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按职工实际工资缴纳社保是违法行为。企业不按职工实际工资缴纳社保,企业需承担以下责任:1、限期缴纳或补足,逾期未履行的,可直接划拨或申请法院扣押、查封、拍卖企业财产。2、加收滞纳金,再次逾期的,处罚款。
社保基数3800单位和个人各自承担多少
社保基数3800单位和个人各承担23%。社会保险基数简称社保基数,是指职工在一个社保年度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是按照职工上一年度1月至12月的所有工资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额来进行确定。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社会保险是指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险的功能如下:
1、稳定社会生活的功能;
2、再分配的功能;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是社会保险制度作为需求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来发挥作用,从而对经济起正面的作用。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保成为企业招揽人才的基本条件。
社会保险的特征如下:
1、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保险的标的是劳动者的人身;
2、社会保险的主体是特定的。包括劳动者含其亲属与用人单位;
3、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
4、社会保险的目的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
5、保险基金来源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缴费及财政的支持。保险对象范围限于职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保险内容范围限于劳动风险中的各种风险,不包括此外的财产、经济等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条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
社保基数是否可以以实际工资为依据单位违规?
67人看过
-
社保基数的计算方式:实际工资和应得工资哪个更适合?
77人看过
-
社保工资申报是填实际工资还是缴费基数
356人看过
-
社保缴纳单位与实际工作单位不一致
361人看过
-
工资福利算社保基数吗
437人看过
-
社保工资怎么算?如何计算工资基数?
217人看过
-
生育津贴按社保基数还是实际工资山东在线咨询 2024-05-15生育津贴按实际工资,具体如下:1、生育津贴基数是指单位当月缴纳生育保险所依据的工资基数。生育保险的最低缴费基数,是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而上限则是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2、生育津贴指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给予的生活费用。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生育津贴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
缴纳基数与实际工资不符,赔偿金如何计算?安徽在线咨询 2022-10-10经济补偿金跟社保基数无关吧!各人意见:应可比照《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二款之「月工资」方式处理!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
-
事业单位未按实际工资交社保是否违法广东在线咨询 2023-01-26企业不按照实际工资缴纳社保的话是违法的。 企业不为员工缴纳社保的,首先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
社保补偿是否与实际工资不一样?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18用人单位瞒报职工工资,导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渝府发〔2012〕22号第五十三条用人单位因少报、瞒报缴费基数,造成工伤职工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八条用人单位少报职工工资,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造成工伤职工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工伤保险待遇差额部分由用人单
-
劳务派遣单位应根据实际用工人数计算工资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3-05-01劳动合同中还应当一并约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若劳务派遣属跨地区派遣,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执行。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