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制毒物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有关方面负责人今天对本报记者表示,该意见的出台,对加大打击涉易制毒化学品犯罪的力度,进一步遏制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从源头上控制毒品犯罪高发、多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缺乏定罪量刑标准影响打击度
据介绍,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对刑法第三百五十条规定的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中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和麻黄素类四种(类)制毒物品明确了数量标准,但由于当时《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尚未出台,对其余品种定罪量刑数量标准等问题未予解决。
200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条例》,明确对23种(类)易制毒化学品(包括醋酸酐、三氯甲烷、乙醚和麻黄素类)进行管制。
两高一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此后执法过程中,公安机关破获了大量易制毒化学品案件,但由于缺乏其余品种(类)易制毒化学品定罪量刑的数量标准,不同办案机关认识上存在分歧,出现了批捕难、起诉难、审判难的局面,影响了对易制毒化学品犯罪的打击力度。
擅买易制毒化学品可判10年
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共同调研听取基层司法需求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办理制毒物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根据该意见,未经许可或者备案,擅自购买、销售易制毒化学品的,可被认定为非法买卖制毒物品行为,根据刑法其最高量刑可达十年有期徒刑。
意见明确,可被定罪的行为还包括:超出许可证明或者备案证明的品种、数量范围购买、销售易制毒化学品;使用他人的或者伪造、变造、失效的许可证明或者备案证明购买、销售易制毒化学品;经营单位违反规定,向无购买许可证明、备案证明的单位、个人销售易制毒化学品的,或者明知购买者使用他人的或者伪造、变造、失效的购买许可证明、备案证明,向其销售易制毒化学品;以其他方式非法买卖易制毒化学品。
意见还明确,为了制造毒品或者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犯罪而采用生产、加工、提炼等方法非法制造易制毒化学品的,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按照其制造易制毒化学品的不同目的,分别以制造毒品、走私制毒物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的预备行为论处。
解读:针对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犯罪定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意见对非法买卖制毒物品行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以列举方式予以明确。同时,对实践中时常出现而法律未规定的非法制造易制毒化学品行为的定罪问题作出规定,解决了此类案件定性难的问题。
改变产品外形可认定为明知
根据该意见,改变产品形状、包装或者使用虚假标签、商标等产品标志的,且查获了易制毒化学品,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其他证据,经综合审查判断,可以认定其明知是制毒物品而走私或者非法买卖。
除此之外,有下列情形之一,也可以认定其明知是制毒物品而走私或者非法买卖:以藏匿、夹带或者其他隐蔽方式运输、携带易制毒化学品逃避检查的;抗拒检查或者在检查时丢弃货物逃跑的;以伪报、藏匿、伪装等蒙蔽手段逃避海关、边防等检查的;选择不设海关或者边防检查站的路段绕行出入境的;以虚假身份、地址办理托运、邮寄手续的;以其他方法隐瞒真相,逃避对易制毒化学品依法监管的。
解读:针对办案过程中查证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难的问题,意见重点解决了制毒物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明知的认定问题,并规定了认定的三个要求:一是要有现场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二是要结合案件其他证据综合认定;三是对确属被蒙骗的规定了除外条款。
明确定罪量刑数量标准
根据该意见,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运输、携带制毒物品进出境或者在境内非法买卖制毒物品达到下列数量标准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五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1-苯基-2-丙酮5千克以上不满50千克;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去甲麻黄素(去甲麻黄碱)、甲基麻黄素(甲基麻黄碱)、羟亚胺及其盐类10千克以上不满100千克;胡椒醛、黄樟素、黄樟油、异黄樟素、麦角酸、麦角胺、麦角新碱、苯乙酸20千克以上不满200千克;N-乙酰邻氨基苯酸、邻氨基苯甲酸、哌啶150千克以上不满1500千克;甲苯、丙酮、甲基乙基酮、高锰酸钾、硫酸、盐酸400千克以上不满4000千克;其他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相当数量的。
解读:意见对其余品种的易制毒化学品定罪量刑的数量标准作出了规定,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一是每种易制毒化学品在制毒过程中的作用,对原料规定相对较低的数量标准,配剂规定相对较高的数量标准。二是在制毒过程中的用量比例,用量少的,规定相对较低的数量标准,用量多的,规定相对较高的数量标准。三是考虑每种易制毒化学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用途广窄的区别,用途广泛的,如盐酸、硫酸、高锰酸钾规定相对较高的数量标准;日常应用较少的,规定相对较低的数量标准。
-
"两高"有关负责人解读商业贿赂刑案适用法律意见
172人看过
-
办理电诈案件适用法律意见二
85人看过
-
关于印发《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是什么
495人看过
-
毒品犯罪适用哪些法律
293人看过
-
解读五个并购重组法律适用意见
323人看过
-
醉驾刑事案件办理中的法律适用意见
334人看过
毒品犯罪是指,破坏毒品管制活动,违反国家和国际关于禁毒法律、法规,必须受到刑法处罚的违法犯罪行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等都属于毒品犯罪。无论数量多少,只要走私、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都会被追究刑事... 更多>
-
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河北在线咨询 2022-02-07(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 为解决近年来在办理毒品案件中遇到的一些突出法律适用问题,根据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侦查、批捕、起诉、审判工作实践,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制定了《办理
-
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有什么限制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20凡涉及毒品的犯罪,均可称为毒品犯罪。当涉嫌非法销售、制造和种植毒品即“贩毒”行为时,会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毒品犯罪,处以最严厉的刑罚。持有毒品、包庇毒品犯罪分子、引诱教唆或强迫他人吸毒、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等行为,都属于毒品类犯罪,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若想减轻刑罚或争取无罪,委托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是必要的,最终如何判决--是否能得到一个好的处理结果,要看是否能找到“所有”对被告人有利的事实和情节、并向办案机
-
《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何青海在线咨询 2022-05-052016年4月7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全面规定了各类毒品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并对网络涉毒犯罪的法律适用等问题作出规定。 明确部分网络涉毒犯罪的定性问题 针对网络涉毒犯罪,《解释》第十四条明确:利用信息网络,设立用于实施传授制造毒品、非法生产制毒物品的方法,贩卖毒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或组
-
运输毒品犯罪案件与走私、制造、贩卖毒品犯罪案件在适用刑罚的区别天津在线咨询 2023-03-09刑法将运输毒品罪与走私、制造、贩卖毒品罪并列规定,配置了相同的法定刑。在长期以来的审判实践中,在具体适用刑罚时,对运输毒品罪与走私、制造、贩卖毒品罪适用刑罚的标准大都未加以明显的区分,基本上都是适用同一标准。 运输毒品有其特殊性。走私、制造毒品是毒品犯罪的源头,贩卖毒品直接造成毒品向社会扩散,而没有参加具体的走私、制造、贩卖毒品行为,仅仅实施运输行为的单纯性的运输毒品只是走私、制造、贩卖毒品犯罪的
-
两高经济犯罪司法解释解读贵州在线咨询 2023-07-29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三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具有本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受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具有本解释第一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