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法中的事实行为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13 14:51:09 96 人看过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如:先占、加工、无因管理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以及债权标的物的给付行为等均属于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就民法而言,行为区分为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两大类。

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区别

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如:先占、加工、无因管理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以及债权标的物的给付行为等均属于事实行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2日 15:3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侵权行为相关文章
  • 民法中事实婚姻的主张条件是什么?
    一、民法中事实婚姻的主张条件是什么?1、事实婚姻的男女应无配偶,有配偶则成为事实重婚。事实重婚是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只要双方公开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也已构成重婚。2、事实婚姻的当事人具有婚姻的目的和共同生活的形式。男女双方是否互以配偶相待是事实婚姻与其他非婚两性关系在内容上的重要区别。因为,一切不合法的性行为,不具有婚姻的目的和共同生活的形式。3、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具有公开的夫妻身份。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又为周围的群众所公认。也就是说,不仅内在具有夫妻生活的全部内容,在外部形式上还应有为社会所承认的夫妻身份。这是事实婚姻与其他非婚两性关系在形式上的重要区别。一切违法的两性关系和行为,均不具有夫妻的名义,群众也不会承认其为夫妻。4、事实婚姻的当事人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不具有法定的结婚登记要件,这是事实婚姻与合法婚姻区别的主要标志。
    2023-04-29
    115人看过
  • 民法典中实际履行合同的效力是什么
    民法典中实际履行合同的效力:1、合同一般自依法成立时生效;2、当事人对合同附期限或附条件的,自所附生效期限届至或所附条件成就时,合同生效;3、一方当事人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另一方当事人接受的,合同也可以依法成立并生效。民法典中如何请求确认合同解除的效力对解除合同的效力产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向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合同解除程序】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
    2023-08-14
    418人看过
  • 出资不实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
    股东的出资不实行为与虚假出资行为的区别,在于出资不实有可能因过失产生,尽管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在出资的实际价值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时,出资人应处于明知状态),但这种区别对民事责任的变化影响不大。出资不实行为的法律责任,首先,是因违反股东之间的出资协议以及公司章程规定,须承担对其他股东的违约责任,赔偿其损失。其次,是承担对公司法人财产权的侵权责任,补交相应的出资及法定利息,赔偿因出资不实行为给公司生产经营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附随产生对出资不实行为的股东代表诉讼权和债权人代位权。根据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对出资不实行为要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是对有限责任公司作出的,但其原则对股份有限公司也应适用。有限责任公司均采用发起方式设立,股东与发起人完全重合,连带责任人的范围易于认定。但这一规定如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就不够准确了,因认股人虽属于公司设
    2023-08-12
    143人看过
  • 事实行为都是合法的吗
    不一定。民事法律事实包括自然事实和行为,事实行为属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建立、变更、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事实行为一定合法,例如侵权行为可以引起损害赔偿之债,但是作为引起该法律关系的事实行为:民事侵权行为,并非合法行为。在民法中法律行为分为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是基于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如果合法则受法律保护,如果不合法则不受法律保护(例如善意取得,尽管买卖合同解释三出台了,但善意取得还是事实行为,主观善意则合法,受法律保护,主观恶意并且不被追认的则不合法,不受法律保护)还有事实婚姻,94年后我国不承认事实婚姻,所以这个事实行为不合法。
    2023-06-14
    245人看过
  • 民法典中重婚罪的事实婚姻是指什么
    一、民法典中重婚罪的事实婚姻是指什么民法典规定,事实的婚姻是指男女双方有配偶或者一方有配偶,双方以夫妻的名义共同居住和生活,就会构成事实婚姻关系,会构成重婚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一条【婚姻无效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三)未到法定婚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七条未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九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提起诉讼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依据本解释第三条规定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
    2023-05-18
    346人看过
  • 什么是事实和行为的抗辩权?
