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父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他们探望的权利。一旦中止的事由消失,父母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对于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与其年龄相关的民事活动。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父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他们探望的权利。一旦中止的事由消失,父母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与其年龄相关的民事活动。
一岁多孩子可拒绝幼儿探视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享有与成年人相同的权利,依法享有特殊、优先保护的权利。其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权是法律赋予其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是其他权利的基础。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对未成年人的探视权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未成年人探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如隔代教育、保护需求等,有时监护人可能会拒绝未成年人探视。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拒绝未成年人探视,但应当在接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合理探视请求后及时回访。
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在未成年人保护中,隐私权是重要的一环。监护人负有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责任,如未经未成年人本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透露其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等与未成年人个人有关的信息。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监护人应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力满足未成年人的探视需求。
监护人应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力满足未成年人的探视需求。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
儿童不满十岁,怕影响身心健康能拒绝探视权吗?
397人看过
-
儿童是否有权拒绝接受探视
128人看过
-
孩子拒绝探视的年龄8岁还是10岁
77人看过
-
拒绝探视权后果
280人看过
-
拒绝父母探视儿子我该怎么办
259人看过
-
拒绝丈母娘探视违法吗
85人看过
探视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对子女享有按约定,或者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遵循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看望由另一方直接抚养的子女,或将子女短暂接回共同生活的权利。探望的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探望性探视和和逗留式探视。... 更多>
-
儿童拒绝探视,可否申请变更抚养权?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1-11-25根据实际情况,对方阻挠探视权不能作为变更监护权的理由,但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变更监护关系的,可以要求变更监护权。根据法律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者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二)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履行抚养义务或虐待子女,或者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3)8岁以上的孩子,想和对方一起生活,对方有抚
-
探视权可以拒绝权一方探视孩子时可以拒绝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20夫妻双方无论谁获得小孩的抚养权,都不可以拒绝另一方前来看望小孩,相反获得小孩的一方还要予以配合。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权探视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如果获得小孩抚养的一方不让另一方看望小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夫妻双方先协商解决。 2.找居住地的居委会或者村委会调解解决。 3.没有获得小孩抚养权的一方直接拿着判决或者调解书去法院申请执行,实现看
-
-
儿童探视不让探视罚款多少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13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也就是说,取得抚养权的一方必须配合另一方履行探视孩子的义务,如果其不履行,对方可以进行起诉。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对拒不
-
通过探视权来能否排除儿童探视权吗陕西在线咨询 2022-11-12孩子探视权不能被约定排除。法律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对孩子享有探望的权利,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具有配合的义务。该规定具有强制性,民事主体之间作出的关于探望权的约定不得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相抵触,否则即无效。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