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隐私权有哪些特点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03 17:40:13 292 人看过

公众人物隐私权特点是:人民群众的重点关注性,公众人物因其较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各个方面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广泛影响性,公众人物被很多人视为标杆,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很多人;法律保护的限制性。有权利就有义务,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当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时往往需要服从社会公共利益。

未成年公众人物隐私权如何保护

对未成年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应该进行区分限定,不能因为其未成年而不允许媒体、社会公众对其隐私进行任何的披露和公布,但是在报道的过程中应当坚持适度性原则。

我国刑法对此有相关规定,从刑法上承担刑责的角度分成了14

岁以下、14

岁至16

岁之间、16

岁以上三种。民法上和刑法上对于年龄的规定是有区别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一般比完全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长2

岁,其区别的原因和背景在于通过此项规定对触犯刑事法律的公民给予更严格的限制,以对社会和广大民众予以更大程度的保护,免受犯罪行为之侵害。对于年龄的规定应该属于法律政策调整的范围,而法律政策应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法愈来愈多的情况下,似乎不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应该逐步降低。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8日 10:2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隐私权相关文章
  • 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的限制有什么
    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的限制为,在隐私权方面享有的法律保护范围就要比普通公民小,具体如下:1、政治型公众人物的姓名、学历、学位、家庭住宅信息等信息应当予以公开。2、对于政治型公众人物的其他生活信息也应部分公开。3、对于自愿型公众人物,应对其隐私权进行适当限制,牺牲他们部分隐私权权益以满足公众的合理兴趣。《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024-04-21
    259人看过
  • 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被限制的问题
    现行民法典中并没有提到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有所限制,每一位自然人都享有隐私权,并不会是因为极个别的公众人物而对其有特殊保护,更不会因为是公众人物而不保护其隐私权。从社会上来讲可能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范围相比于普通人的相对来说小一点,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编人格权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自然人隐私权的保护法律给予了较为全面的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法律是如何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的法律是这样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的: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
    2023-07-05
    352人看过
  •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及司法保护
    一、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概述(一)公众人物的含义公众人物的概念源于1964年美国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在该案中,布伦南大法官首次提出了“公共官员”(Pblicofficial)的概念,并树立了“确有恶意”原则。三年后,在“足球教练诉退伍军人案件”中,法院提出了公众人物的概念。首席大法官沃伦认为:“公众人物是指其在关系到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件的观点与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常常与政府官员对于相同问题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相当。”[1]此案的判决显示法院认为公众人物都涉及到公共利益。1971年的“罗森布鲁诉大都会新闻有限公司案”将“确有恶意原则”确立为适用于任何有关公共利益的对个人报道的场合,后成为新闻法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西方,公众人物(PblicPerson)已成为一个专门的术语,指一定范围内广为人知的、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社会人物。根据学者史宾塞(DaleR.Spencer)
    2023-06-01
    491人看过
  • 隐私权名誉权共同点有哪些?
    一、隐私权名誉权共同点是什么?虽然隐私权与名誉权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与精神利益有关但不体现直接财产内容的人身权利,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有时会导致名誉权受损害的结果,但并非所有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而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可能包含了侵犯隐私权。隐私权的建立和保护保证了人际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人类行为的规则性和人身财产的安全性,主要表现为:通过设立隐私权,使权利和义务合理分配,以调整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隐私权的立法及其严格实施,不仅维护个人的安宁和安全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和谐,达到整个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而且保障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工作,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二、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区别何在?1、主体不同。隐私权仅自然人享有,而名誉权不仅自然人享有,法人、其他组织也享有。2、客体不同。隐私权的客体是不愿公开的秘密,名誉权的客体是公众对特定人的社会评价。3、侵害方式不同。
    2023-03-24
    161人看过
  • 公众人物如何维护自身隐私权的利益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特点是公众兴趣。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公众人物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它与公共利益有关。由于公众人物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公众人物的工作、生活、言行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构成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法律保护的限制性。公众人物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在权利的行使上也受到限制。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范围比普通公民小。当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法律的天平将向公共利益倾斜。与知情权有冲突。侵犯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认定范围界定:司法实践中对公众人物隐私的公开程度应限于与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相关的私人信息的了解和评价。除此之外的其他私人信息,若非公众人物地位、职位、身份之需,且非公众的合理兴趣范围内的情况下,不违背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就应属于隐私权的范围。1、对纯粹私人信息的侵犯。例如身体的隐私是私人生活中最私秘、最敏感的
    2023-07-07
    244人看过
  • 未成年公众人物隐私权纠纷怎么处理
    一、什么是隐私纠纷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纠纷,是指因自然人的隐私权受到侵害而引发的纠纷。隐私权所保护的隐私,是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不能作任意的扩张或者限制的解释。私人信息是有关个人的一切情报资料和资讯,诸如身高、体重、收入、生活经历、家庭电话号码,病患经历,等等。私人活动,是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夫妻之间的两性生活、婚外性关系等。私人空间也称为私人领域,是指个人的隐秘范围,如身体的隐秘部位、个人居所、旅客行李、学生书包、日记、通信等均是。隐私权是公民的人格权,它包括这样几种权能:1、隐私隐瞒权,公民对自己的隐私有权隐瞒,使其不为人所知;2、隐私利用权,权利人可以自己利用自己的隐私,满足自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要;3、隐私支配权,支配自己的隐私,准许或
    2023-04-30
    386人看过
  • 认定侵犯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范围介绍
