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法集资对于担保人怎么办
主要看担保人是否明知或参与,如果明知对方非法集资还提供担保,构成非法集资犯罪的共犯,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定罪量刑。如果不明知,对方原则上在民事上承担责任,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担保人偿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非法集资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非法集资的认定标准,具体如下:
1.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3.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
4.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未依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集资行为。
三、非法集资的管辖
非法集资由各县级及以上公安局经济侦查大队管理。
公安局经济侦查大队主要从事经济犯罪侦查,为获得证明有无犯罪事实、犯罪情节轻重的有关证据以及捕获犯罪嫌疑人所依法采取的专门的调查措施和强制措施的总称。
非法集资是刑事犯罪,刑事犯罪案件是先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如公安机关认为该人涉及非法集资,会向检察院移送提交起诉意见,最终是否认定该人涉嫌非法集资的,由检察院提交给法院后,法院进行判决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七十六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n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n有前两款行为,在提起公诉前积极退赃退赔,减少损害结果发生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司法机关对于非法集资的钱怎么办
253人看过
-
对于非法集资的条件
158人看过
-
担保公司怎么变成非法集资
84人看过
-
人民银行关于非法集资应该怎么办
477人看过
-
非法集资集资对象人数是怎么规定的
299人看过
-
非法集资担保人诉诸法庭获胜
422人看过
-
什么是非法集资的担保人?新疆在线咨询 2023-03-26法律猫认为涉案之初,公安机关出于侦查的时限以及取证难度考虑,通常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到时若发现有集资诈骗嫌疑,非法集资担保人还可改变涉案罪名延长侦查期限。但正因为这样的司法惯例,律师以及当事人应当果断及时搜集相应证据、提出合适的控告,在刑事程序就将案件事实查清,可大大降低案件处理的风险,提高律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
非法集资罪非法集资受害人应怎么办湖北在线咨询 2021-12-05第一,被集资人应放下自己独特的判断立场,提高警惕,及时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第二,要相信办案机关和政府,积极配合;第三,要保存好被集资的相关证据,包括贷款合同、银行转账凭证等。;第四,由于非法集资案件涉及人数多、分布面积广、资产类型复杂,一旦发生案件,查明事实、锁定证据、处置资产非常困难,公安等相关执法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公安机关侦查结束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再经法院审理。被告人上
-
关于非法集资风险怎样承担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9-141、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因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而所形成的债务和风险,不得转嫁给未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的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任何单位。债权债务清理清退后,有剩余非法财物的,予以没收,就地上缴中央金库。 2、在取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只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而不能采取财政拨款的方式弥补非法集资造成的损秀这意味着一
-
怎么保护非法集资抵押权人利息哪些行为属于非法集资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31其特点是: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即集资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 二、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三、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这里“不特定的对象”是指社会公众,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 四、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 非法集资主要有哪几种? 根据《关于进一步
-
对非法集资是否属于合法集资怎样解释江苏在线咨询 2023-09-24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