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规定协议违约诉讼时效是三年,但有特殊情况的除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诉讼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且前述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且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再受相关法律保护。
一、民间借贷追讨期多久
民间借贷追讨期是三年。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民间借贷追讨期就是指诉讼时效,而向法院主张权利的时效一般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交付房屋诉讼时效如何算
交付房屋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我国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
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而且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如果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若有特殊,应按规定向法院申请延长时间。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离婚协议的违约金多久失效
306人看过
-
诉讼时效是多久?银行诉讼时效是多久?
365人看过
-
一方不履行离婚协议,诉讼时效多久
470人看过
-
对离婚协议有异议提出诉讼时效是多久
285人看过
-
确认股权转让协议无效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397人看过
-
购房合同的违约赔偿标准,违约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175人看过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房屋违约诉讼时效时效有多久有效果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3-09-28法律分析 房屋合同关系中发生违约进行诉讼的时效是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以申请适当延长。
-
交房违约金多少钱违约金诉讼时效要多久新疆在线咨询 2022-12-01逾期交房违约金诉讼时效是三年,该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以申请适当延长。
-
无效的协议和附生效的协议的诉讼时效是多久甘肃在线咨询 2022-05-30无效协议即无效合同,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2022年合同违约有诉讼时效吗?那么问诉讼时效是多久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151、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出售不合格产品未声明的(合同法已将这种情况的诉讼时效规定为两年); 2、在租赁合同中,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3、在保管合同中,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毁损的。二是,如果单行法对某类合同有专门规定的,适用该单行法的规定。其诉讼时效自然也适用单行法的规定。关于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合同请求权系附条件、附期限的,应从停止条件成就,始期到来时起算。 (2)如合同
-
保密协议中能否约定诉讼时效贵州在线咨询 2023-05-191、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为保密协议书产生的纠纷,属于劳动仲裁范围,应先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不服才能去法院起诉。 2、如果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非员工之间,因为保密协议书之间产生的纠纷,不属于劳动仲裁范围,属于一般的民事纠纷,直接向法院起诉,劳动仲裁不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