者明知该财产或利益为非法,因此其无权取得的权利不能受到保护,其被夺走的财产或利益也不应返还给其合法所有者。
善意受益人主张利益返还的例外是法律制度中的一种重要规定,可以保护善意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但也需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受益人需返还利益及孳息,但需依约定;不知情者以现存利益为限;明知非法者需附加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并赔偿;善意让与者,受损人可主张追及返还;侵权行为致他人损害,受损人有权选择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或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但善意受益人主张利益返还的例外不适用于所有情况,需注意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二条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
损害股东利益纠纷报警有用吗(损害股东利益罪)?
346人看过
-
股权转让纠纷引致权益受损
172人看过
-
损害股东利益纠纷怎么去法院起诉
437人看过
-
损害公司利益纠纷是侵权吗
248人看过
-
损害股东利益纠纷与侵权纠纷区别是什么
435人看过
-
不当权益令他人利益受损
304人看过
-
损害股东利益纠纷案件江苏在线咨询 2023-01-03诉讼时效限制: 1、新修订的《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无效和撤销情形分别作了规定。根据该条第二款的规定,程序违法和表决内容违反章程属于决议可撤销情形,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法院予以撤销。超过该规定期限提起的诉讼,法院不予受理。 2、新修订的《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决议内容违法属于决议无效情形,公司法未对股东提起决议无效诉讼的期限作出限制规定,因此,对
-
损害公司利益纠纷是侵权纠纷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2-06-14损害公司利益纠纷是侵权纠纷。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
公司损害债权人利益纠纷澳门在线咨询 2023-07-111、民事案件收费 (1)无财产争议案件 普通民事、经济、行政案件,不涉及财产的,根据案件性质、复杂程度、工作所需耗费时间等因素,在6000—100000元之间协商收取;外地民事、经济、行政案件不涉及财产的,代理费不低于20000元。 (2)法律文书案件 代为撰写、修改、审查法律文书,根据法律文书的性质、难易程度、工作所需耗费时间等因素,每份文书在600-2000元之间协商收费。 (3)律师见证 根
-
为什么通胀往往会使利益受损,受益。(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28简单的说就是钱变得没有以前值钱的,购买能力下降,以前一元当作现在的两元钱,当然会使得债权人利益受损,但是同样的通货紧缩会使得债权人得利
-
法律上监护人利益受损的范围有哪些江苏在线咨询 2023-09-21监护人的监护行为并非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判断标准包括日常中常见的提高经济价值、改善居住、生活、受教育条件等为被监护人增加利益的行为;未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判断标准涉及事务与被监护人的年龄、心智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