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可采取的劳动保护方法包括:
1、用结实、耐热,透气性好的织物制作工作服,并根据不同作业的需求,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等;
2、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
3、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
一、劳动保护有哪些措施
1、安全技术其中包括:
(1)机械、机床、提升设备、机车、拖拉机、农业机械及电气设备等转动部分的防护装置;在吊台、廊道上安设的防护装置及各种快速自动开关等。
(2)电刨、电锯、砂轮、剪床、冲床及锻压机器上的防护装置;有碎片、屑末、液体飞出及有裸露导电体等处所安设的防护装置。
2、工业卫生其中包括:
(1)为保持空气清洁或使温湿度合乎劳动保护要求而安设的通风换气装置。
(2)为采用合理的自然通风和改善自然采光而开设天窗和侧窗;增设窗子的启闭和清洁擦拭装置。
(3)增强或合理安装车间、通道及厂院的人工照明。
二、冬季低温作业职工可以享受什么保护
冬季低温作业职工可以享受的保护:
一、在冬季寒冷作业场所,要有防寒采暖设备。露天作业要设防风棚、取暖棚。向劳动者提供防寒服、鞋、帽、手套等保暖用品。设置更衣室、休息室,保证劳动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有条件的可以让劳动者在工作后及时洗热水澡。
二、定期对劳动者进行体检,着重检查低温作业容易引起的疾病,做好健康监护工作。
三、饮食方面,提供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加劳动者耐寒能力。
三、劳动者享有哪些职业卫生权利
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包括:
(一)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二)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三)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四)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
夏季家电安全使用常识--夏季应怎样保护电视机?
276人看过
-
夏日保护劳动技巧
287人看过
-
劳动者在夏季的高温费要交税吗
417人看过
-
劳动法规定了女职工哪些方面的劳动保护?
269人看过
-
夏季高温作业注意事项有哪些
269人看过
-
劳动关系有哪些法律保护
470人看过
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 更多>
-
法律对夏季疲劳驾驶的定义是哪些呢?上海在线咨询 2023-04-06驾驶疲劳,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驾驶人睡眠质量差或不足,长时间驾驶车辆,容易出现疲劳。驾驶疲劳会影响到驾驶人的注意、感觉、知觉、思维、判断、意志、决定和运动等诸方面。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驾车4小时以上就算疲劳驾驶,必须休息20分钟以上之后才可继续驾驶。
-
劳动者依法履行劳动保护义务的方法有哪些西藏在线咨询 2022-02-21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因此,你单位的做法是错误的。
-
劳动法在保护劳动安全方面有哪些规定?山西在线咨询 2024-11-24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需要遵守一系列劳动安全卫生制度。首先,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并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以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其次,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其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投入使用。第三,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
-
夏季预防驾驶疲劳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31夏季预防疲劳驾驶的方法 1.座椅可稍微向后倾斜 这可让身体在驾车时保持平衡,缓解颈部与背部压力。对于没有腰部支撑功能的车辆,可以在背部与座椅空隙处加个腰垫,长途驾驶感觉更舒适。 2.身体与方向盘有一定距离 身体与方向盘较好的距离是,当手臂伸直时,手腕恰好可以搭在方向盘正上方轮辐上。
-
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条款有哪些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6-24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劳动关系”并且要求用人单位严格遵守工时、工资、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 2、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