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方拖欠货款不还如何应对法律问题
对方拖欠货款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协商,请求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支付货款;协商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依法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调解或者作出判决。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一)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
(二)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
申请书应当写明请求给付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数量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
二、欠货款法律追诉期为几年
欠款法律追诉期为3年。追讨欠款的诉讼时效通常为3年,不同的情况下具体的起算时间是不同的。追讨欠款的诉讼时效也会适用中断、中止等制度,同时法律规定最长可以是20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拖欠货款违约金
我国法律并没有限制违约金的比重,因此只要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约定多少违约金都是有效的。
但若违约方认为该比例明显超过了违约行为带来的损失的,按约承担违约责任,将会损害自身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适当减少违约金。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n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客户拖欠货款的法律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385人看过
-
打款不发货问题,如何应对?
356人看过
-
应当如何应对对方欠钱不还的问题
164人看过
-
如何应对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货款拖欠
110人看过
-
如何解决对方一直不还的货款问题
395人看过
-
货款拖欠未还,我该如何应对
171人看过
-
如何应对涉及货款纠纷的法律问题浙江在线咨询 2025-01-31在发生纠纷后,建议双方先进行协商处理。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法院来寻求维权。 打官司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程序: 1. 准备起诉书和相关证据。 2. 前往法院立案并支付诉讼费用。 3. 法庭开庭审理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宣读法律纪律、开场白、询问是否回避、询问材料是否收到、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原告陈述、被告答辩、原告举证、被告质证、被告举证、原告质证、法官问话)、法庭辩论阶段、最后陈述阶段和
-
法律对拖欠货款是如何规定的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18、货款纠纷诉讼时效、拖欠货款的诉讼时效? 1.拖欠货款的诉讼时效为两年。 2.已注明履行清偿货款日期的欠条,诉讼时效期限从注明清偿货款日期之日起算。 3.未注明履行清偿货款日期的欠条,诉讼时效期限从欠款人出具欠条的次日起算。 4.对已经超过货款纠纷诉讼时效期限的欠条,欠款人又重新打欠条的,诉讼时效期限重新开始起算。 二、拖欠货款违约金、拖欠货款利息? 1.当事人不仅有权要求返还货款,还有权要求被告
-
货款拖欠的情况要如何应对福建在线咨询 2023-08-10拖欠贷款的,债权人可以通过起诉的方式处理。起诉后如果胜诉了,即可要求债务人按照法院的判决归还贷款,如果债务人还不还的,则债权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注意拖欠贷款提起诉讼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要在这个诉讼时效内提起诉讼,否则将会丧失胜诉权。
-
针对年底欠款收不回来问题,应该如何应对?青海在线咨询 2024-11-14一、诉前财产保全 为了解决欠债人的问题,可以先查对方的财产。如果欠债人的名下有房产、汽车等资产,可以向法院提起诉前财产保全,查封欠债人的财产,为日后执行阶段做好准备。这样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逼迫欠债人现身。 二、到法院起诉还款 只要有欠债人的居住地址、联系方式,法院就可以受理。由于债务人下落不明,法院在立案后一般采用公告送达的形式传唤债务人应诉。公告期届满,债务人不应诉时,法院即对借贷人关系明确
-
应该如何应对员工工资拖欠问题?天津在线咨询 2025-01-19在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下,员工可以先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解决问题,员工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来解决: 1. 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 2. 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注意,员工必须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3. 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这又分三种情况: (1)针对劳动纠纷案件,经劳动仲裁后任何一方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