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涉嫌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肇事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由于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一种性质十分恶劣、情节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为此当事人要承担对自己不利的严重后果。按照规定,除非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否则发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般判定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抢劫逃逸能判几年
关于抢劫逃逸多判几年这一问题,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年: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4、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5、抢劫致人重伤的;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7、持枪抢劫的;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多次抢劫并且数额巨大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二年。入户抢劫并且数额巨大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二年。除上述情形外,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情形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三年。抢劫取得财物数额巨大,超过1万元以上的,每增加5万元,基准刑增加一年。抢劫多次,次数超过6次的,基准刑增加一年;次数超过10次的,基准刑增加一年六个月。具有以下情节的,基准刑为无期徒刑:1、抢劫致人重伤,且造成被害人6级以上(含6级)严重伤残的;2、抢劫致二人以上重伤的;3、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情形的,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4、同时具有三种以上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情形的。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重大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太多判几年,重大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判多少年
438人看过
-
交通事故逃逸多少年才判死刑
382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交通事故刑责几何
450人看过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肇事司机必须被刑事拘留吗,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269人看过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逃逸与交通事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492人看过
-
交通事故导致他人死亡逃逸的,怎么判刑法可以判几年
190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事故导致人死亡了,交通致人死亡逃逸可判几年?安徽在线咨询 2022-07-23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怎么认定交通肇事
-
-
&2023Q1&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判多少年青海在线咨询 2024-02-29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
-
交通肇事逃逸,一人重伤,一人逃逸,判几年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06-20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事件已经立案,逃逸时间为几年安徽在线咨询 2022-05-07交通事故造成一人以上死亡或者两人以上重伤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幅度内量刑;造成一人以上死亡或者两人以上重伤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其徒刑。 虽造成交通事故,但不具有造成一人以上死亡或者两人以上重伤或者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的,不构成犯罪,不判刑。 但是,因交通事故逃逸,致使交通事故过错无法认定的,应当认定逃逸一方负主要责任甚至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