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期六大陷阱一: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一般表现形式有试用期不签订劳动合同、只签订试用期合同、同时签订试用期合同和劳动合同等。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只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试用期为劳动合同期限。”也就是说,试用期附在劳动合同之后,以劳动合同为前提。没有劳动合同,就没有试用期条款,也就没有单独的“试用期合同”。陷阱二:试用期与合同期限不一致很多用人单位规定试用期过长,或者任意确定试用期。比如有的单位只与职工签订一年的劳动合同,但试用期却长达6个月。
劳动合同法实行试用期与合同期限挂钩制度,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劳动合同期限超过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也就是说,试用期长短与劳动合同期限有对应关系。
陷阱三:擅自延长试用期或多次试用
在第一次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一些用人单位以试用期过短、调查不彻底、持续努力为由,延长原试用期或与劳动者重新约定一次或多次试用期。《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同一用人单位和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个试用期”,即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与劳动者重复试用期,也不得延长原试用期。
陷阱四:试用期工资低于最低工资
一些用人单位将试用期员工视为“价廉物美”的劳动力,试用期工资往往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甚至出现“零工资”试用。《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同一岗位最低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试用期内劳动者的工资权益受最低工资标准和同岗位最低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保护。试用期既不是“廉价期”,也不是“闲置期”。
陷阱五:不缴纳社会保险
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以试用期满为由不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劳动关系自被聘用之日起建立。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还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享有包括社会保险权在内的各项劳动权利,不因劳动者的试用身份而受到限制或者区别对待。
另外,社会保险是国家实施的一项强制性保险制度,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任何一方意志的改变都不会改变这一义务。因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私下约定免除社会保险,或者用人单位以商业保险代替社会保险,都是违法无效的。
陷阱六:随意解雇工人。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1条规定,用人单位终止试用期员工,还需要证明该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纪,严重失职,劳动合同无效。终止试用期最常见的原因是:不符合录用条件,但用人单位需要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不能证明的,解除合同是违法的,劳动者有权要求赔偿。
-
大学生应警惕试用期三大陷阱
156人看过
-
莫陷入四类试用期陷阱
328人看过
-
识别六大加盟陷阱
470人看过
-
试用期≠白用期劳动者应警惕试用期七大陷阱
399人看过
-
购房六大陷阱及对策
497人看过
-
普遍的六大陷阱揭底
54人看过
-
陷阱三:擅自延长试用期或多次试用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21有些用人单位往往以时间太短、考察不全面、还需继续努力为理由,在原试用期届满后延长或与劳动者重新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法》第19条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即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与劳动者重复约定试用期,也不得对原来约定的试用期进行延长。如果单位在一次试用的合理时间内依然不能判断劳动者是否胜任工作,就应承担由此而带来的风险。陷阱四:试用期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
买房需要警惕哪些陷阱买房须知道的六大陷阱以及应注意的陷阱天津在线咨询 2022-02-27对于普通购房者或刚需族而言,买房就相当于几年、十几年甚至半辈子辛苦积攒的财富,因此买房的时候大家都会特别当心,但如果不注意以下6大陷阱,如果没有提防这以下买房陷阱,期待”则可能变成失望,让你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陷阱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夸大吹嘘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开发商在宣传中最爱用尊享人生”奢华园林”幼稚配套”这些词来吸引消费者。然而,可能在收房时才发现,所谓的奢华园林,还只是小树苗、小土坡,所谓的
-
-
期间外出就餐防三大消费陷阱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20春节期间外出就餐防三大消费陷阱预防陷阱一:不明码标价。在服务人员既未主动询问消费者是否需要、也未在菜单上予以明码标价的情况下,在结账时被告知要支付“餐前小点”费等费用。预防陷阱二:违规收“餐位费”。一家海鲜大酒楼把自家餐位划分成若干等次,并按等论价,对外卖位,向消费者收所谓的“餐位费”,价格从大堂的2元/人到国宾包房收80元/间不等。预防陷阱三:违规收定金。部分饭店在接受消费者订位、收取定金时,有
-
大学生如何防传销陷阱山西在线咨询 2022-08-01防范传销还需要了解另一个法规《禁止传销条例》。这个法规有对于传销的定义、处罚流程和主管受理部门等的权威说明,有助于判断自己是否面对传销陷阱,也指出了求助和举报部门,面对亲友陷入传销能知道该找哪些有关执法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