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具体如下:
1、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有逃逸行为造成受害人死亡的,犯罪分子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犯罪分子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犯罪分子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事故逃逸的处理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如下处理:
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
2.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并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领取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逃逸与交通事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337人看过
-
打人致人死亡的刑事判决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347人看过
-
故意杀人量刑要考虑哪些因素
395人看过
-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是否需考虑个人疾病因素
339人看过
-
逃逸导致人死亡的交通死亡事故判刑多久
261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有哪些原因
179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哪些是量刑考虑因素江苏在线咨询 2022-04-10量刑要考虑犯罪动机、社会危害性、是否有从轻或减轻情节,以及当事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确定。辩护人可以提供以下法律服务:1、在侦查阶段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会见犯罪嫌疑人,了解涉嫌罪名和有关案件的情况,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代理申诉和控告;2、审查起诉阶段为犯罪嫌疑人辩护: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材料,与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调查和收集有关证据材料,向检察机关提出相关意见3、审
-
量刑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10量刑要考虑犯罪动机、社会危害性、是否有从轻或减轻情节,以及当事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确定。辩护人可以提供以下法律服务:1、在侦查阶段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会见犯罪嫌疑人,了解涉嫌罪名和有关案件的情况,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代理申诉和控告;2、审查起诉阶段为犯罪嫌疑人辩护: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材料,与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调查和收集有关证据材料,向检察机关提出相关意见3、审
-
交通肇事罪逃逸量刑标准是什么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北京在线咨询 2022-06-30关于交通肇事罪逃逸量刑如下: 交通肇事罪量刑标准,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刑罚中规定交通肇事罪第一种情况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种情况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种情况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只是刑罚中笼统的规定,至于到具体案件,就需要具体分析,才能有比较明确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
-
交通肇事罪适用缓刑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河北在线咨询 2022-04-27交通肇事罪缓刑适用应考虑的因素应当包括法定因素和酌定因素: (一)法定因素 1、看是否具备法定从轻和减轻情节。 2、看是否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 (二)酌定因素 1、考虑被告人在交通肇事中所负的责任大小。 2、考虑被告人犯罪后的态度,包括认罪态度、案发后能否如实供述犯罪事实。 3、考虑被告人是否对被害人及时抢救、治疗。 4、考虑被告人是否对被害人进行积极主动的经济赔偿。
-
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和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区别山西在线咨询 2024-08-2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根据刑法“谦抑原则”及“罪刑法定原则”,在有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将交通肇事人逃逸后因其他外力作用而导致受害人死亡的情形也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是不符合刑法的本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