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一百九十六条信用卡诈骗罪
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第四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在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不归还包括了行为人拒绝归还和无力偿还。
《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增的第八条中提到,恶意透支,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一、构成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的行为
(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
(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
(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
(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
(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
二、信用卡恶意透支犯罪的构成要件
(一)主体要件;仅限于合法持卡人。
(二)主观要件;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是故意。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一般基于对其行为的推定,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拒不归还既是行为的一个客观方面,又是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
(三))客观要件。犯罪性的恶意透支的客观方面有两种表现。一是,超过规定限额透支,经催收不还,此称为超限额的犯罪性恶意透支。
另一是超过规定期限的透支,经催收不还的,此称为超期限的犯罪性恶意透支。
-
恶意透支的信用卡违反了什么法律
104人看过
-
什么是信用卡恶意透支?信用卡恶意透支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90人看过
-
恶意透支包含哪些恶意信用卡
59人看过
-
什么是信用卡恶意透支,恶意透支信用卡如何处罚
115人看过
-
透支五万元信用卡恶意违约,当事人需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167人看过
-
恶意透支信用卡哪里可以自首
330人看过
-
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的关系,信用卡恶意透支山东在线咨询 2021-03-12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行为人具有不同的主观故意。二者在客观表现上虽然都是造成了透支,但前者的行为人是为了先用后还,届时将归还透支款和利息;而后者是为了将透支款占为己有,根本不想偿还或者没有能力偿还,因此在行为上必然表现出千方百计地逃避有关部门的催款,甚至采取潜逃的方法躲避债务。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信用卡进行透支的情况经常发生,但行为人究竟是善意还是恶意、必须对其行为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
-
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几种情形,恶意透支的后果有哪些西藏在线咨询 2022-04-27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持信用卡在不同地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 (二)持卡人申领信用卡时弄虚作假,伪造身份证、私刻公章、伪造保函证明等骗取发卡行的信任,从而领取并持有信用卡之后进行恶意支。 (三)持卡人通过假消费等方式套取银行的资金。关于恶意欠款的后果:恶意欠款没有超
-
广发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依据有哪些?山东在线咨询 2023-09-20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判定是根据是否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导致没有还款的行为。信用卡恶意透支和信用卡逾期是有一定区别的。一种是他们主观上不偿还欠款,一种是他们暂时没有能力偿还,但有偿还意愿,这样就不会被认定为信用卡诈骗。
-
信用卡透支属于恶意透支吗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18要看有没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四)
-
恶意透支和逾期,违反信用卡章程和信用卡章程的情形有哪些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09-30因非法集资罪此,行为人如主观上不是出于故意,而是因过失而造成透支的,就不构成恶意透支;如果虽出于故意,但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例如为了治病、救灾等一时之急非法集资罪需,短期透支借用,事后积极设法归还的,也不构成恶意透支。在新刑法制定颁布前,有关司法解释将恶意透支的主观要件规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非法集资罪力偿还”;而新刑法仅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两者表述方式虽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