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2、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3、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4、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是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受让人取得从权利不因该从权利未办理转移登记手续或者未转移占有而受到影响。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一)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二)债务人的债权与转让的债权是基于同一合同产生。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催告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予以同意,债权人未作表示的,视为不同意。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原债务人对债权人享有债权的,新债务人不得向债权人主张抵销。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但是该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民法典夫妻如何约定共同财产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七条、第五百四十八条、第五百四十九条、第五百五十一条、第五百五十三条、第五百五十四条、第五百四十六条
-
民法典股权质押需要有债权债务吗
412人看过
-
债权人撤销权民法典规定有哪些
290人看过
-
民法典对债务人债权转让的法律约束
59人看过
-
《民法典》债权债务法律条文
170人看过
-
民法典婚姻债务2024的规定有哪些?
381人看过
-
民法典事业单位债权债务清理需要哪些资料?
339人看过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属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有:一方的婚前财产、因为身体遭受伤害而获得的医药费和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中一人所有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和其他。... 更多>
-
民法典规定合同债权债务转移的要件有哪些?广东在线咨询 2023-03-18一、债权转让的构成要件: (1)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债权且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 (2)转让不得改变债权的主要内容; (3)债权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必须达成债权转让的协议; (4)债权转让必须遵守一定程序和手续; (5)债权的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 (6)转让的债权必须具有可转让性。 二、债务转让的构成要件: 第一是有效的债务,债务有效存在是债务承担的前提。 第二是被转移的债务具有可转移性。 第三是第三人须
-
民法典债权债务转让约定需注意什么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271、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2、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 3、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 4、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
-
民法典中如何执行债务人的债权,有哪些规定四川在线咨询 2023-08-30要执行债务人的债权,人民法院可以作出冻结债权的裁定,并且通知他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导致债权人的到期债权无法实现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相对人的权利。
-
民法典债权债务的抵销条件有哪些,有没有法律规定海南在线咨询 2023-06-16债权债务的抵销条件有:当事人之间互负债务,且互负债务标的的品质和种类相同,任意一方可以将对方的到期债务与自己的债务抵销,如果互负债务的品质和种类不同,但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也可以互相抵销。
-
民法典约定末结算的债权债务有诉讼时效吗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14债权债务纠纷诉讼时效是3年,从当事人知道权利被侵犯时开始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