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索赔不解除劳动合同可不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5-22 19:36:51 429 人看过

一、工伤索赔不解除劳动合同可不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工伤索赔不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工伤赔偿项目有哪些?

(一)治(医)疗费。治疗工伤所需费用必须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外地就医交通费、食宿费。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四)康复治疗费。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性治疗的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本条第三款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五)辅助器具费。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六)停工留薪期工资。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七)生活护理费。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八)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赔偿标准是根据工伤职员伤残等级确定,不同等级,赔偿标准不同。

(九)伤残津贴。职工被评定为一到四级伤残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若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调整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一)丧葬补助金。职工因工死亡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十二)供养亲属抚恤金。职工因工死亡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十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综上所述,员工要求用人单位针对工伤事故支付赔偿金的,申请劳动仲裁的前提条件不是解除劳动合同,事实上,法律制度也不允许用人单位单方面跟遭遇工伤事故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这样做,要针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另行支付赔偿金。

根据上述文章中的内容,相信已经解答了工伤索赔不解除劳动合同可不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要多了解学习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有法律问题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才可以更好的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话,可以查看本站其他内容了解。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06日 12:5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劳动仲裁相关文章
  • 劳动者申请仲裁解除劳动合同可以吗
    劳动者可以通过申请仲裁的方式来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一、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方式(一)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二)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
    2023-02-16
    162人看过
  • 解除劳动合同后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
    一、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按照《劳动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二、解除劳动合同后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劳动仲裁素的受案范围是指劳动争议可以且应当适用劳动仲裁诉讼程序。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规定,以下争议属于劳动争议:1、因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及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奖金、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包括因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4、因履行企业内部承包合同中的有关劳动权利义务内容而发生的争议;5、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
    2023-03-30
    285人看过
  • 未解除劳动合同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
    虽然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但产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在规定的期限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
    2023-03-27
    323人看过
  • 工伤解除劳动合同后,还可以申请仲裁吗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工伤认定后能申请仲裁,但是要在劳动仲裁时效内,超出时效就只能走诉讼程序了。一、劳动纠纷有仲裁期限吗劳动纠纷有仲裁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二、申请离职后还能进行劳动仲裁吗离职以后还能申请劳动仲裁,但是申请仲裁要在仲裁时
    2023-03-20
    313人看过
  • 没有劳动合同可不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没有劳动合同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但是可能给申请劳动仲裁举证带来麻烦,没有劳动合同申请劳动仲裁的当事人需要好以下证据:1、工作证、工作牌或有公司名称的工装;2、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3、个税完税证明;4、暂住证;5、考勤记录;6、社会保险缴纳记录;7、派工单等。一、辞退员工补偿仲裁后如何执行1、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1个月工资的赔偿金、被克扣的工资;2、劳动争议,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是关键,例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部门打印并盖章的个税完税证明、用人单位办理的暂住证、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派工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名字和公章或老板签字的的书面材料等;当然,没有证据也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只是有败诉的风险。二、怎样申请劳动仲裁,最快必须劳动合同丢失后劳动合同丢失,不影响申请劳动仲裁。没有劳动合同
    2023-03-09
    313人看过
  • 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
    解除劳动合同还能申请劳动仲裁。比如解除劳动合同之后,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而用人单位却不按照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是有权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的。一、离职补偿金没有给怎么办1、去当地劳动部门的监察大队投诉公司,争取让他们给协商解决。2、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单位主张权利;3、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令等方式请求权利救济;4、协商不成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二、劳动工资拖欠怎么办用人单位拒付劳动报酬的话,员工可以既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进行举报投诉,也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向用人单位讨工资。用人单位是以由解除劳动合同来进行克扣工资的话,还需要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给劳动者。赔偿标准是以劳动者在本单位
    2023-04-01
    248人看过
换一批
#劳动争议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仲裁,是指将争议提交给争议之外中立的第三方,由其对当事人的纠纷居中调解,并作出裁断的行为。根据适用对象不同,仲裁可分为民商事仲裁、海事仲裁、国际争端仲裁等。劳动争议仲裁是仲裁制度中的一种,旨在解决劳动纠纷。劳动争议仲裁既具有仲裁制度共有的某... 更多>

    #劳动仲裁
    相关咨询
    • 解除劳动合同不去申请劳动仲裁可以吗
      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12
      解除劳动合同之后还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但需要在解除劳动关系的一年之内提出。
    • 工伤后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解除劳动合同吗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11
      劳动者遭遇工伤后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仲裁来解除劳动合同,但除存在过失性辞退情形或者劳动者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 工伤职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解除劳动合同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03
      劳动者遭遇工伤后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仲裁来解除劳动合同,但除存在过失性辞退情形或者劳动者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 公司不解除劳动合同,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5-08
      1.可以要求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还可以索要二倍工资。3.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标
    • 劳动合同解除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4-18
      劳动合同解除可以申请仲裁:1、在职期间也是可以申请仲裁 2、离职一段时间后一年之内也是可以申请仲裁 3、不一定是解除劳动合同才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4、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