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如何避开名誉侵权官司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7 22:20:29 146 人看过

在美国,涉及媒体名誉侵权的案件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增多,以至于在美国法院陪审团组成人员中,很多人都不喜欢媒体,他们通常认为记者在涉及人的名誉的报道中,不注意事实的准确性。最近20年来,美国法院在涉及媒体损害名誉权的官司中,多次判媒体败诉,赔偿金额多的高达3000万美元。因此记者很多时候可以说如履薄冰,有人甚至告诫记者:要如同避免水火一样躲避侵权官司。而如何避免遭受起诉甚至败诉,是所有大学新闻系学生的必修课。

尽管损害名誉权方面,美国各州制定的法律并不完全相同,但定义基本如此:损害名誉权,就是在新闻媒体通过印刷或者是播放的关于一个人的错误表述,目的是让此人受到公众的憎恨、蔑视或者嘲弄,也或者是为了给他的生意或者是工作造成损害。

公众人物

与普通报道对象的不同

媒体每天的所有报道涉及到的对象,如果从损害名誉权的角度来区分,只有两类:公众人物和非公众人物,媒体掌握好报道两类人物的尺度,也就最好地避免了侵害名誉权的风险。而一个人如果想证明媒体损害了他的名誉权,并要求赔偿,他是一位公众人物还是一名普通人,往往是官司成功与否的关键。

1974年,美国高等法院规定,如果原告不能证明媒体在发表有关报道时,是知道报道本身事实错误,或者对报道本身的事实有疑问,那原告的要求就不能被认定。但是在侵害名誉权官司的责任认定中,这一条文对于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譬如,如果一名官员或者是公众人物指责报道侵犯了他(或她)的名誉,那他(或她)必须证明媒体在发表这篇报道前,要么知道事实是错误的,要么对报道的真实性有怀疑。但如果报道对象是一名普通人,如果他认为报道侵犯了他(或她)的名誉,那他(或她)只需要证明媒体在发表这篇报道时,没有仔细核对报道是准确的。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法律对他们提供证据的要求比官员和公众人物压力要小得多。

记者在报道公众人物时拥有的更大自由权,体现在直接引语的采用上。很多记者认为,只要原文引用了某人的话,出了任何问题都不是我的错,如果因为这些话带来侵害名誉权的官司,那也不关记者的事。在美国,法律并不是这样规定的,如果直接引语包含不正确的信息也要负法律责任。但在直接引语的采用上,公众人物和非公众人物也有不同的待遇。

但与公众人物相比,对于非公众人物类似报道的标准就高得多,记者在报道一些谣言和流言蜚语时要格外注意。譬如,一处房屋着火,在采访这家的邻居时,他告诉你着火的原因是因为房屋主人与纳粹组织有染或者是房屋主人是个瘾君子。如果记者不经核对就发表这样的话,和玩火没有什么区别。

尽管官员在举证时遇到的困难比起普通人来说更多,但他们很多时候也能打赢官司,通常的情形是这样的,他们会说,某个报纸刊登了一篇与事实完全相反的报道,记者本来很容易就能核实一下事情的真相,然而他们竟然都不会给我本人打个电话问一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记者在采写每一篇稿子时,都必须要谨慎小心,尤其是可能涉及伤害某些人名誉的时候。

公众人物的界定

在侵犯名誉案中,界定一个人是否是公众人物是最关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因为界定公众人物并没有一个固定范围和标准,对记者来说,很多时候很难分清楚报道对象是不是公众人物,因此报道的尺度就很难掌握,这也是造成名誉侵权案的最主要原因。美国法律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有关公众人物的概念。美国高等法院就曾规定,并不是所有政府公务员都是公众人物。那么哪些官员可以被称为公众人物呢?

在美国,一般认为,通过选举上台的官员、政治候选人、警官、法官都被认为是公众人物。

除了官员外,一般认为属于公众人物的人还有很多,譬如演艺界人士、体育明星等等。美国法律界人士现在普遍采用三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公众人物:

1、看他(她)是否有能力在媒体上反驳对他(她)本人的任何指控;

2、在一件有争议的事件中,他(她)个人涉及的范围有多大。

3、看这一争议事件是本身就存在,还是由媒体制造出来的。这些标准总体说来,主要是看涉及的人物是否有公众影响力,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在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媒体也很难针对他们制造新闻事件,公众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媒体上拥有话语权。

