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法律风险管理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16 08:02:29 498 人看过

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指交易双方在并购前隐瞒一些不利因素,待并购完成后给对方或目标公司造成不利后果。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风险。这突出的表现在信息披露、强制收购、程序合法、一致行动等方面导致收购失败。反收购风险。

公司并购的相关法律条文有哪些

根据《证券法》第八十五条投资者可以采取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及其他合法方式收购上市公司。

第八十六条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五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五后,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百分之五,应当依照前款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二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第八十七条依照前条规定所作的书面报告和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持股人的名称、住所;

(二)持有的股票的名称、数额;

(三)持股达到法定比例或者持股增减变化达到法定比例的日期。

第八十八条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三十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

收购上市公司部分股份的收购要约应当约定,被收购公司股东承诺出售的股份数额超过预定收购的股份数额的,收购人按比例进行收购。

第八十九条依照前条规定发出收购要约,收购人必须公告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收购人的名称、住所;

(二)收购人关于收购的决定;

(三)被收购的上市公司名称;

(四)收购目的;

(五)收购股份的详细名称和预定收购的股份数额;

(六)收购期限、收购价格;

(七)收购所需资金额及资金保证;

(八)公告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时持有被收购公司股份数占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比例。

第九十条收购要约约定的收购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并不得超过六十日。

第九十一条在收购要约确定的承诺期限内,收购人不得撤销其收购要约。收购人需要变更收购要约的,必须及时公告,载明具体变更事项。

第九十二条收购要约提出的各项收购条件,适用于被收购公司的所有股东。

第九十三条采取要约收购方式的,收购人在收购期限内,不得卖出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也不得采取要约规定以外的形式和超出要约的条件买入被收购公司的股票。

第九十四条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收购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股份转让。

以协议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时,达成协议后,收购人必须在三日内将该收购协议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并予公告。

在公告前不得履行收购协议。

第九十五条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协议双方可以临时委托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保管协议转让的股票,并将资金存放于指定的银行。

第九十六条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收购人收购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收购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三十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但是,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免除发出要约的除外。

收购人依照前款规定以要约方式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应当遵守本法第八十九条至第九十三条的规定。

第九十七条收购期限届满,被收购公司股权分布不符合上市条件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应当由证券交易所依法终止上市交易;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收购。

收购行为完成后,被收购公司不再具备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应当依法变更企业形式。

第九十八条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十二个月内不得转让。

第九十九条收购行为完成后,收购人与被收购公司合并,并将该公司解散的,被解散公司的原有股票由收购人依法更换。

第一百条收购行为完成后,收购人应当在十五日内将收购情况报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并予公告。

第一百零一条收购上市公司中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持有的股份,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照本法的原则制定上市公司收购的具体办法。

