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心理解读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2 10:40:21 381 人看过

一、解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点:

(一)犯罪的类型相对集中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抢夺、伤害、涉淫、涉毒、杀人六大类犯罪上,几乎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以上,尤其是盗窃案件数量最多,这与未成年人本身的特点相吻合。笔者曾在东莞市看守所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研,通过对名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和对名犯罪嫌疑人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犯罪嫌疑人涉嫌案件最集中的就是盗窃和抢劫抢夺,其中涉嫌盗窃的分别有名和名,涉嫌抢劫绝大多数为拦路抢劫、抢夺的分别有名和名,这两大类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其它以故意伤害、涉淫、涉毒、杀人案件为主。东莞属于工业城市,大量外商、台商在此投资办厂,商人较多,工厂林立,上班时间和晚上下班后路上行人较少,给抢劫抢夺犯罪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再加上未成年人身体条件好,模仿能力强,思维简单,对财物的渴望强烈,盗窃、抢劫获取物质利益最便捷,所以,侵财类案件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暴力犯罪、性犯罪的比例偏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未成年人机体发育提前,过多的能量不能及时释放出来,遇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对行为的自控能力差,对后果估计不足,对于性的渴求通过正常途径无法排遣,也不愿意通过学习、锻炼分散注意力,于是,暴力犯罪、性犯罪便成为突出的犯罪类型。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冒险,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家长、老师禁止的事情越想去尝试,所以,毒品犯罪也越来越多。

(二)组织结构的团伙性,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犯罪团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案件中,未成年人拉帮结伙,帮会色彩浓厚,甚至发展成为无恶不作、危害一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黑恶势力,而且,团伙成员趋向复杂化,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相互结伙作案增多,这种团伙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未成年人由于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经验少,许多事情自己无法完成,需要借助于其他人帮助,容易相互依附,借势壮胆。而且,按照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相互间的心理暗示作用非常大,几个人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促进作用,遇事容易引起心理共振,强化犯罪意图,最终产生犯罪动机。所以,未成年人很少单独作案,往往结伙活动,特别是在抢劫案件中更为突出。从组织结构看,未成年犯罪团伙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这种偶然性的纠合通常也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三)犯罪故意的突发性,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未成年人想法简单,缺乏填密的思维,犯罪前少有预谋,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从而酿成恶性犯罪后果。这种案件缺乏典型犯罪规律和犯罪技巧,不_殭廮?讲手段与方法,有时不合常理,带有非常大的随意性,动辄抢劫、杀人,致人重伤,根本不考虑后果。在犯罪手段上,多表现为残忍性,有的甚至没有人性。在某地公安机关破获的一起犯罪案件中,三个高中生放学回家,看到独自上学的一名小学女生,临时起意将其劫持到一废旧工地,向家长索要赎金,在没有得到答复之前就残忍地将受害人轮奸长达四小时之后将已经奄奄一息的受害人杀死,分尸丢弃。最后,当侦查人员问及其作案是否害怕时,他们竟然说做男人就是要胆子大,敢下手。

(四)犯罪手段模仿性强,暴力特征突出

未成年人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力好,体质强,部分人崇尚暴力,往往追捧一些暴力犯罪中的老大,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枪、持械抢劫、强奸、绑架、杀人,手段残忍。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在案件中,他们常常模仿成年人作案,甚至使用一些影视书刊作品中的犯罪手段作案,将持刀伤人或相互残杀视为儿戏,有些手段已经非常成熟。

(五)犯罪现场少有伪装,犯罪经验不足

未成年人犯罪经验少,特别是初犯,对犯罪现场缺乏系统的认识,即使有预谋,但由于其心理不成熟,犯罪行为没有达到动力定型,作案紧张,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犯罪行为,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犯罪目的。现场表现出犯罪活动不规律,目的不明确,缺乏计划性,虽然对一些常规的痕迹有一定认识,如知道使用手套以避免留下指纹,将犯罪工具带走以避免留下线索,但很可能就抛弃在离现场不远处,容易被侦查机关找到。对于一些工具痕迹、微量物证的处理缺乏技巧,容易遗留犯罪痕迹,特别是微量物证很容易在现场被发现,一些生物物证也常被犯罪人忽视而遗留于现场。从现场整体上分析,未成年犯罪分子一般缺乏反侦查能力,处理现场能力较弱,很少有伪装,即使有也不彻底,缺乏完整的反侦查思维。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对策

