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现行法律,凡起诉企业拖欠工资的,劳动争议案件一般都需要经过劳动仲裁才能进入诉讼程序。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没有劳动仲裁,可以直接提起诉讼,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作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不涉及劳动关系等纠纷,作为拖欠劳动报酬纠纷,根据普通民事纠纷,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追加赔偿;劳动者以用人单位不履行劳动合同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的,发生纠纷通过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足社会保险待遇的
(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不作出受理决定或者仲裁裁决的,劳动者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申请支付令,经法院裁定终止监督程序后,当事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者根据调解协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企业自主重组引发的纠纷
(7)法院受理其他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的,与劳动争议不可分割的,应当一并审理。增加的诉讼请求属于直接起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的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认为“当事人对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所在地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是不妥当的,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是劳动仲裁委员会,劳动仲裁委员会所在地不能作为确定人民法院属地管辖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应当设立管辖权;由于劳动争议双方特殊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的地址相对固定,《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和职工不在仲裁委员会管辖的同一地点居住的,第二,由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由于劳动仲裁委员会的组织设置与法院的组织设置不统一、不一致,许多市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尚未成立,有的市甚至只有一个市级劳动仲裁委员会,而法院有两个以上的中级人民法院。如果规定由劳动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确定管辖权,会导致劳动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案件过于集中,增加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量,而劳动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管辖范围以外的中级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没有管辖权,对人民法院的工作极为不利。针对上述两点,《解释》第八条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此外,在审判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与劳动合同履行地不在同一地点,比如,用人单位在郑州,而劳动合同履行地在南京。如果仅以用人单位所在地确定管辖权,对当事人也极为不便。因此,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和查证案件事实,并规定劳动合同履行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权归劳动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
如何向企业起诉欠款
112人看过
-
企业员工如何起诉拖欠债务
487人看过
-
向法院提起工资拖欠诉讼
491人看过
-
国有企业拖欠工资向哪里反应
438人看过
-
如何认定恶意拖欠工资,企业拖欠工资的怎么处罚
163人看过
-
如何起诉工资拖欠
448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如何向用人单位起诉拖欠工资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11起诉拖欠工资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
-
-
企业如何解决工资拖欠河北在线咨询 2022-09-08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或者申请。一、如果是给用人单位工作,有两个途径可以要求支付工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局劳动监察投诉;优点:方式简单。缺点:各地执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当地劳动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仲裁委员会)申请,要求支付工资。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如果是以拖欠工资提出的解除劳动关系,还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
-
-
企业如何证明拖欠工资?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101、没劳动合同但有事实劳动关系,追讨工资关键在于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时间以及对应的报酬。 2、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有很多,而且和工种有关系。考勤表,所谓借款单,对外工作的接触过的人,签署的文件、资料、合同以及检验合格证等,劳防用品发放签收记录,职工大会签到单,门卫的证言,职工之间相互证明等等。 3、可以团结起来,委托代表和公司交涉;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仲裁和行政干预;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必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