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故意和想法是一回事情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22 14:53:35 236 人看过

1、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而犯罪想法是想实施犯罪行为,但并没有实施的情况,所以两者是不一样的。

2、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一、犯罪故意的类型有哪些

(一)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认识程度上的差别,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这种认识程度上的差异并不影响直接故意的成立。只要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明知的,无论是明知其必然发生还是明知其可能发生,并对这种危害结果持希望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即可构成直接故意。

(二)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不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放任是以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具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种或然性为前提的,如果行为人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又决意实施的,则根本不存在放任的可能,其主观意志只能是属于希望结果的发生的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从容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是认定间接故意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发生危害结果,就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02日 13:0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本罪是故意犯罪,常见的故意情形有
    (1)明确表示拒不作为的,即明确拒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应当然地认定为故意。包括无正当理由拖欠,不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2)虽表示应支付,但主动实施作为,为不支付找借口的,应认定故意。如无正当理由转移财产,造成无支付能力假像的;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指使发放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工作人员逃匿,造成无法支付假像的;或非法克扣工资或罚款的。本罪客观表现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a.实施了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行为。b.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即企业的银行存款足够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而不作为,导致劳动者没有按合同或法定应获得劳动报酬的时限。如实行月工资制的,超过20天仍不发放工资的,即构成“
    2023-03-30
    221人看过
  • 故意隐瞒疫情是犯罪吗
    一、故意隐瞒疫情是犯罪吗故意隐瞒疫情的,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要承担以下的责任:如果隐瞒疫情情节较少,不构成犯罪的,承担治安处罚责任,处5-10日以下行政拘留,并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按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的;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带、警戒区的。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
    2023-04-14
    214人看过
  • 好意施惠和事实行为是一回事吗?
    一、好意施惠和事实行为是一回事吗事实行为是无需当事人做出意思表示,行为一但发生,法律就会承认。好意施惠不是事实行为,不产生法律上的关系。二、好意施惠关系中乘客受伤施惠人是否需要赔偿(一)好意施惠人非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无需对受惠人因好意施惠所引发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好意实惠之侵权归责原则应当适用过错原则。但基于好意施惠的无偿性和良好的动机,以及善意目的性,应从民法的公平理念出发,酌情减轻施惠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即施惠人因其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受惠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应酌情适当承担赔偿责任,对因一般过失造成的损害则无须担责。因此认定好意施惠侵权行为应当慎用,不得与公众对此类案件的期待值相距太远。(二)施惠者在主观故意的情形下应承担全部责任,在重大过失下根据过失程度及案件实际情况决定责任承担的大小。(三)施惠者为一般过失或双方均无过错时,由受惠者自负风险。三、如何判断好意施惠行为法律行为指以意思表示为
    2023-05-06
    491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一定负刑事责任吗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法律规定,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法律上通常说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结果发不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故意犯罪的形态有哪四种故意犯罪的
    2023-08-13
    138人看过
  • 犯罪一定是主观故意吗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类,不存在主观的故意,但因过失行不构成犯罪的,并且法律有规定的,就会构成犯罪。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023-06-14
    400人看过
  • 打架一定是故意犯罪吗
    打架一定是故意犯罪,就是在伤害别人的行为上存在主观上的故意。一、二人以上是否为结伙算。我国刑法对于结伙斗殴的认定是:一般出于私仇旧怨、争夺地盘或者其它动机而结成团伙打架斗殴。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其动机是出于藐视社会公共持续,寻私仇或者谋求某种非法的利益。结伙斗殴不同于聚众斗殴。结伙斗殴一般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参与斗殴。二、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呢?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了别人的身体权利,故意伤害本人的身体,一般不认为是犯罪;2、客观要件,要有伤害别人身体的行为,损害别人身体的行为必须非法进行,损害别人身体的行为必须对别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才能构成本罪;3、主观要件,行为人知道此行为会导致损害别人健康的结果,并希望或允许这种结果的发生;4、主要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构成本罪。故意伤害别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
    2023-06-25
    335人看过
  • 犯罪故意就是犯意吗
    依据我国法的规定,犯罪的故意是指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犯罪故意表现为犯罪分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犯罪故意的内容包括什么?犯罪故意的内容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认识因素,二是意志因素,现分述如下:1.认识因素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由此可见,认识因素是事实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的统一。2.意志因素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由此可见,
    2023-08-17
    262人看过
  • 犯罪和犯法一样吗
    违法和犯罪不一样。通俗来讲,违法是犯了小错,例如驾车不小心闯了红灯。犯罪是犯了大错,例如杀人抢劫,拐卖妇女。只有违反刑法才是犯罪,才会产生坐牢的后果。违反了其他的法律,都只是违法,是不会坐牢的。最多是罚款、拘留。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一、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不一样。违法以后会受到惩罚,甚至会坐牢,但是违反学校纪律没有规定具体的惩戒措施。纪律是在一定群体范围内对特定人群具有约束力的规则,而法律的范围更广一些,最重要一点是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违反的后果是受到法定制裁。违反学校规定也只是批评教育甚至开除,但法律则不一样,违反刑法达到一定程度要承担刑事责任。二、酒后杀人能从轻判刑吗?喝酒要适量,不能出现酗酒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因喝酒造成的违法犯罪并不少见,例如醉酒驾车造成他人死亡,酒后行凶杀人等的情形,这些行
    2023-03-08
    111人看过
  • 犯罪的未遂和未遂的犯罪是同一个意思吗?