(一)迅速采取侦查措施,尽快抓获犯罪嫌疑人

一般犯罪人作案后逃跑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事先选择好藏身地点,作案后迅速隐藏二是作案后马上逃往异地,外逃后作案人一般不会选择亲戚或关系较为密切的朋友,因为这样很容易暴露,除非他认为这种密切关系较为隐秘,不被一般人所知晓。对于成年犯罪人来讲,犯罪后藏匿家中、亲戚朋友处是不明智的,也是最容易暴露的。但对于未成年犯罪人来说,由于年龄、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犯罪的认识,特别是对犯罪后果估计不足,本来是犯罪案件却认为是一般违法案件,本来是严重犯罪却认为是一般犯罪。

而且,他们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能力不了解,或者缺乏感性认识,在案件中,常常表现为犯罪后缺乏严密的逃跑计划,有些犯罪人躲到家中,或者于脆不逃脱,在现场滞留或者去网吧、录像厅等场所,即使外逃,也多选择较为方便的交通工具,隐藏地点也常会选择一些同学、朋友处,有的未成年犯罪人作案后不处理现场,而是去网吧打游戏。所以,对于已经判明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要迅速采取侦查措施,在现场附近地或者犯罪嫌疑人常去的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搜查,尽快抓获犯罪嫌疑人。另外,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父母、亲属、同学、老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务必讲清楚政策、法律,请他们配合工作,了解犯罪嫌疑人平常交往的同学、朋友,经常去的地方,以便于尽快找到犯罪嫌疑人,争取受到宽大处理。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18日 08:4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未成年犯罪相关文章
  • 未成年职工劳动保障解读
    1.什么是未成年工?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工人。(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哪些工作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去做?(1)《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中第一级以上的接尘作业;(2)《有毒作业分级》国家标准中第一级以上的有毒作业;(3)《高处作业分级》国家标准中第二级以上的高处作业;(4)《冷水作业分级》国家标准中第二级以上的冷水作业;(5)《高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中第三级以上的高温作业;(6)《低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中第三级以上的低温作业;(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国家标准中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8)矿山井下作业及矿山地面采石作业;(9)森林业中的伐木、流放及守林作业;(10)工作场所接触放射性物质的作业;(11)有易燃易爆、化学性烧伤和热烧伤等危险性大的作业;(12)地质勘探和资源勘探的野外作业;(13)潜水、涵洞、涵道作业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作业(不包括世居高
    2023-06-05
    315人看过
  • 解读犯罪未遂的定义及对未遂犯处罚原
    刑法解释: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的定义及对未遂犯处罚原则】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解释】本条是关于犯罪未遂的定义及对未遂犯处罚原则的规定。本条分为两款。第一款是关于什么是犯罪未遂的规定。根据本款的规定,犯罪未遂应当同时具有以下特征:1.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同犯罪预备相区别的主要标志。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表明行为人已经从犯罪预备阶段进入实行阶段,即行为人从为实施犯罪创造条件进人了开始完成犯罪故意的阶段,其犯罪意图已经通过着手实行的犯罪行为开始体现出来。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体现了具体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的统一。2.犯罪未得逞,即犯罪分子没有实现本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本法分则对犯罪既遂规定了三种情况:一是要求有犯罪分子所追求的损害结果发
    2023-04-25
    96人看过
  • 未成年人犯罪是否会对其心理产生长期影响?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无论任何人犯罪,都会留下案底,但是未成人的犯罪记录(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会予以封存并保密。其犯罪记录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办案需要或者相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未成年人犯罪留案底封存标准1、犯罪记录系封存,并非消灭。《刑事诉讼法》采纳了“犯罪记录封存”的观点,即不完全消灭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技术性操作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被查阅。2、犯罪记录封存依职权主动启动,而非依申请启动。封存的职责是“法定”而非“酌定”。负有封存职责的相应办案机关,必须依法封存,无需未成年人申请封存。3、封存有例外,但需严格把握,而不能随意解除封存。本法第275条规定,“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4、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
    2023-06-30
    392人看过
  •  未成年人犯罪如何处理:成年与未成年的区别
    根据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犯罪者年满十八岁后,将按照实施犯罪行为时确定的标准进行犯罪年龄的认定,但仍将按照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处理。同时,十六岁以下的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未成年时犯的罪,成年后仍然有法律后果或者继续犯罪的,只追究成年后的刑事责任。在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结束后,如果犯罪者已经年满十八岁,则犯罪年龄将按照实施犯罪行为时确定的标准进行,仍将按照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处理。同时,十六岁以下的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未成年时犯的罪,成年后仍然有法律后果或者继续犯罪的,只追究成年后的刑事责任。 未 成 年 人 犯 罪 如 何 追 究 刑 事 责 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也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已满十二周
    2023-09-28
    375人看过
  • 老年人性犯罪的心理
