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重点内容有哪些?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重点主要有:总则、物权、合同、人格、婚姻家庭、继承和侵版权责任权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二、公民民事权利内容
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
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抗辩权,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义上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3、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都为绝对权。
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即义务人为特定人的权利。债权为典型的相对权。
4、根据两项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
主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从权利,是指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权利制约的权利。
5、根据相互间是否有派生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
原权利为基础权利,是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救济权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6、根据权利有无移转性,民事权利可分为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专属权,是指无移转性,权利人一般不能转让,也不能依继承程序转移的权利。人身权就属于专属权。
非专属权,是指具有转移性,权利人可以转让,也可依继承程序移转的权利。财产权多为非专属权。
-
民法典第二章:物权重点内容概述
409人看过
-
安全生产法有哪些重点内容?
85人看过
-
民法典第二十八条有哪些内容?
94人看过
-
爱尔兰移民新政策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111人看过
-
技术服务合同《民法典》内容有哪些
429人看过
-
《民法典》内容修改了哪些条款
394人看过
被继承人死之后,并非所有的法定继承人都可以同时继承遗产,而是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先后顺序,依次继承。 在有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存在并有继承权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则无权请求继承遗产。 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的法定继... 更多>
-
-
劳动争议仲裁法有哪些重点内容江西在线咨询 2022-04-1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
-
民法典债务催收办法有哪些内容安徽在线咨询 2023-07-21通过电话催收。合作双方的诸多业务往来往往通过电话进行沟通,虽然此种沟通方式不是特别正式,但是不能否认其在实践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对方合同款项未按期支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与对方有权决定付款的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对方是否有支付意向、未按期支付的原因以及可能支付的时间等。如对方能给予明确肯定的答复,则趁热打铁或及时结算款项或要求其出具书面确认函;如对方仍在无正当理由下含糊其词,则应考虑调整催收策略。
-
民法典普法读本之三有哪些内容贵州在线咨询 2022-03-18普法读本之三-子女抚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并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一、子女抚养权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法院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 1、两周岁以下的
-
民法典第二十八条有哪些内容?宁夏在线咨询 2023-11-29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亲属; (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