    范围界定:司法实践中对公众人物隐私的公开程度应限于与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相关的私人信息的了解和评价。除此之外的其他私人信息,若非公众人物地位、职位、身份之需,且非公众的合理兴趣范围内的情况下,不违背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就应属于隐私权的范围。1、对纯粹私人信息的侵犯。例如身体的隐私是私人生活中最私秘、最敏感的领域,属于私人信息,擅自暴露他人的身体隐私,披露他人的裸体照片,则会损害他人的名誉、贬低他人的人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私权观念日益强烈,但新闻从业人员出于不同的动机,越来越过分地侵犯到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从台湾艺人白冰冰之女遭绑匪残害事件、香港艺人刘嘉玲早年裸照遭《东周刊》刊登风波可窥一斑。2、侵犯私人空间。凡是私人支配的空间场所,无论是有形的,还是虚拟的,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空间隐私除个人合法占有的房屋之外,还包括私人合法支配的空间,如更衣室、电话厅等,公众人物对这些
    2023-06-07
    427人看过
  • 小议公众人物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权的冲突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和首要原则,因此,越是真实的信息,就越符合新闻的要求,但是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采访越深入,报道越真实、越具体,对其隐私权的侵害就越严重。记者在面对一般人时,虽有正当的采访权,但采访对象也有被采访权,愿不愿意接受采访,接受采访后愿不愿意在媒体中出现自己的名字、形象等,都取决于采访对象,法律保护一般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的范围显然要宽于公众人物,否则,媒体就会构成新闻侵权。相反,新闻媒体关于公众人物这方面的报道往往不被视为新闻侵权,法律对其隐私权所给予的保护一般低于普通人的保护。处在新闻事件中的公众人物,无权要求新闻媒体因报道自己而承担隐私权侵权的责任,除非新闻媒体对其隐私权构成恶意侵害。隐私要不为人知”,而新闻要广为人知”,这就构成了二者的冲突。然而从某种角度来看,公众人物与新闻媒体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合理维护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同时,也是给予新闻媒体一个报道的明
    2023-06-13
    245人看过
  • 青少年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隐私权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青少年的隐私权包括个人生活自由权,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利用权等内容。隐私权的一般特征有主体只能是公民即自然人,客体包括个人活动,信息和领域,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一、青少年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青少年的隐私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个人生活自由权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或无害的活动,不受他人干预、破坏或支配。2.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生活情报,包括所有的个人信息和资料。诸如身高、体重、女性三围、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状况、婚恋、家庭、社会关系、爱好、信仰、心理特征等等。3.个人通讯秘密权权利主体有权对个人信件、电报、电话、传真及谈论的内容加以保密,禁止他人非法窃听或窃取。4.个人隐私利用权权利主体有权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隐私,以从事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如利用个人的生活情报资料撰写自传、利用自身形象或形体供绘画或摄
    2023-08-02
    478人看过
  • 隐私权的一般特征,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
    一、隐私权的一般特征隐私权的一般特征如下: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即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业法人的秘密(实际上即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不具有隐私所具有的有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本质属性。2.隐私权的客体包括个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3.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二、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隐私权包括以下内容:1.个人生活自由权;2.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3.个人通讯秘密权;4.个人隐私利用权。三、民法典怎么规定的自然人隐私权民法典关于自然人隐私权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隐私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包括
    2023-06-16
    396人看过
  • 患者隐私权该如何保护,患者隐私权的特点
    一、患者隐私权该如何保护患者隐私权该按以下标准来进行保护:1.增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2.维护医护人员在保护患者隐私权中的一致性。3.切实保护患者隐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4.在医学教学活动中对隐私权的保护。5.加强对在校医学院校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训。二、患者隐私权的特点患者隐私权的特点有:1.权利的获得途径及权利的主体特定。一般的权利主体是自然人或者法人。但是患者隐私权的主体只是接受医疗服务的自然人。2.调整和保护的范围特定。目前就患者隐私权我国的法律及其相关的医疗机构没有明确而详实的规定。但范围是指患者隐私部位、病史、身体缺陷、特殊经历、遭受等。3.侵权主体的特定性。一般侵犯隐私权的主体有法人和个人。但是对于侵犯患者隐私权的侵权主体有特定性。因为患者隐私权存在于患者和主治医生及医院的合同中,故此侵犯患者的隐私权主体只能是与患者诊断治疗有直接关系的医院及医
    2022-05-12
    239人看过
  • 对公众人物隐私限制程度的探讨
    内容提要隐私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被学者们大加讨论过,因此这似乎是一个“过气”的问题。但是,通过查阅相关专著与论文笔者发现,大多数文章针对的只是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关系问题,且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中个人隐私限制程度方面所涉甚少,在处断有关公众人物隐私的隐私权侵权案件中,针对不同的公众人物的隐私限制,尚无相应的确定标准。因此,本文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限制程度的阐述,意在于合理限制公众人物隐私与侵犯其隐私权之间划出一条合情合理的分界线。关键词公众人物;隐私;表面隐私;实质隐私;公众人物隐私限制法律感在特定程度上陷入欺人或自欺的危险:自私、嫉妒、猜疑、斤斤计较、争强好胜、贪图权利、寻求报复、幸灾乐祸等等往往穿着法律感的外衣。——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一、公众人物及其分类、隐私及对公众人物隐私的分类:(一)公众人物及其分类:公众人物(pblicfigre),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
    2023-05-02
    300人看过
  • 隐私权的基本特征,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隐私权的基本特征隐私权的基本特征有: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即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业法人的秘密(实际上即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不具有隐私所具有的有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本质属性。2.隐私权的客体包括个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3.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二、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有:1.主观具有过错,侵害隐私权因属于一般侵权行为,要求行为人主观上须具有过错才能构成侵权责任,故意、过失在所不问,但过错形态影响侵权人法律责任轻重的承担问题。2.违法行为的存在,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因直接违反法律规定抑或违反社会公德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使得该行为具有违法性质。3.损害结果发生,损害是侵权行为的结果,作为一种事实状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财产损失、人格利益受损及精神痛苦。4.具备因果联系,侵权法上因果关系在于确定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侵害隐私权的
    2023-06-24
    274人看过
  • 侵犯隐私权侵犯隐私权有哪些
    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有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隐私权是个人自由、个人信息不受他人干预、破坏或支配的权利。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权利主体有权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隐私,以从事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如利用个人的生活情报资料撰写自传、利用自身形象或形体供绘画或摄影的需要等。对这些活动不能非法予以干涉,但隐私的利用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有悖于公序良俗,即权利不得滥用。例如利用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制作淫秽物品,即应认定为非法利用隐私,从而构成违法行为。《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023-08-12
    199人看过
换一批
#人格权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隐私权
    词条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作为一种... 更多>