既然区分公众人物有时候很困难,对于记者来说,写稿子时就不可能总是考虑笔下的人物是否是公众人物,不能因为公众人物而降低自己对事实准确性的要求。

对避免侵权的提示

美国大学新闻系最权威的教科书里,对记者如何防止卷入侵害名誉权官司作了如下提醒:

1.避免马虎的、无关紧要的和疏忽大意的报道。对待那些有可能侵害别人名誉的表述,一定要避之如水火。一篇报道的事实必须要确认和做到核实无误,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都必须以职业的手段和程序进行核实。

2.真实性是新闻记者最可靠的保护自己的手段。但是一定要记住,事实和能在法庭上得以证明的事实之间有很大区别。报道中哪怕有一丁点不确定的地方也要仔细核查。

3.如果一篇报道中对某人有暗示性的批评,而这些批评依据的事实本身是不准确的,记者也一定要小心。任何批评性文字或者是评论,依据的事实必须准确并且要叙述完整。

4.对那些例行性报道,(如简讯、标题新闻等)要特别注意,尽管这些报道通常并不能吸引太多注意力,而实际上,这些报道引起的诉讼案件最多。要记住,对那些涉及逮捕、调查以及其他司法方面的程序性报道尤其要注意。

5.要尽力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一名好的记者从来都是严格尊重事实,而不是根据旁观者的意见、道听途说来写下一篇报道,尽管这些意见事后证明可能是正确的。

6.要特别注意直接引语。在侵权官司中,如果引用的话包含了对他人的错误信息,即使这些话是一个人的原话,也不能逃避责任。

7.不要影射,不要含糊不清。一定要让报道准确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想攻击某人,或者想损害某人的名誉,那就直接地说出来。

8.不要试图打擦边球,对个人的报道中,有些事实尽管新闻性不强,不太受人关注,但极有可能会侵犯了个人隐私。

9.不要使用没有授权的名字或者图片来做广告或者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果不知道一张照片上的被拍摄对象的身份,那就不要使用这张照片来描述社会或者其它的事件。

