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内所签的财产协议的法律效力如何确定
婚内所签的财产协议的法律效力确定方式是符合法律规定就有法律效力。
1.婚内财产协议对夫妻双方的法律效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对财产关系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双方按照约定享有财产所有权以及管理权等其他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是约定财产制最基本、最直接的效力,只要婚内财产协议成立并生效,夫妻间的财产关系即应按照约定处理,非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修改或撤销。
2.婚内财产协议对第三人的法律效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二、夫妻财产协议需要公证吗
夫妻财产约定需不需要公证,根据双方当事人协商决定。可以公证,也可以不公证。
对于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可由双方约定归一方所有或各自所有,采取书面形式签订一份书面的夫妻财产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
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
三、婚内财产协议的内容是什么
婚内财产协议内容包括:
1.明确婚前财产的范围和归属;
2.明确夫妻共同财产的归属及使用方法;
3.确立夫妻双方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义务;
4.协议的生效、撤销;
5.违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家庭关系 第一节 夫妻关系 第一千零六十三条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n(一)一方的婚前财产;\n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n(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n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n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
离婚协议对财产分配的效力如何确定?
226人看过
-
如何确定婚内财产协议是否有效
370人看过
-
关于婚内财产协议问题婚内财产协议约定的效力
308人看过
-
最有法律效力的婚内财产协议书几年有法律效力
175人看过
-
确保婚前财产协议法律效力的书写方法
215人看过
-
离婚协议如何认定,离婚财产分割时的法律效力
302人看过
-
婚内财产协议是如何产生效力的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07则具体分为了对当事人的效力与对债权人的效力。通常这样的协议,对债务人是不会产生法律效力的,也就是说对外不具有约束力。因此,当债权人遇到对方用夫妻协议这样的方式躲避债务时,债务人务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
在婚内签订了协议,问婚内签订财产协议的效力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24婚内签订财产协议的效力是有效还是无效的: 一、以下三种约定可能被认定无效 1、约定财产归子女所有很多夫妻在签订协议时会约定某一部分财产归子女所有,但这些财产仍然是由父母掌管。从法律.上来看,属于赠与没有履行,没有完成的赠与便不生效。实践中,此类约定争议较多,当然均以无效认定而告终。 2、不动产归双方共有但未作产权变更将一方名下的婚前房产等不动产约定为婚后共有,但实际又未办理产权更名手续,是一种赠与
-
协议对婚内财产如何约定效力?广西在线咨询 2022-06-141、约定财产归子女所有很多夫妻在签订协议时会约定某一部分财产归子女所有,但这些财产仍然是由父母掌管。从法律.上来看,属于赠与没有履行,没有完成的赠与便不生效。实践中,此类约定争议较多,当然均以无效认定而告终。 2、不动产归双方共有但未作产权变更将一方名下的婚前房产等不动产约定为婚后共有,但实际又未办理产权更名手续,是一种赠与未完成的行为。在最终发生争议时,同样无法得到确认。 3、谁提离婚谁无财产此
-
夫妻之间签订的协议有效吗约定协议如何办理婚内财产协议的效力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29有的人夫妻在婚后会签订婚后财产协议书,那这样的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吗婚后夫妻双方签订的关于财产协议是有效的。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可以是未婚夫妻在婚前申办,也可由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申办。申办该协议公证须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到公证处提出申请。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由当事人住所地或协议签订地公证处管辖,办理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应提交: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已婚者还须提交结婚证书;协议书草稿,当事人书写有困难的,
-
民法典婚内财产分割协议的效力如何? ?辽宁在线咨询 2023-10-11夫妻订立的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既不同于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也有别于夫妻财产制契约。合法有效的婚内财产分割协议与夫妻财产制契约引起的物权变动,依然属于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但是,其效力可分为对内和对外效力。对内效力即在夫妻内部发生效力,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原则上,婚内财产分割协议与夫妻财产制契约均不具有对外效力,不能对抗婚姻关系外的与夫妻一方或双方从事交易的第三人,除非该第三人知道。 《民法典》第一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