在我国,上市公司是公司存在的最基本类型。关于上市公司并购的相关法律条文主要集中在《证券法》第四章。现在是法治社会,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应该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对公司并购事项作出明文规定,有利于公司并购顺利完成,使各方利益得以维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公司合并或者分立,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公司解散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注销登记;设立新公司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设立登记。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17日 04:3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企业并购相关文章
  • 2022企业并购的主要法律风险
    1、报表风险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首先要确定目标企业的并购价格,其主要依据便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财务报表等方面但目标企业有可能为了获取更多利益,故意隐瞒损失信息,夸大收益信息,对很多影响价格的信息不作充分准确的披露,这会直接影响到并购价格的合理性,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2、评估风险对于并购,由于涉及到目标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全部或部分转移,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对标的物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存在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问题,以及外部因素的干扰问题。3、合同风险目标公司对于与其有关的合同有可能管理不严,或由于卖方的主观原因而使买方无法全面了解目标公司与他人订立合同的具体情况,这些合同将直接影响到买方在并购中的风险。4、资产风险企业并购的标的是资产,而资产所有权归属也就成为交易的核心在并购过程中,如果过分依赖报表的帐面信息,而对资产的数量资产在法律上是否存在,以及资产在生产经营过
    2023-06-21
    55人看过
  • 企业合并的风险管理
    企业兼并的风险: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指交易双方在并购前隐瞒一些不利因素,待并购完成后给对方或目标公司造成不利后果。现实中比较多的是被收购一方隐瞒一些影响交易谈判和价格的不利信息,比如对外担保、对外债务、应收账款实际无法收回等,等完成并购后,给目标公司埋下巨大潜伏债务,使得并购公司代价惨重。现代企业兼并的方式有哪些?现代企业兼并方式主要有四种方式:1、以现金购买资产的兼并。这是指A公司使用现金购买B公司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资产以实现兼并。2、以现金购买股票的兼并。这是指A公司使用现金购买B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以实现控制其资产及经营权的一种兼并。3、以股票购买资产的兼并。这类兼并中,A公司向B公司发行A公司自己的股票以交换B公司所拥有的大部分资产。一般来说,A公司同意承担B公司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A公司只有选择地承担B公司的一部分责任。在这类兼并中,B公司必须承担两项义务:一、同意解散该公
    2023-07-08
    285人看过
  • 企业并购的风险
    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风险主要源于并购过程中成本的膨胀以及未能取得和发挥目标企业的核心能力,其深层原因在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政策和体制的变化、企业自身变化、对企业并购认识的相对有限等因素。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并购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战略风险是企业进行并购谋略和规划时所遇到的种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往往表现在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中。企业并购战略的提出是企业行为,其功利目的非常明确,或者是扩大规模,或者是调整产品结构,或者是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此行为的核心问题是从相关甚至不相关的市场上得到企业的营业收入,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决策。并购计划与分析企业购并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周密、完整、翔实可行的计划下进行才能确保其成功。因而,并购企业必须对自身及目标企业进行详尽的分析。这包括对企业自身的分析、对竞争者的分析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指由于负债和融资而给企
    2023-06-05
    97人看过
  • 企业并购存在着哪些法律风险
    公司并购存在着哪些法律风险(1)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指交易双方在并购前隐瞒一些不利因素,待并购完成后给对方或目标公司造成不利后果。现实中比较多的是被收购一方隐瞒一些影响交易谈判和价格的不利信息,比如对外担保、对外债务、应收账款实际无法收回等,等完成并购后,给目标公司埋下巨大潜伏债务,使得并购公司代价惨重。(2)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风险作为为并购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士,律师要注意使并购中尽量不要违反法律规定,这突出的表现在信息披露、强制收购、程序合法、一致行动等方面导致收购失败。如在上市公司收购中,董事会没有就收购事宜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发表意见,或者独立董事没有单独发表意见,导致程序不合法。(3)反收购风险由于有些并购并不是两相情愿,目标公司在面临敌意收购时,为了争夺公司控制权,董事会必然会采取一些反并购措施。有些反收购措施带有严重的自残性,过分关注管理层的利益,有的与法律冲突,在很大
    2023-04-29
    264人看过
  • 如何防范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
    如何防范并购的法律风险也是并购成功的重要条件。收购前审慎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被收购方和目标企业的相关情况,判断收购能否进行,设计交易结构和财务预算,分析影响收购的关键因素和对策,以及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深入谈判的可能性。审慎调查是并购可行性分析和谈判策略确定的基础。一般包括目标企业概况、经营情况、所有权结构、动产、不动产、企业知识产权、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等法律程序,因取得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并购交易模式的选择不同的并购模式在交易对象、债务风险承担、法律程序等方面存在差异,适合不同的并购情形。选择现实有效、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交易方式对并购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并购交易形式多种多样,如控股型、吸收型、收购型、举债型、公司合并等,法律没有统一规定,但主要的代表形式有:1.公司合并:通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为一个公司,包括吸收合并和新的合并。合并后,企业主体资格发生变化,公司资产、债务的权利义务由被合并
    2023-05-07
    415人看过
  • 企业并购存在着哪些法律风险?
    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企业并购中必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法律风险。对于双赢的并购行为,双方致力于把并购的法律风险降到最小,以防止其对顺利并购的阻碍。对于恶意并购而言,并购方志在控制并购风险;在被并购方,法律风险则将成为其并购防御的重要武器。应该说,在并购市场上,谁控制了风险,谁就可以纵横市场。因此,在企业并购中,必须要有明晰的法律风险控制策略。不少失败的案例,均显示出完备的法律风险控制策略的重要性。了解风险、寻找法律风险来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控制法律风险。从字面看,法律风险的控制似乎应该用法律手段,但这是对拥有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权力的国家立法机关或监管机构而言的.对于并购双方而言,有以下几个渠道可以选择:一是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比如聘请律师进行全面的法律尽职调查;二是结合本企业的并购事务,全面了解与并购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三足以合同的方式,通过合意的形式
    2023-06-02
    473人看过
换一批
#兼并收购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企业并购指的是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一般并购是指兼并和收购。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 更多>

    #企业并购
    相关咨询
    • 企业并购法律风险是什么?
      河北在线咨询 2023-06-13
      企业并购法律风险: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总称。从法律风险的角度看,收购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大,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企业并购涉及公司法、劳动法、房地产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程序复杂,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通常需要专业的企业并购律师全程辅导完成。
    • 企业并购中,有关企业并购管理的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机理是什么样的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3-18
      企业并购风险的形成机理是企业并购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从企业方面看,这些不确定因素既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既可能存在于企业实施并购活动前,也可能存在于企业实施并购活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于企业并购完成后的经营管理整合过程中。分析企业并购风险的形成机理,目的是为了了解风险来自哪些方面和环节、风险的分布状况、风险造成影响的大小,明确了下一步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目标和范围。 (一)企业并购实施前的
    • 企业并购法律风险是指什么?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01
      企业并购法律风险: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总称。从法律风险的角度看,收购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大,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企业并购涉及公司法、劳动法、房地产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程序复杂,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通常需要专业的企业并购律师全程辅导完成。
    • 企业并购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1-31
      你所说的是公司并购问题。企业并购法律风险: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总称。从法律风险的角度看,企业收购并没有改变原企业的资产状态,对收购方而言法律风险并没有变化。因此,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兼并中。企业兼并涉及公司法、竞争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复杂,对社会影响较大,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
    • 企业并购时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5-03
      应从几大方面(公司设立及存续的合法性、公司的相关资质、公司的资产状况、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的重大商业合同、公司的诉讼仲裁等)着手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法律尽职调查,以便全面了解受让目标公司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拟定收购方案及相关协议文本,排除相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