10.一旦证明报道有误,一定要根据律师的意见来处理被侵权方要求撤稿的要求,这些人很有可能就是将来的原告。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2日 11:3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名誉侵权相关文章
  • 如何认定名誉权侵权,侵犯他人名誉权如何处理?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在各类网络群聊中的言论成为严重影响涉事人名誉甚至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各种信息在惊人的网络传播速度下,其对个人名誉造成的“杀伤力”是前所未有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其中诽谤行为的特点是捏造虚假事实并予以传播。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当个人的客观社会评价受到损害才有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而个人自身的主观评价不属于客观社会评价,不纳入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因此,名誉感受损不代表名誉权受损。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律师补充: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
    2023-05-07
    282人看过
  • 网上发帖惹出名誉侵权官司
    长期致力于深圳角膜捐献事业、有“光明使者”美誉的深圳眼科医院医生姚晓明因一起捐献角膜手术,被人在网上发帖称其所作所为是“欺世盗名”。姚晓明认为这些帖子严重损害了其名誉,一纸诉状将发帖人崔从政告上法院。深圳罗湖区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确实构成名誉侵权,一审判决被告崔从政立即删除在有关网站的侵权言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姚晓明精神抚慰金3万元。被告崔从政对此不服提起上诉,深圳市中级法院日前对此案进行了二审。姚晓明在深圳可谓是知名人物。1999年6月,他为深圳首位角膜捐献者向春梅进行手术,并先后完成了多项角膜移植手术。在他的身体力行和奔走呼吁下,不少市民对于角膜捐赠已经逐渐接受。1999年12月15日,一个叫杨萍的患者到深圳市眼科医院就医,由姚晓明对其施行左眼球摘除义眼植入术,杨萍同时捐献角膜。2003年11月,杨萍起诉姚晓明及深圳市眼科医院侵犯知情权造成人身损害,要求进行赔偿,案件最终经过调解
    2023-06-08
    490人看过
  • 名誉侵权官司需要准备什么?
    名誉权纠纷案件立案应提交的材料如下:1、提交起诉状正本一份,并按被告人数提供相应的副本。2、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材料。3、受委托代为起诉的,应提交原告的授权委托书。4、证明被告侵权事实存在的材料,如被告侮辱或诽谤原告的语言、文章、大小字报或公开信件等;证明侵权事实造成的损害后果,如单位处分等。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材料。一、怎么样构成名誉侵权?1、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过错,应当以一个“诚信谨慎之人”在相同情况下须尽到的注意义务为主要标准,并结合加害人的身份地位、发布内容、认知能力、事后表现等自身因素进行综合判断2、行为人的行为违法认定是否存在诽谤行为,应当查明该事实、评论是否客观、真实,这就需要当事人进行举证予以证明。侮辱行为是指采用暴力或言语等方式欺辱特定人或特定人群,足以贬损该特定人或特定人群人格或尊严的民事侵权行为。认定是否存在侮辱行为,应当查明该言论是否存在暴利性或贬损性言论。应当强调的
    2023-06-28
    383人看过
  • 微博言论需有度名誉侵权应避开
    微-博言论需有度名誉侵权应避开该院法官介绍,这类案件主要特点是:侵权博主均较年轻,对微-博言论的后果无客观认识,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侵权。另外,此类案件双方多存恩怨,博主大多因不当的方式构成了侵权。法官发现,微-博侵权确认中存在以下困难:涉及微-博的侵权行为取证较难。微-博不要求使用人必须用真实姓名,网名可随意使用甚至可经常变换,故要取证证明某一网名的使用者是现实中的某人有相当难度。另外,微-博言论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于网络服务器中,使用者一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从而删除该数据,这些数据一经删除即不可恢复。这种情况下,侵权行为人可能在实施侵权行为并达到损害后果后即将其言论删除,使法院或律师难以取证证明其侵害行为的存在,从而逃避法律追究。微-博侵权范围较难估量。微-博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微-博中的内容能快速在网上传播,评论、转发等功能也使微-博内容呈点面扩散,一般来说,侵权范围很难估量。
    2023-06-03
    418人看过
  • 医院如何规避专利侵权官司
    一、医院也会惹上专利侵权官司近几年,我国各地医院在专利侵权纠纷中成为被告的案件日益增多。这些案件主要有三类:第一,医疗器械专利侵权案。例如,2004年,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审结了北京万特福公司诉徐屹、谢湘桂、北京科霖众医学技术研究所专利侵权案。该院裁决三被告在使用­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时增加普通注射器侵犯了原告的医疗器械专利权,三被告得停止销售、使用侵权产品,并立即销毁尚未售出的侵权产品。该院还命令被告赔偿原告10万元。该案中,三被告对专利技术实施了变劣改造,使产品的技术效果明显低于专利技术。但是,终审法院认为,对专利技术进行变劣仍得适用侵权判定中的等同原则,所以三被告的侵权行为成立。第二,方法专利侵权案。例如,2004年,湖北襄樊市知识产权局审结了马超英诉襄樊市军工医院专利侵权案。该案中,专利权人为欧阳延,涉案专利保护清除血液中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方法。2002年10月24日,欧阳延和湖北
    2023-06-08
    306人看过
  • 名誉损害如何办理官司
    名誉受损打官司的步骤:先准备好自己名誉受损的证据;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递交诉状、副本及相关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会根据当事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受理,原告预交诉讼费后,由法院依法送达起诉状副本、开庭传票等法律文书,然后当事人等待开庭审理就可以了。一、有一个欠款人是外地的现在该怎么起诉一、立案受理。原告向法院起诉,应递交起诉状和有关的证据材料,并按照被告人数递交起诉状副本和证据副本。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即受理,并办理相关立案手续。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在收到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向原告送达不予受理裁定书。二、庭前准备。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五日内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举证通知书、开庭传票。被告应诉后,向原告送达开庭传票。三、开庭审理。开庭审理时,首先由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由法官查明当事人到庭情况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开庭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
    2023-04-04
    469人看过
  • 犯罪者信息公开侵犯其名誉权?
    不必要公开每个犯罪人的个人信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犯罪分子服刑完毕后就应当享有普通人所应得的权利,假如过度曝光其个人信息,既不利于其融入社会,又可能侵犯其名誉权,又或者再度激起他的犯罪欲。所以我们要给他们能改过的余地和改过后仍能生存的空间。但这个观点并不适应于每种类型的犯罪分子,像有些类型的犯罪分子就绝对不能不加以警惕。一、公开什么样的犯罪分子的个人信息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者信息。浙江省慈溪市检察院牵头法院、公安、司法局,出台《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公开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依据这个《办法》,在当地,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严重性侵未成年人行为的犯罪人员,在其刑满释放后或者假释、缓刑期间,通过各单位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公开其个人信息,方便公众随时查询。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者信息,最大目的在于防范悲剧的再次发生。此项制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于美国。19
