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工资结算: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是维护我们个人利益的前提,辞职后可以获得劳动合同内的工资。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一、工时计件可以超时吗
计件工时工作时间可以超时,只是超时的情况,必须按照加班来进行计算。计件工资制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的工资制度。它不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报酬,而是用一定时间内的劳动成果(含实物和服务)来计算劳动报酬。一般认为,当员工在完成了计件定额后,用人单位又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安排其工作的,可以认定加班事实的存在。
二、什么是综合计算工时制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员工实行计件工资制,其超过综合计算周期的总的法定工作时间的部分,要按计件单价工资的150%支付工资报酬。对于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员工,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等方式,以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工作任务完成。综合工时制是指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三、从试用期到离职,什么时候发工资
试用期离职工资在办理离职手续交接的时候,一并计算且发放给离职的劳动者。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就向单位提出辞职申请的,此时也是可以获得工资,但对工资的计算往往是根据实际上班的天数确定。通常试用期辞职后工资要么是在办理完手续之后就会结算并支付,当然更多的却是按照单位正常支付工资的日期一起支付。
-
劳动法员工离职工资结算规定,劳动法规定员工离职要提前多久?
84人看过
-
《劳动法》辞职当天结算工资的规定是怎样的?
314人看过
-
劳动法辞职工资结算(离职后多久工资必须结算)
435人看过
-
劳动法员工离职多久结算工资,劳动法规定员工辞职有哪些步骤
139人看过
-
劳动法规定的结算工资期限
271人看过
-
离职后工资结算的法律规定
471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劳动法辞职工资结算规定劳动法辞职工资结算规定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18劳动者辞职,用人单位不支付其工资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被拖欠的工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八条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
-
员工离职工资结算是否违反劳动法规定?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15首先在劳动合同内,劳动者不论是履行法定的离职手续后离职,还是无故擅自离职,用人单位都有义务结算该劳动者的工资。 当然劳动者也有要履行法定的离职手续,劳动者法定离职手续是指劳动者只要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或者在试用期的劳动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如劳动者无故擅自离职,则违反了法定的劳动合同解除程序,用人单位可以就该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用人
-
劳动法辞职当天结算工资的规定是怎样的?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08《》中并没有这个规定,不过《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中有这样的规定。具体情况如下: 1.根据《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劳动者的工资。 2.根据《》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
-
自动离职的劳动法是怎么规定工资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10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
-
劳动法规定员工离职结算工资的具体时间是多久四川在线咨询 2022-05-02劳动法并没有对员工离职结算工资时间做出期限的规定。离职结算工资时间由用人单位与员工双方商定,若逾期不支付的就属于拖欠行为,员工在与用人单位协商无果后可以向劳动部门寻求帮助。《劳动法》关于工资章节内容介绍: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第四十七条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