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劳动关系的存在,对于劳动者来说,发生争议时首先需要证据来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认定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障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出门牌”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工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它劳动者的证人证言等。
没有劳动合同不发工资怎么办
1)《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有拖欠劳动报酬的行为时,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这样在30日内会拿到工资的,比劳动仲裁快得多。
(2)如果公司未按约定及时足额的发放公司,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3)如果公司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向公司主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支付拖欠的工资;补缴社保;如果解除劳动关系,要求按照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
(4)议及时搜集相关的证据,依法向当地的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履行上述的义务。
1、按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发放工资,可以去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立案处理;
2、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签空白劳动合同应否视为未签订劳动合同
361人看过
-
怎么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如何订立
298人看过
-
最新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对方法
167人看过
-
劳动合同未签订,公司应如何操作?
310人看过
-
劳动合同签订问题: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应对措施
493人看过
-
如何处理劳动合同的缺失
429人看过
劳动合同应以书面形式签订,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包括: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更多>
-
-
企业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及时签订,应如何确定劳动合同?澳门在线咨询 2022-02-15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未订立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人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而满1年仍末签订的,则视为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分析上述规定不难发现,企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
上班没有签劳动合同只有微信聊天记录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03劳动者辞职,用人单位不支付其工资的,微信聊天记录是不能直接作为劳动关系的证据的,劳动者需要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资料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局打印并盖章的个税完税证明、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的暂住证、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派工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劳动者名字和公章或老板签字的的书面材料等,只要证
-
劳动者应该怎么签订劳动合同, 才能签好合同, 如何签订劳动合同有效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071、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应尽量清楚用工单位是否为合法经营的单位,有无用工主体资格。否则,既使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2、合同中应明确工作内容、条件、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以防止约定不明,致使自己权益受到侵害;3、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约定的事项都要以书面形式确定写在劳动合同中,避免用工单位的口头承诺,防止将来发生纠纷,因缺少证据而得不到法律有效的保护;4、详尽填写合同
-
劳动合同缺失,劳动纠纷如何解决湖北在线咨询 2024-11-25在解决合同纠纷时,当事人应遵循“互谅、互让”的原则,自愿协商解决。这种纠纷解决方式无需第三方介入,有利于及时化解纠纷,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团结,维护企业间长期建立的协作关系。因此,当事人应首先尝试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寻求第三人调解。但请注意,这种调解与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中的调解方式有所不同。 如果当事人不愿进行协商、调解,或者经过协商、调解后仍未达成一致,合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