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犯罪中止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2 11:42:44 152 人看过

一、中止犯立法概述

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据此,所谓中止犯,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其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犯罪形态。我们认为,首先应当弄清犯罪中止与中止犯这两个不容混淆的概念。犯罪中止根本不是一种犯罪行为,它是行为人在犯罪预备或者着手实施犯罪过程中出于己意主动停止犯罪活动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遏制犯罪继续发展下去的行为。而中止犯可作两种解释,除了作为一种直接故意犯罪形态之外,还指的是业已构成中止犯罪的行为人。

犯罪中止的概念从历史沿革上来看,是从犯罪未遂的概念中分离出来的。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同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早期对未完成犯罪形态的原因是出于本人还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在立法上未作细致的区分。在大陆法系国家,最早规定中止犯的立法例是1871年《德国刑法典》。该法典第43条规定:(一)凡已着手于犯重罪或轻罪行为的实行,因而表现其有犯罪的决心,但未完成其所欲犯的重罪或轻罪者,应依犯罪未遂处罚。(二)轻罪的未遂,以法律有明文规定为限。该法第46条规定:犯罪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犯罪未遂不得处罚:一、行为人中止实施其意图的犯罪行为,而其中止并非由于意外障碍者。由此可见,1871年《德国刑法典》并没有单独规定犯罪中止,而是把犯罪中止视为犯罪未遂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此前提下确立了对中止犯免除处罚的原则,这被称为中止犯的德国派立法模式。之后,大陆法系不少国家的刑事立法均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将中止犯纳入未遂犯的规定之中。

