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让与成立的情况:
(1)须存在有效的债权;
(2)被让与的债权须具有可让与性;
(3)让与人与受让人须就债权的转让达成协议,并且不得违反法律的有关规定;
(4)债权的让与须通知债务人。
一、债权转让注意事项有哪些?
1.必须有有效存在的债权。2.债权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必须就债权让与达成合意。3.转让的债权必须具有可让与性。4.必须有转让通知。债权转让要注意下列问题:1.债权转让要通知债务人。2.债权人转让债权须与受让人达成转受让债权的协议。
二、债权转让有效的条件有哪些
债权转让的类型有,支付转让型;债务重组型转让;非货币型转让;有负债型转让。债权转让的有效条件如下:1.必须有有效存在的债权。2.债权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必须就债权让与达成合意。3.转让的债权必须具有可让与性。4.必须有转让通知。
三、债权转让都会有哪些法律效力呢
外部效力:
1、让与人将债权全面让与时已脱离原合同关系,让与人不得再向债务人请求给付,债务人亦不得再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否则,前者构成不当得利,后者不构成合同的履行;部分让与债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约定按份享有债权时,他们只能依其份额请求债务人给付,债务人也只能依其份额履行债务。构成连带债权时,应按连带之债处理。
2、债权转让的受让人成为新债权人或共同债权人,得请求债务人向自己履行债务。
3、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对让与人主张的抗辩,可对受让人主张,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内部效力:
1、债权由让与人移转给受让人。如果是全部让与,则受让人将取代让与人成为合同关系的债权人,让与人脱离原合同关系;如果是部分让与,则受让人加入合同关系,成为共同债权人。
2、让与人应将债权证明文件全部交付给受让人。将有关主张债权的一切必要情况如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可主张的抗辩及债权的担保情况等告知受让人,让与人占有的担保物及文书也应全部交付。
3、让与人向受让人移转债权时,依附于主债权的从权利如抵押权、留置权、定金债权、保证债权]利息债权、违约金债权及损害赔偿请求也一并转移。但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
4、让与人对让与的债权负瑕疵担保责任。
5、让与人一般不得将已让与的债权重复让与。
-
债权的特征有哪些,债权让与的成立要件有哪些
447人看过
-
哪些情况债务转让不需要债权人同意
447人看过
-
合同中哪些情况下债权人不得将债权转让
224人看过
-
债权的转让有哪几种情况
387人看过
-
哪些情况下债权是不能进行转让的
237人看过
-
债权债务转让情况说明
430人看过
债权转让也叫债权让与,是指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享有的债权全部或者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 债权转让是债的关系主体变更的一种形式,它是在不改变债的内容的情况下,通过协议将债的关系中的债权人进行变更。... 更多>
-
债权的特征有哪些,债权让与的成立要件有哪些新疆在线咨询 2021-10-31债权让与的成立要件如下: 一、必须有有效的债权。有效债权是指依法设立、合法有效、受法律保护的债权。比如赌债就不受法律保护。 二、债权必须具有可让与性。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全部或部分权利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不得根据合同性质转让,如债权、不作为债权、特定债务人的债权等; ②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原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协议不得转让债权的,债权转让无效; ③依法不得转让。 三、让与人和受让
-
对债权方成立债权让与条件广东在线咨询 2022-11-08债权让与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能有效: 第一,必须有有效存在的债权,且债权让与不改变债权的内容。债权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让与的基本前提。 第二,债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必须就债权让与达成合意。债权让与是让与人与受让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是一种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因而必须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第三,让与的债权必须具有可让与性。债权让与的法律效果主要是让与人应将让与的债权移转于受让人,因此,让与的债
-
抵押权成立的一般情况有哪些新疆在线咨询 2022-04-13第196条: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设定抵押的,抵押财产自下列情形之一发生时确定: (一)债务履行期届满,债权未实现;(二)抵押人被宣告破产或者被撤销;(三)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四)严重影响债权实现的其他情形。第198条:抵押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后,其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
工程款债权转让管辖分哪些情况宁夏在线咨询 2022-06-17工程款债权转让管辖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因资产公司为特殊的受让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原债权银行与债务人有协议管辖约定的,如不违反法律规定,该约定继续有效。”之规定,“约定管辖”继续有效,该条款继续适用;(二)、若资产公司将债权再次转让给第三人,则该条款是否仍将继续适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