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性交易的概念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20 08:11:24 306 人看过

所谓欺骗性交易,也称仿冒行为,是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或者其他虚假手段,使交易相对人产生混淆或误信,从而获得交易机会的行为。

欺骗性交易的主体一般是商品或服务的推销者,客观上采用了欺骗手段,主观上存在使人误信的故意,损害后果双重性:交易相对人、相关经营者。

欺骗性的现金流粉饰

在现金流量表正表中,现金流量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部分组成。而对这三部分现金流的组合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对企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比如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也为正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数,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企业已步入成熟期,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都已产生现金回报,并有能力偿还债务或向投资者支付报酬;又如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为正数,我们可以判断企业目前正常经营活动已出现问题,主营业务活动需要调整,需通过筹集资金来满足日常经营活动及企业产业调整的资金需求。而对于一个永续经营的公司来讲,报表使用者往往更关注的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因为主营业务是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主营业务突出、收入稳定是企业运营良好的重要标志。因此,许多公司往往运用一些会计上的技巧,有意无意改变企业现金流量的性质,达到粉饰现金流量表的目的。

1、把投资收益列为经营活动收入

一些公司的财务往往把闲置的现金投入到有价证券投资中,当公司需要现金的时候,再把这些证券卖掉。对于普通的公司来讲,这种经营活动并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这种业务的收益应该作为投资收益列入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中。但在现实中,有些公司的管理层把自己当作了证券公司(只有在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收入才使公司核心经营收入的一部份),堂而皇之地证券投资收入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列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去。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震惊中国股市的**电子事件了,自1997年至2001年8月间,**电子公司共投入资金6.8亿元,大肆炒作本公司股票,公司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中期财务报表、年度财务报表以及成立**东方网络管理公司等内幕消息,进行大量内幕交易,并将炒作本公司股票的高额利润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为了使虚增的主营业务更真实,**电子采取修改客户合同、私刻客户印章,向客户索要空白合同、粘贴复印伪造合同等四种手段,从1997年开始,先后伪造销售合同1242份,合同金额17.2968亿元,虚开销售发票2079张,金额17.0823亿元。同时,伪造了1509份银行进账单,以及相应的对账单,金额共计17.0475亿元,使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虚增17.08亿元。凭借虚假的主营业务增长,**电子在1999年到2001年实现了年均增长160%高速度发展,股票价值从上市初期的17.15元暴涨到330.60元。

2、粉饰“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栏目中有一项是“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该项目反映了除主营业务以外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活动,如罚款收入、流动资产损失中由个人赔偿的现金收入等。按理来讲,该项目金额应该较小,但是正如其他应收款成了某些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上会计处理的“垃圾筒”一样,该项目也极易成为现金流量表上藏污纳垢的隐身地。有的公司收回了“别人欠自己的钱”,虽然这笔钱与经营无关,但仍记入该项目。一些企业借用关联单位的现金款项,不把在筹资活动“借款所收到的现金”中反映,却列入“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从而增大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如某上市公司2001年报现金流量表上“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225942万元,主要为收到的关联方往来款,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近三贩45634万元,主要为支付的关联方往来款,这种关联方往来款显然虚增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3、调整经营活动现金支出

