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协议内容没有法律关于无效合同规定的,竞业协议就有约束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一、竞业限制协议补偿金要发多久
竞业限制补偿时限为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期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
我国法律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二、约定违约责任的劳动合同有效还是无效呀
如果约定了公司违约承担违约责任的劳动合同有效,如果是约定劳动者违约应当承担责任的,只有以下两种情况下是有效的,其他情况下不得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
1.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2.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三、员工泄密工资怎样处理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
竞业协议没有补偿对双方是否有约束力
481人看过
-
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借款协议
194人看过
-
竞业金低于标准条款不具约束力
168人看过
-
竞业限制只约定职工义务不具约束力
68人看过
-
股权转让协议怎么约束竞业限制
336人看过
-
竞业协议是否真的能够约束员工?
354人看过
1、无效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自始无效,主要是指是自合同成立之时合同就没有法律效力。这是因为,合同无效的原因常常存在于合同成立之际。因为,尽管确认合同无效,撤销合同的行为的发生与合同成立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但确认和撤销的行为是具有溯及力的... 更多>
-
竞业补偿协议有效吗,竞业补偿协议书效力如何,竞业上海在线咨询 2021-11-18无补偿的竞业协议无效。劳动者可以遵守竞业限制条款,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六条规定,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人民法院应当支持按月支付经济补偿。前款规定的月平均工资的30%
-
协议约束力的执行福建在线咨询 2024-11-29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执行和解协议书没有强制执行效力,因此不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需要强制执行和解协议书,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九条 如果被执行人一方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申请执行人可以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也可以就履行执行和解协议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条 如果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期间的规定
-
行政复议是否具有约束力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21认为符合条件,申请司法行政机关参加资格考试,司法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2001年10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第1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能报名参加考试,已经办理报名手续的,报名无效:①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②曾被国家机关开除公职,或曾被吊销律师执业证的;③依本办法第18条的规定,曾被处以2年内或终身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处理的。
-
对和解协议的约束力北京在线咨询 2023-01-12经人民法院裁定认可的和解协议,对债务人和全体和解债权人均有约束力。和解债权人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无财产担保债权的人。 风险提示:和解债权人未依照破产法规定申报债权的,在和解协议执行期间不得行使权利;在和解协议执行完毕后,可以按照和解协议规定的清偿条件行使权利。和解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保证人和其他连带债务人所享有的权利,不受和解协议的影响。
-
业务员与公司签订协议对公司有约束力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2-02-09业务人员如果没有授权,不能代表公司签署协议,对公司没有约束力。如果原来该业务人员一直是采取个人名义签署协议,公司也认可这些协议的话,可能形成表见代理,则对公司有约束力。或者是如果公司已经开始履行这份协议的话,表明公司以实际行动认可该协议,也将对公司具有约束力。如果对方起诉欺诈的,则与公司无关,是业务人员的个人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