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是指以下情况:
1、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运输肇事中因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2、尚不构成犯罪,是指交通事故未达到以下情形:
(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4)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5)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6)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7)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8)严重超载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3、违反本规定的处罚可处200-2000元罚款,记12分,并处15天以下拘留。也就是说,主要还是根据交通肇事逃逸有没有构成犯罪来判定自首后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情节显著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如果主动自首的话,复合不育处罚的法定条件,在刑事案件当中,自首只能适当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是不能免去刑事责任。不管肇事逃逸有没有构成犯罪,自首才是驾驶员最理智的做法。
-
交通事故后何种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432人看过
-
交通事故逃逸后尚不构成犯罪扣几分,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如何处罚
302人看过
-
逃逸肇事罪:开车撞人后逃逸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132人看过
-
交通事故逃逸能认定为肇事逃逸吗
454人看过
-
造成交通事故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一次记几分,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257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逃逸是否构成累犯,交通肇事的逃逸认定
308人看过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针对犯罪较轻的,可免除处罚。如果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若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核查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 更多>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否构成肇事逃逸罪?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06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应符合以下条件:1、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2、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
-
交通事故逃逸是否构成犯罪,构成逃逸如何处罚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1-17《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二)将机动车交给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暂扣的人。;(3)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不构成犯罪的;(4)机动车超过规定时速50%;(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
-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 怎么处理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04肇事者应当依法接受处罚。一、交通事故逃逸的处理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如下处理: 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以下拘留. 2.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并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肇事逃逸吗,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及行为是怎样的福建在线咨询 2022-02-05不构成肇事逃逸。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 1、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 2、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构成该情节加重犯,首先要求行
-
交通肇事逃逸后逃逸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宁夏在线咨询 2022-04-17“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 第一,行为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这是前提;交通肇事但按照《解释》第1条和第2条的规定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即使逃逸,亦不属于其范围。 第二,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