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庇罪既遂量刑标准是应该怎样规定的
包庇罪的量刑标准如下:
1、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2、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业等单位的人员,在公安机关查处卖淫、嫖娼活动时,为违法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情节严重,主要指窝藏、包庇多人的。多次实施窝藏、包庇行为的。窝藏、包庇罪行极其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等。
二、包庇罪有案底吗?
包庇罪留有案底。
包庇犯罪分子这个情况达到严重就会构成包庇罪,包庇罪在成立之后一般在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所以说当然会有相应的犯罪记录,未成年的会封存起来。
案底是必须要经过判决后才有的。
刑事拘留以后有可能会有案底,如果是无罪释放,是不可能留下案底的。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我国《刑法》第310条规定了包庇罪,对于明知是犯罪的人而故意向司法机关做假证明包庇的,追究其包庇罪的刑事责任。具体应该怎样量刑根据案情的严重程度确定,如果情节不是很严重或者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对于行为人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情节严重或者造成恶劣后果的,对于行为人处以三到十年有期徒刑。当然,如果行为人有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有可能从轻或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七十五条 监狱和其他执行机关在刑罚执行中,如果认为判决有错误或者罪犯提出申诉,应当转请人民检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处理。
-
关于如何界定包庇罪既遂的量刑标准?
282人看过
-
刑法中窝藏、包庇罪既遂是以什么标准量刑的?
241人看过
-
包庇罪既遂量刑幅度是如何的
298人看过
-
法律规定:包庇罪既遂判刑规定
411人看过
-
包庇罪既遂刑事责任应该怎么承担
249人看过
-
窝藏包庇罪量刑标准包庇刑事罪怎么量刑包庇罪怎么判
368人看过
-
包庇的规定包庇罪的既遂量刑广西在线咨询 2022-06-05窝藏、包庇罪的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条,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本条规定了帮助犯罪人逃避法律追究的两种行为: (1)为犯罪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这是指将自己的住处、管理的房屋提供给犯罪人或者给予犯罪人钱、物,包括食品、衣
-
包庇罪即既遂,既遂量刑标准重庆在线咨询 2021-10-1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主要是指隐瞒,多次实施隐瞒,隐瞒行为,隐瞒犯罪极其严重的刑事犯罪者等。
-
刑法对既遂包庇罪的量刑标准,既遂包庇如何处罚陕西在线咨询 2021-10-1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主要是指隐瞒,多次实施隐瞒,隐瞒行为,隐瞒犯罪极其严重的刑事犯罪者等。
-
包庇毒品犯罪既遂量刑标准,还是既遂犯罪量刑标准江苏在线咨询 2021-12-25一般来说,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既遂判决: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客观表现是知道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向司法机关伪造、掩盖犯罪行为,或者帮助破坏犯罪证明,逃避法律制裁。
-
刑法规定的窝藏、包庇罪既遂标准是什么,包庇罪的量刑标准又是什么湖北在线咨询 2022-02-27刑法规定,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本罪为选择性罪名,具体包括窝藏罪和包庇罪。窝藏,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或者为其提供钱财,帮助其逃匿;包庇,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予以包庇的行为。在司法机关追捕的过程中,行为人出于某种特殊原因为了使犯罪人逃匿,而自己冒充犯罪的人向司法机关投案或者实施其他使司法机关误认为自己为原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