一些公司蓄意调整经营活动的现金支出,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更好看,从而欺骗和误导报表使用者,产生公司经营良好、经营活动创造现金能力很强的假象。如在**通讯事件中,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8.52亿美元,低估经营成本被了38.52亿美元,税前利润也被相应虚增了38.52亿美元。这种造假手法在现金流量表上的反映为:使大量本应列入经营性支出的资金流,错误地列为投资性支出,从而虚增了世-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对世-通现金流量创造能力的判断。同样,对比2003年**公司先后公布的两份现金流量表,我们发现第一份现金流量表中,有意掩饰了利用筹集资金支付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9.88亿元,虽然这种掩饰不影响公司的盈利与营业额,却会使公司2003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变得更难看——从净流入10.10亿元变成净流出0.83亿元。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8日 17:0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欺骗性交易相关文章
  • 欺凌的概念是什么?
    欺凌是指一种通过长时间、故意的身体接触、言语攻击或心理操纵而产生伤害或不适的行为,它具有恃强凌弱、直接或间接、主动或被动、单独或结伴的特点。欺凌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包括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常见的欺凌类型有言语欺凌、身体欺凌、校园欺凌等。比如说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欺凌。校园欺凌包含网络欺凌吗校园欺凌包不包含网络欺凌校园欺凌包含一部分网络欺凌,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
    2023-07-08
    248人看过
  • 证券交易所的概念是什么?
    证券交易所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设立的,为证券的集中竞价和有组织的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和规则的特殊法人。证券交易所既不直接买卖证券,也不决定证券价格,而只为买卖证券的当事人提供场所和各种必要的条件及服务。证券交易所具有以下特征:1、证券交易所一般都是依法设立的法人组织。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解散,由国务院决定。2、证券交易所是集中竞价交易的场所。所谓集中竞价是指所有证券经纪商、自营商主要集中在这个场所通过竞争的方式,从事证券的代理或自营买卖活动。3、证券交易所是证券交易的组织者。4、证券交易所是特殊法人。交易所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地位,但它自身不参与交易,除了提供服务充当交易组织者的角色,还需执行法律法规赋予它的一线监管职能
    2023-04-24
    145人看过
  • 欺骗性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一、欺骗性交易行为欺骗性交易行为,是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或其他虚假手段,使交易相对人产生混淆或误信,从而获得交易机会的行为。其主体一般是商品或服务的推销者,主观方面为故意,客观上采用了欺骗手段。二、欺骗性交易行为的表现形式(一)假冒他人注册商标;1、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2、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和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3、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其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4、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二)擅自使用与知名商品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混淆;(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四)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三、欺骗性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2023-03-20
    139人看过
  • 欺骗性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一、欺骗性交易行为欺骗性交易行为,是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或其他虚假手段,使交易相对人产生混淆或误信,从而获得交易机会的行为。其主体一般是商品或服务的推销者,主观方面为故意,客观上采用了欺骗手段。二、欺骗性交易行为的表现形式(一)假冒他人注册商标;1、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2、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和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3、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其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4、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二)擅自使用与知名商品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混淆;(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四)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三、欺骗性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2023-04-27
    385人看过
  • 强迫交易罪是什么概念
    强迫交易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以暴力、胁迫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此罪的行为对象法条中所称的“他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一、强迫交易罪判几年的罪名和刑罚所谓强迫交易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情节严重的行为。若多人参与强迫交易罪,在区分主从犯的情况下,强迫交易罪主谋可能判决多少年?我国刑法规定,构成强迫交易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由此可见,强迫交易罪的量刑幅度在三年以下或三至七年以下量刑。强迫交易罪的主谋,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主犯,对于主犯的处理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也就是说主犯最高在七年以内量刑。如果主犯存在自首、立功、犯罪预备、犯罪
    2023-03-29
    304人看过
  • 电子商务交易的概念是什么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电子商务。企业或个人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和开展商务活动,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信息传递、完成商品交易活动并以此达到企业经营目标或个人消费行为的实现过程,称为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电子商务交易过程是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环节,是企业或个人利用网络环境完成传统交易中商品的所有权和价值的转移过程,整个过程又包括谈判、订货、签约、支付、合同履行过程等,同传统的贸易方式一样,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即交易前的准备阶段、商务洽谈及签约阶段、交易办理及合同履行与索赔阶段。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电子支付手段的应用,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商品交易的营销宣传,扩大了贸易范围、增加了贸易伙伴参与、沟通和交易机会,使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商务效率和效益提高。但电子商务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全新的商业风险,即存在交易,总会有风险存在。因此,电子商务活动既存在传
    2023-03-15
    385人看过
换一批
#反垄断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欺骗性交易,也称仿冒行为,是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或者其他虚假手段,使交易相对人产生混淆或误信,从而获得交易机会的行为。欺骗性交易的主体一般是商品或服务的推销者,客观上采用了欺骗手段,主观上存在使人误信的故意,损害后果双重性。 经营者假冒他人... 更多>

    #欺骗性交易
    相关咨询
    • 欺骗性交易说的是什么?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1-22
      所谓欺骗性交易,也称仿冒行为,是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或者其他虚假手段,使交易相对人产生混淆或误信,从而获得交易机会的行为。欺骗性交易的主体一般是商品或服务的推销者,客观上采用了欺骗手段,主观上存在使人误信的故意,损害后果双重性:交易相对人、相关经营者。
    • 欺骗性交易是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13
      所谓欺骗性交易,也称仿冒行为,是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或者其他虚假手段,使交易相对人产生混淆或误信,从而获得交易机会的行为。欺骗性交易的主体一般是商品或服务的推销者,客观上采用了欺骗手段,主观上存在使人误信的故意,损害后果双重性:交易相对人、相关经营者。
    • 欺诈婚姻的概念是什么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8-14
      婚姻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第一,从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上看,以婚骗财的诈骗犯罪的犯罪故意往往产生在婚姻关系成立之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犯罪故意是认定婚姻诈骗犯罪的重要构成要件。 第二、在客观行为上,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了被害人的信任。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物之后,行为人将财物用于个人挥霍。为了掩盖诈骗事实,更加取得被害人的信任,行为人有时也会将骗取的钱财少量花在被害人身上,但钱财在实质上
    • 诉讼欺诈的概念是什么?
      河南在线咨询 2021-08-11
      法学理论界对诉讼欺诈的定义尚未明确,一般认为,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民事诉讼中通过伪造证据或者指使证人作伪证等方式,诈取法院裁判,从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诉讼欺诈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具体犯罪的形式复杂,手段多样,危害性大,利用诉讼形式进行各种目的的欺诈在司法实践中已十分常见,其目的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有的是利用诉讼诈骗钱财,有的是通过诉讼诋毁他人名誉,
    • 欺诈合同的概念是什么
      香港在线咨询 2022-11-14
      合同欺诈是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