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方劳务派遣服务是合法的。派遣机构应用人单位提出的用人需求和标准,为用人单位派遣符合条件的人员,供用人单位用工。派遣机构与确定后的被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负责被派遣人员的劳动关系、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权益。用人单位对被派遣人员实行岗位管理,派遣机构对被派遣人员实行身份管理。派遣机构与用人单位是劳务派遣关系,派遣机构与被派遣人员是劳动关系,被派遣人员与用人单位是劳务服务关系。
2、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五十九条
【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以下称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
用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确定派遣期限,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
一、劳务派遣的具体形式
1、完全派遣。由派遣公司承担一整套员工派遣服务工作,包括人才招募、选拔、培训、绩效评价、报酬和福利、安全和健康等;
2、转移派遣。有劳务派遣需要的企业自行招募、选拔、培训人员,再由派遣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由派遣公司负责员工的报酬、福利、绩效评估、处理劳动纠纷等事务;
3、减员派遣。减员派遣指企业对自行招募或者已雇佣的员工,将其雇主身份转移至派遣公司。企业支付派遣公司员工派遣费用,由派遣公司代付所有可能发生的费用,包括工资、资金、福利、各类社保基金以及承担所有雇主应承担的社会和法律责任。其目的是减少企业固定员工,增强企业面对风险时候的组织应变能力和人力资源的弹性;
4、试用派遣。这是一种新的派遣方式,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将新员工转至派遣公司,然后以派遣的形式试用,其目的是使用人单位在准确选才方面更具保障,免去了由于选拔和测试时产生的误差风险,有效降低了人事成本;
5、短期派遣。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共同约定一个时间段来聘用和落实被派遣的人才;
6、项目派遣。企事业单位为了一个生产或科研项目而专业聘用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
7、晚间派遣。用人单位利用晚上的特定时间,获得急需的人才;
8、钟点派遣。以每小时为基本计价单位派遣特种人员;
9、双休日派遣。以周六、周日为基本计价单位派遣人员;
10、集体派遣。国有企事业单位通过劳务派遣机构把闲置的人员部分或整体地派遣给第三方。
-
劳务派遣与第三方服务的差异
191人看过
-
劳务派遣与第三方合作的内容
77人看过
-
第三方合同和劳务派遣一样吗
433人看过
-
小心第三方劳务派遣情况
341人看过
-
第三方劳务派遣能转正吗
114人看过
-
劳务派遣第三方有年假吗
450人看过
-
第三方派遣劳务合同是什么样的?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09企业有时为了避免直接和员工签署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会让员工和第三方公司签署劳动合同,一般是人力资源公司,然后第三方公司再以劳务派遣的形式将员工派遣到企业工作,这样的劳动合同就被称作第三方合同。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劳务派遣员工属于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同时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员工不得超过员工总数的10。除此之外,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和劳务派遣员工订立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
合同中第三方包括劳务派遣么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12-171.签定劳动合同时候的单位不一样,劳务人员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定合同,而合同制人员签定合同是直接与公司签定劳动合同。 2.在工资、福利及待遇方面会存在一些差异,劳务派遣制员工享受不到公积金,工资也没有合同制员工多。 3.劳务派遣制员工是临时的,不属于用工单位的正式职工。
-
第三方合同和劳务派遣一样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051.签定劳动合同时候的单位不一样,劳务人员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定合同,而合同制人员签定合同是直接与公司签定劳动合同。 2.在工资、福利及待遇方面会存在一些差异,劳务派遣制员工享受不到公积金,工资也没有合同制员工多。 3.劳务派遣制员工是临时的,不属于用工单位的正式职工。
-
劳务派遣与第三方合同一样吗?陕西在线咨询 2022-05-171.签定劳动合同时候的单位不一样,劳务人员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定合同,而合同制人员签定合同是直接与公司签定劳动合同。 2.在工资、福利及待遇方面会存在一些差异,劳务派遣制员工享受不到公积金,工资也没有合同制员工多。 3.劳务派遣制员工是临时的,不属于用工单位的正式职工。
-
劳动派遣单位说法是否就是劳务派遣辽宁在线咨询 2023-02-13劳动派遣单位说法不准确,应当是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应做以下理解:劳务派遣单位是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五十万元的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