纵观大陆法系各国(地区)对中止犯的立法例,可将中止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罪与非罪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犯罪中止非犯罪化模式与犯罪中止犯罪化模式。前者,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2条之规定:凡未遂之重罪,已表明于外部行为并继之着手实施,仅因偶然或非出于犯人本意之情况,而中止或未产生结果者,以重罪论。该条规定中虽有犯罪中止的用语,但是很显然,这里的中止所指的仅仅是犯罪人在已着手实施犯罪而尚未实施终了时,因受客观障碍而不得不停止犯罪实行的情形。虽未明确规定犯罪人因己意中止犯罪的,不以犯罪论,但从该法典中没有中止犯的规定和处罚原则,而该法又奉行严格的罪刑法定原则的立场看,当然可得出上述结论。新修订的法国现行刑法仍然沿袭了1810年刑法的传统,对中止犯不以犯罪论。法国的司法机关对中止犯也不追究刑事责任。后者则认为犯罪中止是一种犯罪行为,但对其处罚原则上,各国、各地区又有十分悬殊的差异。此点下文详细论述。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29日 12:3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中止相关文章
  • 主客观不一致构成犯罪吗
    构成的,虽然主客观都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但是并不要求他们一致,也正是如此,犯罪类型上就有牵连犯,过失犯等多种类型。总之是否构成犯罪,主要还是依据刑法中明确的要素,只要符合这些要素那就是犯罪了。一、犯罪未遂的特点有哪些犯罪未遂的特点如下:1、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犯罪,所谓犯罪已经开始实施,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刑法规定规定的犯罪的基本要素;2、犯罪未成功,是指犯罪未既遂,即犯罪行为未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3、犯罪失败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犯罪分子意志的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二、犯罪故意有哪些,构成要素有哪些“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以此规定为依据,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
    2023-02-24
    213人看过
  •  能否将主客观不统一作为定罪依据?
    该段内容讨论了刑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刑事责任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作者解释了这一原则的含义,即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危害行为及结果之间必须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上的罪过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结果的原因,而这个行为必须是主观上的罪过的必然结果。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统一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志。如果主客观不一致,则不能定罪。根据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刑事责任必须主客观相一致。这意味着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应该是主观上有罪过,客观上有危害行为,并且必须是这种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危害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观上的罪过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结果的原因,而这个行为必须是主观上的罪过的必然结果。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统一,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志。所以,主客观不
    2023-09-14
    210人看过
  • 犯罪主客观一致是什么意思
    认定犯罪还必须考虑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只有行为人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了客观方面所要求的危害社会行为,才有可能认定犯罪。这就是所说的主客观统一。我国刑法规定了主观(罪过)责任原则,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犯罪的主观方面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意义在于避免(或者说禁止)结果责任制度,禁止客观归罪,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因为行为人造成了危害后果,就不管其是否有故意或者过失就直接认定其有罪,这样显然是不公平的。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或者说罪过的内容,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实施的犯罪,必须认识的事实内容和必须具有的意志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是由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这两大部分内容构成的。这是指行为对事物及其性质的认识和分辨情况。(1)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的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或者说对与犯罪客体有关的事实及性质的认识。(2)行为人对犯罪的基本事实情况的认识,或者说对犯罪客观方面有关的事实的认识。
    2023-04-29
    198人看过
  • 商检罪主观与客观方面研究
    逃避商检罪的主观方面:针对行为可能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的结果,逃避商检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至于逃避商检的行为本身,则是出于故意,即明知行为违法仍然决意为之。逃避商检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逃避国家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情节严重的行为。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1、主观方面,本罪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且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为目的;2、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单独或者合谋、与他人串通,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条违反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逃避商品检验,将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未报经检验而擅自销售、使用,或者将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出口商品未报经检验合格而擅自出口,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23-07-17
    339人看过
  • 定罪数额与犯罪主客观要件的关系
    数额犯的类型化是我国刑法中相对特殊的一种现象。由于数额要件其本身的特殊性及对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的内部构造产生的影响,在认定数额犯时往往容易引起争议。在数额犯的认定过程中,应以犯罪主客观相统一为前提,准确把握现实的数额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数额“之间的联系。只有当行为人客观上侵犯的数额达到或者超过法定定罪标准,并且主观上对客观上侵犯的数额有所认识即有犯罪的故意时,数额犯的成立方能得以确认。原则解释: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只能根据犯罪构成理论,遵循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进行分析。原则分析: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即符合犯罪主体条件的人,在其故意或者过失危害社会的心理支配下,客观上实施了一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严重威胁或已经造成现实的侵害。如果缺少其中主观或者客观任何一个方面
    2023-03-02
    93人看过
  • 关于过失犯罪主客观一致吗?
    过失犯罪的主客观是不一致的,在客观上已经发生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主观不期望结果发生过失犯罪分为两种,一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一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但无论哪种过失都不会存在主客观一致。过于自信,虽然预料到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但主观上并非期待结果发生;疏忽大意,由于不注意引起结果发生。《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与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而在故意犯罪中,许多犯罪只要行为一经实施,就构成犯罪,比如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虽然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逞,也应当负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二是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一、刑法规定的过失犯罪有多少刑法规定的过失犯罪
    2023-03-12
    164人看过
  • 犯罪中止是否需要主观故意?
    作为故意犯罪形态的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所呈现的状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是中止行为造成的结局。犯罪中止与中止行为又有严格的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支持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依据,中止行为本身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犯罪预备有犯罪中止吗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如预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等。还未正式实施犯罪。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已经正式开始实施犯罪。首先,停止的时间点不一样。犯罪预备是犯罪着手之前开始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时候;而犯罪中止则是在犯罪既遂之前的任何时间段中都可以发生。其次,二者停止的原因不一样。犯罪预备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而造成的,而犯罪中止
    2023-07-06
    162人看过
  •  统一事权与财权原则