    2023-03-29
    54人看过
  • 名誉权怎么打官司
    1、写诉状民事起诉状是启动法律程序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书。恰当的诉讼请求,以及事实与理由的陈述和法律依据,都是决定官司胜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写诉状要有好的构思和设计,否则,不仅会影响诉讼结果,有时还会造成费用的损失。2、立案首先要选择一个有管辖权的法院,然后递交诉状和证据及其他相关材料。拿到法院受理通知书后,等待法院传票通知开庭。3、开庭开庭程序主要包括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法庭调查阶段的举证、质证是专业性很强的诉讼行为。辩论阶段是充分阐述支持自己主张的事实理由和法律依据的时候。其目的是说服法官和对方当事人认可自己的观点。辩论结束后等待法院判决。4、判决开完庭后作出判决是法院的工作。当事人在拿到判决书后,如不服判决要及时上诉启动二审程序。否则,一审判决生效,双方争议的问题要按照判决履行。5、执行判决生效后,如当事人不在判决确定的期限内主动履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应及时申请法院执行。拒不履行判决法院
    2023-02-20
    70人看过
  • 名誉权官司好打吗
    名誉权官司好不好打需要看当事人的态度,对方侵犯我们的名誉权时就要积极维权,难不难打是相对的,因名誉权纠纷提起的诉讼,多为侵权之诉,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名誉权具有以下特征:1、专有性。即特定的名誉由特定的公民享有,不能转让,也不能继承。2、人身性。即名誉权是人身权的一种,与民事主体的人身相联系。死者也享有名誉权,对于侵犯死者名誉权的行为,其近亲属有权向法院寻求保护。3、非财产性。名誉权不是财产,不能以金钱观念去衡量,只能以社会道德观念去评价。4、不可侵犯性。即公民的名誉不允许任何侵犯。一、名誉权侵权诉讼需要收集的证据(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二)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1、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或法人报道失实损害其名誉的证据。如报道内容的原始载体。2、虚构事实,含沙射影,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3、以口头、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贬损他人人格的证据。
    2023-03-29
    174人看过
  • 侵害名誉权和荣誉权如何承担
    承担侵权责任。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2024-04-30
    322人看过
  • 死者名誉权和死者名誉有何区别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应包括保护死者名誉权,这点已为我国司法实践所证实。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已明确,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又将以往仅就死者名誉权的延伸保护扩大到死者的其他人格要素,包括姓名、肖像、荣誉、隐私以及死者的遗体、遗骨等方面。由此可见,对死者的名誉权乃至姓名、肖像、荣誉、隐私等人格、身份权的保护,是有充分法律依据的。法律赋予死者近亲属诉讼权,是基于死者名誉维护权的延伸,死者近亲属行使这种权利是一种新的权利,与死者继续存在名誉权即原权利是不同的,这种权利不仅反映在程序上,也反映在实体方面,它是随着行为人侵犯死者名誉权同时又独立
    2023-03-03
    441人看过
  • 公众人物的名誉侵权官司好赢吗
    其实,“从法律人的角度看,名人提起名誉权诉讼的法律效果并不是十分乐观。”原告对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是否存在损害结果、损害结果与侵权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损害结果的具体数额是多少,都要一一举证证明。“对名人而言,能否证明被告存在侵权行为,难!”法律保护名人名誉权的同时也保护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舆论监督权和社会大众的知情权。同时,公众或媒体对名人或名人相关的事件发表言论、陈述观点,是正常行使言论自由还是侵犯他人名誉权,是正当的学术评论还是侮辱诋毁,没有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不仅如此,“对名人而言,能否证明存在损害结果,难!”侵权名誉权的损害结果就是受侵害主体的社会评价降低,而实际上,社会评价只是一种笼统的观念反映,其范围和程度很难进行量化分析,导致事实认定困难。一、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侵权怎么认定(一)必须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二)行为具有违法性。(三)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四)行为人有
    2023-02-20
    374人看过
  • 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侵犯名誉权可以报警吗
    一、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侵犯名誉权起诉的步骤是:可以向法院提起人身权纠纷之诉,然后需要准备好起诉状原告被告的身份证复印件,还有相关的证据材料等等向法院提交法院立案庭经过受理再审查之后,如果符合立案的条件,那么就会给予立案,然后就需要去缴纳诉讼费,等待法院通知开庭,开庭审理,然后再判决。二、侵犯名誉权可以报警吗侵犯名誉权是可以报警的。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公民的名誉权受到非法侵犯的,受害人是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行为人用以下的方式来侵犯公民权利的,情节较轻的会被拘留五日以下,或者会被罚款五百元以下;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会被拘留五日到十日,还可能被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具体情形有:1.行为人用写恐吓信或者是用其他的一些方法来威胁他人的人身安全的;2.以公开的方式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来诽谤他人的;3.用捏造的事实来诬陷他人,目的是为了让他人受到治安处罚
    2023-04-24
    265人看过
  •  如何应对名誉权侵权?诉讼策略与规避方法
    名誉权侵犯的起诉步骤包括确定侵权行为是否符合侵犯名誉权的四个要素和准备起诉材料。第一步是确定侵权行为是否符合要素,包括损害事实、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和行为人有过错。第二步是准备起诉材料,包括提交起诉状原件和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材料。第三步是证明被告侵权事实存在的材料,需要证明侵权事实、侵犯名誉、损害名誉和损害侵权事实的后果。名誉权侵犯如何起诉?首先要确定侵权行为是否符合侵犯名誉权的四个要素:1、必须存在损害事实,并为第三人所知。损害事实是指因违法侵权而损害他人财产或人身利益的客观事实。侵犯名誉权的事实主要包括受害者名誉的损害、精神或财产的损害。精神损害往往是直接损害,财产损失是精神损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也是间接损失。2、行为违法。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受害人名誉受到侵害的,与侵害人的侵害无关,或者侵害人虽然实施了侵害行为,但未对任何人名誉造成侵害的,行为人不承担
    2023-11-23
    109人看过
换一批
#侵权责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名誉侵权指的是文学作品、通告文字、行为语言或其他形式对当事人产生了名誉上的消极影响所构成的一种违背人权的行为,行为人要负法律责任。 任何个人、媒体不得发布捏造虚假信息、刊登新闻、PS图片,否则构成名誉侵权。如果是真实事件发布,则不构成名誉侵... 更多>