    时下人们对老年人性犯罪现象的关注,大多停留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探讨,但大量的事实显示,法律、道德因素已远远涵盖不了这一现象的因果关系。其实,这种现象的大部分原因出自老人的性心理上。性犯罪大致有4大心理误区。1、补偿型:从性消费中找回逝去的年华老年人穿越了岁月风雨,但有些人因夕阳近黄昏会引发韶华流逝的悲观心理,心理承受力变得脆弱起来,外界事物对他们的诱惑和刺激会强烈许多。再加上退休之后,单位的纪律约束在他们身上失去了效力,就很容易干出脱离常轨的事来。2、发泄型:老夫妻性生活失衡引出的晚节不保进入老年阶段,人的生理会发生很大变化,夫妻性生活也会随之有所改变。尤其是女性,绝经之后性欲衰退会导致双方很多苦恼,也会诱发出性犯罪。3、苦恼型:丧妻老者的悲苦风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幸事。但是,夫妻老了,总有一方要先告别人生。丧偶老人若长期得不到关爱和温暖,情感上是极易出事的。4、赌气型
    2023-06-11
    255人看过
  • 未成年双方愿意发生性关心算犯罪吗
    一、未成年双方愿意发生性关心算犯罪吗未成年双方愿意发生性关心的犯罪情况如下如果女方自愿并且年满14周岁就不构成强奸罪。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的行为,或者故意与不满14周岁的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强奸罪的构成要件:(1)侵犯的客体,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使妇女不能抗拒、不敢抗拒的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发生性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年满十四周岁的男子。(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强行奸淫的目的。二、与未成年发生关系需要从性别上做一个区分1、若是未成年女孩发生关系,从法律上的解释是这样的:刑法第236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关和未成年女孩发生性关系判几年即与不满14周岁的女孩发生性关系,不论女孩是否同意
    2023-03-20
    447人看过
  • 解读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之一
    我们家孩子刚上初一,每天晚上12点之前睡不了觉,第二天6点起床,7点之前到校,孩子一天到晚喊困喊累。国家三令五申强调不许办这补习班那补习班,可学校还是变相在办,弄得孩子一点休闲娱乐的时间都没有,现在的孩子真苦。应当说,这是很多家长的怨言。而孩子们为了发泄不满,不知是谁编了首歌,竟在学生中流传开来:起的最早的人是我,回来最晚的是我,睡的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如今这种状况该叫停了,因为这是违法的。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对记者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0条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佟丽华认为,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娱乐权问题,也就是说,要保障儿童的休闲和娱乐时间。这次立法加入娱乐这个概念,是个轻松和有新意的亮点,这个条款是针对应试教育中的很多硬指标、孩子学习负担太重、基本
    2023-06-06
    148人看过
  • 新刑法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条款解读
    一、未成年人法庭代理人陪同接受讯问改后条款: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应当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近亲属,所在学校、单位或者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在讯问笔录中注明。到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解读:以前规定是可以通知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而修订后变成必须到场,这也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目前法律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但是修订之后,该条款被删除,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针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侧重于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身心还不成熟,虽然有了污点,但为了保证其今
    2023-02-07
    350人看过
  • 未成年犯罪刑事和解的合理性是什么
    一、未成年犯罪刑事和解的合理性是什么从刑事责任能力的角度来讲,未成年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比较弱,事前对犯罪的严重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要求其承担刑事责任的必要性、期望性比较低,允许其通过和解获得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机会是比较合理的。目前,对于已满16周岁未成年犯罪的案件,司法机关从教育、感化、挽救的角度出发、对其适用缓刑。但是,笔者认为,对其适用缓刑不能最大化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他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仍然要背负犯罪标签,在升学、就业、婚恋等方面也常受到歧视,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将会更加艰辛。因此,获得一个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的机会对于未成年犯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讲,几千年来,儒家历来倡导倡导“和为贵”,在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厌讼是普遍的民众心理。中国目前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乡土社会。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可塑性较强,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帮助。刑事和解可以给未成年人一个
    2023-04-26
    415人看过
  • 未成年人涉黑犯罪现状,未成年人涉黑犯罪如何处理
    一、未成年人涉黑犯罪现状(一)未成年人涉黑犯罪数量较少,但危害较大;(二)未成年人直接组织领导黑恶组织的较少,而参加黑恶势力和共同实施犯罪的较多;(三)“边缘少年”和“问题少年”涉黑涉恶风险较大,黑恶势力有向校园渗透的趋势;(四)城乡结合部和新兴城镇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易发,人口成分复杂的地区问题突出。二、未成年人涉黑犯罪如何处理1、家庭、学校、社会应改善管理和教育方式,多途径挽救“边缘少年”和“问题少年”,尤其是要加强对外来人口未成年人和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及这一群体中“边缘少年”和“问题少年”的管理和教育,尽量减少黑恶组织的后备力量。2、采取教育、宣传、管理等措施尽量减少或阻断大众传媒、影视和网络中黑社会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侵蚀和影响,加强未成年人对不良文化的认识和辨别能力。3、对于城乡结合部、新兴城镇等社会治安形势复杂的区域,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同时,借鉴芝加哥学派发展出的“芝加哥区域
    2023-04-18
    186人看过
  • 针对未成年犯罪记录消除吗,未成年犯罪成年后再犯罪是否累犯
