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席审判的法律依据是怎样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的有关规定,缺席判决适用于下列情况:
1、原告不出庭或中途退庭按撤诉处理,被告提出反诉的;
2、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3、法院裁定不准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4、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5、在借贷案件中,债权人起诉时,债务人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公告传唤债务人应诉。公告期限届满,债务人仍不应诉,借贷关系明确的,经审理后可缺席判决。在审理中债务人出走,下落不明,借贷关系明确的,可以缺席判决。缺席判决与对席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对于缺席判决,人民法院同样应当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向缺席的一方当事人宣告判决及送达判决书,并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利的充分行使。
二、缺席判决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但是被告必须到庭的,可以拘传。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所说的必须到庭的被告,是指负有赡养、抚育、扶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见《民诉意见》112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规定的必须到庭的被告,是指负有赡养、抚育、扶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如其必须到庭,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也可以适用拘传。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缺席审理主要指的就是,被告经过法院的合法传票传唤依然不到庭参加诉讼活动的,那么此时就可以按照缺席审理来进行。缺席审理的话是需要承担不利的相关法律后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二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三节 开庭审理 第一百四十三条 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
-
缺席审理法条依据
128人看过
-
缺席审判程序是怎样的,缺席判决适用于哪些情况?
243人看过
-
被告缺席离婚庭审,法律会怎样判?
488人看过
-
刑诉一审庭审程序是怎样的?一审缺席判决是怎样的?
121人看过
-
缺席宣判离婚是怎样的
474人看过
-
开庭时缺席法律的规定的审判内容
407人看过
-
缺席判决单独法律依据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26”[1]但是被告必须到庭的,可以拘传《民事诉讼法》(2007年修正)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被告反诉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三十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00条:“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
缺席判决的后果,有没有法律依据云南在线咨询 2023-10-16缺席判决是指开庭审理案件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之后所作出的判决。缺席判决与对席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对于缺席判决,人民法院同样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向缺席的一方当事人宣告判决及送达判决书。如缺席的当事人下落不明又无代收人,或用其他方式也无法送达的,则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公告自发出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如不
-
离婚诉讼法院判决缺席的法律依据有哪些河北在线咨询 2022-04-22离婚案件属于解除夫妻身份关系案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根据身份关系不得代理的原则,离婚诉讼只能由婚姻当事人本人亲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除外)。因此,离婚案件能否适用缺席判决,法律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志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
-
公安机关缺席判决延期审理有什么法律依据青海在线咨询 2022-08-04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撤诉进行不同的分类:从当事人撤诉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当事人撤诉和人民法院视为撤诉;从诉的性质上分类,可以分为撤回本诉、撤回反诉和撤回参加之诉;从撤诉行为发生的审级分类,可以分为撤回起诉和撤回上诉。
-
缺席判决延期审理是怎样的?有哪些法律规定?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08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撤诉进行不同的分类:从当事人撤诉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当事人撤诉和人民法院视为撤诉;从诉的性质上分类,可以分为撤回本诉、撤回反诉和撤回参加之诉;从撤诉行为发生的审级分类,可以分为撤回起诉和撤回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