    事权、财权、财力是政府管理中三个重要的要素。事权指政府处理事务的权利和责任,财权指政府处理财产的权力,而财力则指政府处理财产的能力。这三个要素必须相互匹配才能使政府运转正常。相对于事权,财权和财力都是手段,是为履行特定事权服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也受到事权、财权、财力的影响,各种不同类型的体制都是这三要素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事权是指政府在其职权范围内处理事务的权利和责任,包括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财权则是指政府处理财产的权力,例如财政预算、投资和财产分配等。一般而言,事权、财权、财力三要素达到匹配,才能使一级政府运转正常。相对于事权,财权和财力都是手段,是为履行特定事权服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涉及三要素:事权、财权、财力,各种不同类型的体制都是这三要素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 事 权 、 财 权 与 财 力 : 政 府 间 财 政 关 系 的 实 质事权、财权与财力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实质,其
    2023-09-04
    163人看过
  •  研究犯罪中止的处理原则
    这段内容讲述了犯罪中止的法律特征。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主观上放弃或中止继续犯罪的想法,二是中止了继续犯罪的行为。如果行为没有造成损害,则不需要受到处罚;若造成了损害,则需要受到更轻的处罚。如果一个人犯了一个中止犯,但这个行为没有造成任何损害,那么这个人就不需要受到处罚。但是,如果这个行为造成了损害,那么这个人就需要受到更轻的处罚。在法律上承认的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的特征:1、犯罪的行为人自己主观上放弃或者中止了继续犯罪的想法;2、犯罪行为人不仅有中止犯罪的想法,同时中止了继续犯罪的行为。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中止?在刑法中,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中止,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自动性:中止犯罪行为是否是个人自愿的,而非受到外部压力或者诱惑的影响。2. 有效性:中止犯罪行为是否有效,即是否阻止了犯罪结果
    2023-08-27
    308人看过
  • 司法鉴定客观性原则与公正性原则如何体现
    司法鉴定客观性原则与公正性原则如何体现?客观性原则是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秉公办案,司法鉴定遵守法定程序,坚持科学方法和科学标准等。公正性原则体现在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和鉴定主体公正。司法鉴定客观性原则司法鉴定的客观性是鉴定活动的生命。其根本要求,就是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如果鉴定结论是虚假的,鉴定活动就无客观性可言。如果鉴定结论具有片面性,说明鉴定活动客观性差。鉴定活动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必须秉公办案,不徇私情。不受案情、人情、私利、内外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偏离科学鉴定的轨道,这是做到客观鉴定的前提,也是坚持鉴定活动客观性的思想保证。2、司法鉴定必须遵守法定程序,自觉接受法律监督,这是坚持鉴定活动客观性的法律保证。违法鉴定,很难达到客观要求。3、司法鉴定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和科学标准。鉴定材料的提取、收集、保存、复制等要符合科学要求;鉴定材料的数量、质量要符合规
    2023-06-06
    464人看过
  •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主客观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有以下几种:1、家庭教育的误区,为青少年犯罪推波助澜;2、学校教育的失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温床;3、社会环境的污染,使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4、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足,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一)国家必须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责任作为公权力的代理人,国家是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负责的责任主体,因为它掌握了国家的所有资源,只有它有条件也应该为此负责,因此,作为责任主体的国家应当:1、具有明确可行的立法首先应该修改完善青少年立法,建立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立法体系。其次要明确立法的主旨。从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立法的基本理念应是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保障他们健康成长2、建立立强大严明的执法力量这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保障。目前很多的执法部门对青少年涉足游戏厅、迪吧、夜总会等不宜场所该管的事不管,甚至参与包庇违法犯罪活动,导致社会环境恶化,违法犯罪大
    2023-07-09
    175人看过
  • 什么情况是符合犯罪中止客观性的?
    (一)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实行行为尚未终了,只要不继续实施行为就不会发生犯罪结果的情况下,中止行为表现为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也被称为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必须是真实地放弃犯罪行为,而不是等待时机继续实施该行为。例如,行为人进入仓库后发现财物过多,打算回去开车来窃取的,不是中止行为。再如,行为人打算窃取现金,但因为有宝石,而只窃取宝石、不窃取现金的,不是中止行为。如果行为人自动放弃可重复侵害行为的,是犯罪中止。例如,甲开枪射杀乙,第一枪没瞄准,在还能继续开枪射杀的情况下,感觉人生变化无常,黯然离开。甲成立犯罪中止。(二)在行为实行终了、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生犯罪结果时,中止行为表现为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也被称为实行终了的中止)。在实行终了的情况下,中止行为必须是一种足以避免结果发生的、真挚的努力行为,但不以行为人单独实施为必要。没有做出真挚努力的,不成立中止
    2023-03-06
    105人看过
  • 量刑原则:犯罪中止量刑指南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1.时间条件: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实行阶段。犯罪行为一旦完成,也就是犯罪既遂后就不能再成立犯罪中止。2.主观条件:中止的自动性。“能”达目的而“不欲”。如果在犯罪过程中遭遇客观障碍,明显地告一段落归于未遂的,一般认定是未遂,不成立犯罪中止。虽然存在客观障碍,但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而自愿中止犯罪的,成立犯罪中止;行为人认识到了客观障碍,但同时认为该客观障碍并不足以阻止其继续犯罪,而是由于其他原因主动放弃犯罪的,也应认定为是成立犯罪中止。3.客观条件:犯罪分子的中止行为必须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产生,如果犯罪分子主观上想要停止犯罪,但客观上其预备或实行的行为已经造成了犯罪结果的,就不能成立中止,而是既遂。对中止犯的处罚是:(一)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免除处罚;(二)对已经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
    2023-07-08
    280人看过
  • 犯罪中止犯刑罚原则及其影响
    犯罪中止犯的处罚原则为:1.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2.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中止犯的处罚原则也较为特殊,首先明确是“应当”从宽处罚而非如同预备犯、未遂犯那样“可以”从宽处罚;其次,注意对中止犯的处罚也不同于预备犯、未遂犯那样比照既遂犯进行处罚;其三,明确对中止犯的处罚关键看是否造成损害结果,对于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减轻处罚,未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引申理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构成侵犯商标权行为: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相同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可能造成混淆的;这种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商标侵权行为。它主要包括四种行为:(1)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2)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3)在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
    2023-07-15
    186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中止构成犯罪,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更多>

    #犯罪中止
    相关咨询
    • 什么叫犯罪中止有效性与客观性?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8-01
      犯罪中止有效性和客观性这个具体来说指的是什么?有效性指危害结果没有发生。即使行为人自动放弃或积极努力防止,但结果仍发生了,也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 中止犯罪是主观吗
      山西在线咨询 2023-12-22
      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 犯罪中止是主观停止吗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8-21
      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 【案例分析】犯罪主客体主观客观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26
      只要是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都可以成为本犯的犯罪主体。侵害的客体为国家经济法管理秩序和相关经济的所有权或支配权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只能是顾意的,过失不构成犯罪。客观上实现了不法行为,造成的违法行为与犯意相统一。也就是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从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分析
      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23
      侮辱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区别: 1.前者侵犯的是他人名誉,后者侵犯的是性的自己决定权; 2.前者的对象没有限制,后者的对象只能是妇女; 3.前者不要求采取强制方法,后者必须采取暴力、胁迫等强制方法; 4.前者必须公然实施侮辱行为,后者不要求公然实施; 5.前者以情节严重为构成要件,后者不以情节严重为构成要件这个是我自己总结的笔记,我觉得还挺全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