    一、针对未成年犯罪记录消除吗针对未成年犯罪记录不会消除,只会依法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应明确以下几点:1.犯罪记录系封存,并非消灭。刑诉法采纳了“犯罪记录封存”的观点,即不完全消灭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技术性操作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被查阅。2.犯罪记录封存依职权主动启动,而非依申请启动。封存的职责是“法定”而非“酌定”。负有封存职责的相应办案机关,必须依法封存,无需未成年人申请封存。3.封存有例外,但需严格把握,而不能随意解除封存。刑诉法第275条规定,“司法机关
    2023-02-16
    91人看过
  • 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
    一直以来,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犯罪现象,我们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而在我们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更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首先,还应该在法律保障的提前下,在充分净化各方面环境的同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中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及其危害。其次还要以以矫治和消除不良心理为重点,从心抓起,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去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才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重要主线。一、青少年的不良心理是违法犯罪根源所在在犯罪心理学中,个人心理、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活动是青少年犯罪的三大根源,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所在,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实质上就是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在一些人不良消极心理因素中能动的反映,积极着眼于整
    2023-06-11
    123人看过
  • 导致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为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犯罪心理,减少青少年犯罪,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对齐齐哈尔市少年管教所138名15~20岁的犯罪者进行了犯罪心理调查,了解到青少年犯罪心理是复杂多方面的。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综述1.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后,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的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2.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好胜心理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如果在这一时期给予健康的思想教育,就能使其向正确方向发展。当前,在放像厅、电视节目中,放映武打片甚多
    2023-06-11
    459人看过
  • 解读婚外情十大心理征兆!
    我国离婚率近年来直线上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于婚外情的原因,各方学者的观点不一,不过大都倾向于认为凡是有婚外情的人,他们的心理必有以下十种征兆之一。我国离婚率近年来直线上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于婚外情的原因,各方学者的观点不一,不过大都倾向于认为凡是有婚外情的人,他们的心理必有以下十种征兆之一。一、补偿心理有的人因为夫妻分居,寂寞难耐,或者因为夫妻一方有生理缺陷,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或者夫妻关系不和,因而主动寻找第三者或乐意接受第三者予以补偿,从而形成婚外恋。其实,性生活并非夫妻生活的全部内容,只要夫妻之间加强联系,感情上多沟通,心里想念对方,生活照样充实,又何须补偿。二、欠情心理有些情人最终未能成眷属,双方各自成家,或一方成家后另一方不愿成家依然暗恋着对方,当一方生活困难或夫妻感情不和时,另一方觉得还欠着对方的情因而主动投入旧情人怀抱,旧情复萌,从而产生婚外恋。其实,有情人未必都能成眷属,
    2023-04-25
    189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纠正其错误行为,以防误入歧途。 预防未成年犯罪,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唯有凝聚全社会力量,完善教育机制、加强心理干预、守牢法律底... 更多>

    #未成年犯罪
    相关咨询
    • 犯罪构成4要件解读
      河南在线咨询 2023-06-29
      a、说明某种犯罪危害了什么样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客体。 b、说明犯罪是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受到什么样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的客观方面。 c、说明犯罪是由什么样的人所实施的要件,在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主体。、 d、说明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的主观方面。
    • 未成年盗窃罪立案标准何时解读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5-06
      未成年盗窃罪立案标准如下所示:1.构成盗窃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两年内三次盗窃的,入户盗窃的,携带凶器盗窃的,或者扒窃的,可以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3)达到数额特别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
    • 父母不供未成年读书犯法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0-18
      未成年读书父母不供读是违法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未成年犯了故意伤害罪还能继续读书吗
      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07
      完全可以继续读书。你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犯过错,并受到了惩罚。不证明你这辈子就是罪人。只要你以后遇事多思考,不要冲动,你完全不需要有任何自卑心理。
    •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未成年犯罪是否公开审理?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4-21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第十一条对《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在两个问题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或者说补充:一是明确了未满十六岁、十八岁是指开庭审理时的年龄:二是增加了对开庭时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案件公开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