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诉讼终审裁定不服怎么办
1.当事人对行政诉讼的终审裁定不服,可以申请再审。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九十条和第九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3.再审的条件包括:
(1)不予立案或驳回起诉确有错误;
(2)有新的证据推翻原判决;
(3)原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等情形。
如果当事人的申请符合这些条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二、申请行政再审条件
申请行政再审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1.申请再审的当事人必须是法定的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等。
2.申请再审必须依法进行,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等。具体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1)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
(2)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3)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系伪造的;
(4)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5)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6)原判决、裁定遗漏诉讼请求的;
(7)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8)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只有当事人的申请符合这些条件,才能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
三、二审与一审程序差异
二审程序与一审程序在行政诉讼中存在一些差异。
1.审级不同,二审程序是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的上诉并对其上诉的案件进行审判的程序。
2.审判对象不同,二审程序中人民法院审判的对象不仅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且包括第一审人民法院所作的裁判。
3.审判程序引发的缘由、审结期限、审理方式以及审判结果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4.二审程序在行政诉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纠正一审裁判中的错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审判监督和提高审判工作水平等。
5.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的,有权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上诉权的行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必须是法定的上诉人和被上诉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九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一条
-
二审终审裁定还能上诉吗,二审终审裁定不服怎么办
305人看过
-
行政诉讼不服二审裁决怎么办,怎么处理?
250人看过
-
行政终审执行时间多久有效?执行复议终审裁定不服怎么办?
326人看过
-
行政诉讼终审不服,一般还审多久
291人看过
-
不服最高院行政诉讼裁定如何办
84人看过
-
二审终审裁定不服怎么办,终审判决生效时间
345人看过
-
二审不服怎么办,行政诉讼第一,第二审终审上海在线咨询 2021-12-16当事人对行政诉讼中的二审终审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是,二审的判决和裁定不会停止执行。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也可以要求再审判决或者判决有法律效力的,也可以要求再审。
-
不服行政诉讼终审申请书怎么写?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15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系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
-
2022年行政终审不服怎样上诉讼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19行政终审不服可以申请再审。 具体上诉流程为:申诉应由申诉人向人民法院递交申诉状,并附上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的抄本。申诉状应写明申诉人的基本情况,具体指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错误及申诉要求。书写申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若认为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的,还应提供有关证据或线索。
-
2022年行政诉讼不服再审裁定如何办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30对法院的再审判决不服,还可以向检察院申诉。 如果有证据证明再审判决确有错误,可以要求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或者直接抗诉。如果再审判决已经生效、或是以按二审程序进行再审而作出的判决、或是被驳回再审申请的,则如果当事人仍不服的,不能再申请再审,只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
如果对终审行政裁定书不服应该怎么办河北在线咨询 2022-06-27二审判决即为终审判决,当事人不得再上诉。对终审行政裁定书不服,认为程序、实体上有错误时,可提起再审(我国称为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有三种形式:当事人申请再审,法院决定再审,检察院抗诉进行再审三种(l)由有审判监督权的人民法院提起。(2)由符合法定条件的当事人申请。(3)由有监督权的人民检察院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