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父母双方对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一、夫妻离婚时孩子怎么判
离婚时孩子判给哪一方直接抚养,一般按照以下原则:
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的,由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最终判决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
2、两周岁以上的子女,一方有下列情形的可优先考虑直接抚养子女:
情形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它原因丧失生育能力;
情形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
情形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
情形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
情形5:父母双方抚养条件基本相同,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可以作为法院判决抚养权归属的一个参考条件。
3、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者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该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二、成年孩子离婚抚养权
离婚后孩子成年的,一般不存在抚养权的问题,可以自立户口,也可以随父或随母共同生活。如果成年孩子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生活来源的,由父母双方证明各自的抚养条件来争取抚养权。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
离婚宝宝2岁多判给谁
344人看过
-
2岁孩子的离婚案件将会被判多少年?
79人看过
-
离婚案中孩子2岁时的判决方式
226人看过
-
离婚了2岁半的女孩会判给谁
191人看过
-
两岁孩子离婚案件中的判决
340人看过
-
离婚孩子2岁3个月还没断奶判给谁
336人看过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更多>
-
2岁孩子离婚会判给谁,2岁孩子离婚判给谁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09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以优先考虑:(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
-
孩子2岁,想离婚,孩子两岁了,孩子判给谁了?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16孩子两岁离婚法院会把孩子判给谁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
-
离婚孩子2岁怎么判刑,判给谁?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13下面具体介绍一下2岁以下儿童原则上判归母方抚养。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
-
离婚时孩子不到2岁离婚判给谁西藏在线咨询 2023-10-13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两周岁以下的子女,属于哺乳期内,为保证婴儿的发育成长,一般应随母方生活。除非母方有下列情形: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2、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第1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