    事实的抗辩权是指债权人行使债权时,债务人根据法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一、什么是债权人代位权代位权的行使要件是怎样的所谓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债务人应当行使却不行使其对第三人(次债务人)享有的权利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权利。代位权的行使要件如下:1、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要有合法的债权债务存在;2、债务人要享有对第三人的到期的债权,且必须是非专属于债务人本身的权利;3、债务人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即债务人到期能够并且应当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不行使;4、债务人怠于行使其权利的行为使其债权人到期的债权有不能实现的危险;5、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范围不能超过其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二、啥是先诉抗辩权产生的效果(一)因先诉抗辩权具有延缓性和阻却性,所以先诉抗辩权的行使使债权人的履行请求受阻,保证人暂不承担保证责任。(二)先诉抗辩权有效行使后,到强制
    2023-06-24
    162人看过
  • 事实与法律:区分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关键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如下: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法律行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事实行为分别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
    2023-07-22
    190人看过
  •  自认事实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意义是什么?
    这段内容讲述了自认的概念及其在诉讼中的不同形式。自认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中国证据法中所说的自认是在诉讼过程中的自认,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认为自己所陈述的事实是真实的,即使这些事实可能不利于自己。它分为诉讼中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实的承认。中国证据法中所说的自认是在诉讼过程中的自认,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 民 事 诉 讼 中 的 自 认 规 定 有 哪 些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规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其主张、事实或者法律适用提出异议时,对方当事人对异议的事实或者法律适用予以承认的制度。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认规定包括以下几点:1. 承认对方当事人所提出的异议事实: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主张的事实予
    2023-09-05
    447人看过
  • 民法典中出轨行为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方有婚外情是法定的感情破裂的情形,法院判决离婚的可能性较大,有婚外情行为的一方是过错方,但是法律上婚外情的认定会比常人理解的严格。实际判决中对非过错方会有一些照顾,非过错方也可以要求过错方给予一定的赔偿。夫妻不忠行为,通常说就是婚外情,夫妻之间的不忠行为我们归为三种通奸,同居,重婚。民法典夫妻共同债务怎么认定民法典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如下:1.夫妻为家庭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2.夫妻一方或双方为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所负的债务。履行法定赡养义务所负的债务。3.为支付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教育、培训费用所负的债务;夫妻从事正当的文化、教育、娱乐活动,从事体育活动等所负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支付正当必要的社会交往费用所负的债务。4.夫妻共同从事生产、投资经营,也包括夫妻一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利益归家庭共享的情形。夫妻协议约定为共同债务的债务。夫妻协商确定共同负担的债务,即使该债务带来的利
    2023-07-02
    239人看过
  •  婚姻在民事法律中的地位:是事实法律关系还是民事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婚姻登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是法律行为,也是确认式法律事实。要构成法律行为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它必须是人的行为,包括语言与身体行动,但不包括人的内心活动;其次,它必须是人有意识的行为,无意识的举动,精神病患者的举动不应当视为法律行为;再次,它必须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动,即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影响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那些由法律所规定、实际发生并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被称为法律事实。根据是否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可将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根据事实的存在方式法律事实可以分为确认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事实。婚姻登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是法律行为。另外,婚姻登记是指有权机关对婚姻关系的一种确认,所以又是确认式法律事实。要构成法律行为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它必须是人的行为,包括语言与身体行动,但不包括人的内心活动;其次
    2023-11-20
    303人看过
  • 什么是无效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一、无效民事行为的特征是什么?当然无效。所谓当然无效,即不问当事人的意思如何而当然不生效力,既不需要当事人主张其无效,也不需要经过任何程序。当然,无效民事行为的当然无效,虽然不需要经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的裁判,但当事人对其是否无效有争议时,可以提起确认之诉,请求法院予以认定。完全无效。所谓完全无效,指民事行为虽然具备了全部成立要件已经成立,但因为欠缺生效要件而实际上完全不发生当事人所欲发生的法律效力。应当注意的是,无效民事行为的完全无效是针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言的,并不妨碍它发生该民事行为效果以外的其他效果。例如,在具备侵权行为的要件时,