    #名誉侵权
    相关咨询
    • 如何起诉名誉权侵权,该如何规避
      新疆在线咨询 2021-11-21
      侵犯名誉权如何起诉首先要确定侵权行为是否符合侵犯名誉权的四个要素:1、必须存在损害事实,并为第三人所知。损害事实是指因违法侵权而损害他人财产或人身利益的客观事实。侵犯名誉权的事实主要包括受害者名誉的损害、精神或财产的损害。精神损害往往是直接损害,财产损失是精神损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也是间接损失。2、行为违法。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受害人名誉受到侵害的,与侵害人的侵害无关,或者侵害人虽然实
    • 新闻报道如何避免侵害名誉权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18
      及时更正是防止新闻诉讼的有效途径。更正是指改正已经发表的报道中有关内容或言词上的错误。作为大众媒体,出现错误是再所难免的,但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同引发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新闻单位因为态度端正及时更正而取得了当事人的谅解,避免了新闻纠纷;而有的新闻单位可能对错误认识不深,不做及时的改正而引发新闻诉讼。
    • 如何避免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
      安徽在线咨询 2023-06-16
      在新闻报道当中最好进行化名处理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虽然新闻报道尽量不会做到失实但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名誉权,所以一般不会有真实姓名的存在,否则当事人也是有权利主张赔偿的。
    • 被人给侵犯了名誉权,侵犯名誉权司法认定后如何办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29
      需要向被侵害人道歉,如果给被侵害人造成了精神伤害的,还可以要求被侵害人赔偿精神损失费,侵害人拒绝赔偿,拒绝赔礼道歉的,被侵害人可以到法院去起诉,要求侵害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侵害人还给被侵害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的,触犯到了刑罚的话,那么可能要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 公民在自己的名誉权收到侵害之后,首先可以自己找到侵害人要求停止侵害,或者可以找律师请律师发出一个律师函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如果侵害人还
    • 名誉权如何构成侵权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6-25
      1、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媒体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为故意,我们可以轻易认定,但如果仅仅表现为对所报道的事实调查或审查不严导致报道失实,其主观心态应如何认定?新闻媒体作为我国的社会监督主体,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报道权,而不应过分要求新闻媒体报道准确无误。因为基于我国国情,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