    #隐私权
    相关咨询
    • 公众人物隐私权特点是怎样的,法律上该如何规定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9-11
      公众人物隐私权特点如下: 1、具有公众兴趣性。 2、与公共利益目有相关性。 3、法律保护的限制性。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在权利的行使上同样受到限制,在隐私权方面早有的法律保护范围就要比普通公民小。 4、与知情权具有冲突性。
    •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定义是什么?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23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指作为公众人物所享有的隐私权,这主要是相对于普通自然人而言的公众人物的特殊性权力。虽然公众人物也算作自然人的范畴,但又区别于普通自然人。公众人物不仅具有公众性,而且与大众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得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相对于普通自然人又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公众人物作为隐私权的主体特殊性导致其隐私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法律为何限制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6-12
      顾名思义,公众人物是指那些公众感兴趣并给予极大关注的人。既然有社会公众普遍性的一致关注,那么,法律必然要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一定的限制,从而来满足相对重要的公共利益。民法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理论主要来源于“权利义务均衡理论”。该理论认为: 首先,公众人物占有相对多的社会资源,他们从社会取得利益的同时,应当考虑到自己应该承担相对多的社会责任,这样才可以做到权利义务的均衡; 其次,文体界明星的社会影
    • 未成年公众人物隐私权如何保护
      浙江在线咨询 2022-11-01
      公众人物的主体为公民而非法人,自然就有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分。未成年人一般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现在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成为公众人物,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未成年的隐私该怎么保护呢民法和刑法关于年龄界限有不同的区分,在民事行为能力上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之分。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对此有相关规定,从刑法上承担刑
    • 隐私权的特征到底有哪些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4-27
      隐私,指不愿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隐私权的特征有: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隐私权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例如: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是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一种形式。 侵犯他人隐私权属于违法侵权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