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没有“恶意转移财产罪”,相关的罪名是“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
该罪指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处罚为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该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才能够成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条第(一)项规定“在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以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依法查封、扣押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才能被认定为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行为“情节严重”。
因此,在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以后转移财产,情节严重的,涉嫌构成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
一、拒不执行判决、裁决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行为主体必须是应当执行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的人(不包括这些人的亲属,但亲属可构成共犯)。此外,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单位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实施本罪行为的,以本罪论处。
行为表现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本罪的判决、裁定既包括刑事判决与裁定,也包括民事行政方面的判决与裁定。但是,人民法院的调解书不属于判决、裁定。拒不执行,是指不履行判决、裁定规定的义务,不实现判决、裁定所要求的内容。因不具备执行判决、裁定能力而没有执行的,不成立本罪。
行为人在判决、裁定生效之前实施隐藏、转移财产等行为的,不应以本罪论处。其次,行为人在行立案之后实施隐藏、转移财产等行为的,应以本罪论处。
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根据上述立法解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
(1)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2)担保人或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3)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4)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5)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
拒不履行判决还转移财产的构成何罪
339人看过
-
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和转移财产具体怎么判刑
331人看过
-
恶意财产转移是什么意思?
389人看过
-
恶意资产转移罪
356人看过
-
恶意转移债权欠钱不还法院怎么判
69人看过
-
财产恶意转移是否会导致离婚判决?
137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法院后,还未判决。被告把财产转移了,算不算恶意转移财产。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24搜集被告转移财产的线索,如属于恶意转移财产的,该转移行为应该属于无效行为。如果案子还在审理中,尽快申请财产保全措施,等法院判决生效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
什么叫恶意转移财产,恶意转移财产构成浙江在线咨询 2021-10-26法律文件发生法律效力后,隐瞒、转移、出售、破坏财产,人民法院无法执行是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债权人也可以要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拆迁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主行使拆迁权所需费用,由债务人承担。
-
恶意转移财产罪在法律上是怎样判的湖北在线咨询 2023-09-13恶意转移财产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法律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
-
银行存款恶意转移财产法院有没有判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06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即作了限定。该司法解释123条明确限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能够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的限定处置: (1)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导使人民法院不能执行的; (2)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妨碍或抗拒人民法院执行的; (3)有履行本领而拒不执路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书、裁定书、
-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将财产转移视为恶意转移财产罪吗?香港在线咨询 2024-12-05在我国的司法审判体系中,如果被执行人故意将个人财产转移,情节严重的话,将被认定为涉嫌违反了“拒绝执行司法裁判”这一刑事犯罪。被执行人恶意转移财产的操作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无偿转让原本属于自己的财产,二是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转让财产,三是为了避免面临欠债还钱的判决结果,在法院实施强制执行行动期间将自身财产完全转手赠与他人,导致原有的判决或裁决失效,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确认和分类被执行人此类行为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