    一、犯罪的未遂和未遂的犯罪是同一个意思吗?是同一个意思;犯罪未遂是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为犯罪未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二、犯罪未遂的处罚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问题,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以既遂犯的处罚为参照,二是适当从宽处罚,即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分子已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三、犯罪未遂的类型有两种:一是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二是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其中,不能犯未遂又可分为工具不能犯未遂与对象不能犯未遂)。
    2023-04-28
    442人看过
  • 无违法记录证明和无犯罪记录证明是一回事吗?
    无犯罪记录证明和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是一样的证明,办理流程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区别的。但必须由用人单位申请,公安机关不对个人出具。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政审、调查或企事业单位重要岗位人员任用需要调查了解的,应由需要单位派人持有效证件及单位介绍信,申请派出所出具证明,对个人一律不予以出具。一、公司让开无犯罪证明合法吗不合法,无犯罪证明应该由用人单位申请,公安机关不对个人出具。违法犯罪记录是公安机关内部掌握情况。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政审、调查或企事业单位重要岗位人员任用需要调查了解的,应由需要单位派人持有效证件及单位介绍信,申请派出所出具证明,对个人一律不予以出具。负责提供犯罪人员信息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犯罪人员信息登记机关提供有关信息。不按规定提供信息,或者故意提供虚假、伪造信息,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使用犯罪人员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查询目的使用有
    2023-03-13
    489人看过
  •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都会收到刑事处罚吗
    过失犯罪一般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此时才被定为犯罪,主观上犯罪人是不愿意犯罪结果发生的,由于危害性比较大,也同样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一、过失犯罪是指什么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从而导致这种结果的行为。过失犯罪,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承担刑事责任。因行为人主观过失造成危害社会的,不一定承担刑事责任。行为人主观上对危害社会的结果持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其主观恶性犯罪行为比故意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行为小。二、构成共同犯罪的要件是哪些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其主要要件为:自然人,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即刑法规定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单位。共同犯罪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共同故意,这种故意的共同性有三个特征:1、共同犯罪人之间在主观上有一定的联系。2、共同犯罪人对共同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都有预
    2023-04-05
    227人看过
  • 故意肇事犯罪的法律制裁
    因违反交通运输规定,造成重大事故,致使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交通安全法》,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吊销驾驶证。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吊销驾驶证,终身不得换领机动车驾驶证。肇事逃逸怎么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
    2023-07-02
    437人看过
  • 故意和通缉犯在一起是什么罪名
    涉嫌包庇罪,如果明知对方是通缉犯,还与他在一起就涉嫌包庇,要负法律责任。公民有向公安机构举报罪犯的义务,如果他采取强迫措施威胁自己的人生安全,出于保护自已而没有告发他的,不属于包庇罪,但在危险解除后要及时报警,具体要公安机关认定。和通缉犯在一起,如果不窝藏包庇,不犯法,不会被通缉。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一十条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一、包庇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1、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犯罪对象是各种依照《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人。2、客观要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窝藏或包庇犯罪人的行为。窝藏,是指
    2023-02-17
    464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假想防卫的区别是什么
    一、故意犯罪与假想防卫的区别是什么假想防卫是指对实际上并不存在,仅是行为人主观上以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的所谓防卫。假想防卫不是正当防卫,对于假想防卫,应视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失而予以不同的处理。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且刑法规定为过失犯罪的,就按过失犯罪处理,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失,则按意外事件处理,不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假想防卫可能是故意犯罪。二、假想防卫认定标准(1)不法侵害行为的实际不存在。这是假想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假想防卫行为区别于正当防卫和其他防卫错误的关键。所谓假想防卫,顾名思义,就是假设的想象的防卫而非真正的防卫,何以如此,是因为不法侵害并不实际存在,当然也毋须实施防卫行为,如果不法侵害现实存在,且正在进行当中,那也就具备了正当防卫的法定前提,
    2023-04-13
    89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犯罪对象和侵犯的法益是一回事吗?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23
      不是一回事,犯罪对象指的是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物。侧重点在主体,人或者物。侵犯的法益,指的是侵犯的某种权利,是指刑事法律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侧重点在客体,在权利。
    • 犯罪预备和危险犯罪是一回事吗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16
      危险犯的犯罪预备具有以下特征: (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成立犯罪预备,要求行为人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即为了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预备行为是为犯罪的实行创造便利条件,以利于危害结果顺利实现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这个犯罪行为的一部分,继续发展就会成为实行行为,从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预备行为已经对刑法保护的法益构成了威胁。 (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4)未能
    • 故意伤害罪和聚众斗殴是一回事吗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4-29
      1、故意伤害罪是指行为人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2、而聚众斗殴罪是指聚集多人攻击对方身体或者相互攻击对方身体的行为。 3、行为人犯故意伤害罪的,一般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4、犯聚众斗殴罪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未遂和预备犯罪是一回事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07
      不是。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二十二条 《刑法》第二十三条
    • 故意伤害主犯和从犯判刑情形是一样的吗
      浙江在线咨询 2023-08-17
      故意伤害主犯、从犯判刑是不一样的,对于主犯是会直接按犯罪的情形来进行判决,而对于从犯是会在主犯的判决情形上从轻处罚的,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就会按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来进行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