    2023-05-07
    486人看过
  • 在民事诉讼中一般实行的举证原则是什么?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指举证责任在诉讼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即举证责任在原告、被告及第三人之间的合理配置。举证责任的分配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谁应就何种事实负举证责任,以及在争议的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谁应当承受不利的诉讼后果。一般认为,举证责任包括双重含义,即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行为责任注重诉讼的表象和形式,是指在具体的诉讼中,当事人为了避免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而向法院提供证据,这种责任会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来回转移,直到双方无证可举。行为责任只有先后之分,并无独家承担之果。一、从举证责任谈应由谁申请鉴定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它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进行证明的责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都是从提供证据责任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举证责任概念的。随着两大法系学者就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深入研究,最终将举证责任的“双重含义说”奉为横跨两大法系证明责任领域内的通说。在
    2023-03-09
    179人看过
  • 公民实施的民事行为有效的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简言之,民事行为能力为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提供了现实性。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我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18周岁以上。18周岁是我国自然人成年的界限。对于16周岁以上而不满18周岁,但是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法律将之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
    2023-04-05
    79人看过
  • 法律上规定的什么是民事欺诈行为
    一、法律上规定的什么是民事欺诈行为法律上规定的民事欺诈行为是欺骗他人,使他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的犯罪行为就是欺诈行为。所谓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隐于错误判断,并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二、民事欺诈的构成要件是什么1.有欺诈的故意。所谓故意,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因此,按照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欺诈只能由故意构成,过失包括重大过失均不构成欺诈行为。2.要有欺诈的事实。当事人除了有欺诈的故意,还必须有欺诈的事实存在。欺诈的事实通常有三种情形:一是捏造虚假事实;二是隐匿真实事实;三是歪曲真实事实。如果按照法律或者合同行为人有告知的义务,行为人没有告知(即沉默)也构成欺诈。3.须表意人因相对人的欺诈而陷于错误。所谓表意人陷于错误,不仅指表意人原本没有错误,因受欺诈人的欺诈而陷于错误,也包括表意人已
    2023-05-22
    94人看过
换一批
#侵权损害赔偿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知识产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 更多>

    #侵权行为
    相关咨询
    • 民事审判中为什么是事实婚姻
      香港在线咨询 2021-11-07
      民事审判中事实婚姻的处理:1994年2月1日前符合结婚实质要求的,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婚姻关系;1994年2月1日后符合结婚实质要求且无结婚证的,需要补办结婚登记,才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婚姻关系。
    • 民事法律行为中的处分行为
      四川在线咨询 2021-12-16
      处分行为是我国法律上一个特别鲜明的概念,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能够涵盖大部分的生活方面。处分行为是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其处分的客体是权利。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及准物权行为,包括契约(如所有权的移转、抵押权的设定)及单独行为(如所有权的抛弃)。
    • 当事人实施的行为中什么是违反公司法?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8-23
      我们知道,任何违法法律的行为都是应该受到处罚的,在法律中,有一个扮演者重要角色的法律就是公司法,现在的民营企业,国营企业,个人独资等公司类型都是受公司法规范的。那么什么是违反公司法?比如续保了注册的资本,股东抽逃出资,利用股东的权益导致公司受损的行为就是违反公司法。
    • 民法中什么是侵权行为?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09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 1、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2、受害人的过错。受害人的过错,是指受害人对侵权行为的发生或者侵权损害后果扩大存在过错。 3、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财产、人身或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不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4、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财产、人身或其他合法权
    • 什么是以胁迫手段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山西在线咨询 2023-02-11
      以胁迫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但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构成胁迫需要胁迫者具有故意,实施非法的胁迫行为,且被胁迫者需要因胁迫违背真实意愿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