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学界将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作为划分部门法的标准,其中调整对象是主要标准,调整方法是辅助标准。由此可见,法律的调整对象对任何法律而言,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商标法》以注册商标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以保护商标专用权为己任。这种立法模式虽从1982年《商标法》延续至今未曾动摇,然其缺陷日益明显,甚至与《商标法》的价值目标和条款设计相抵牾。我国在第三次修改《商标法》时,有必要作出适当调整,将调整对象从注册商标法律关系调整为商标法律关系,将保护范围由商标专用权修改到商标权。
《商标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明确提出保护对象是商标专用权。纵观整部法律,商标专用权共出现22次,其中13处使用注册商标专用权。虽然表述不完全统一,但含义明确,都是指商标注册人所享有的排除他人使用的专有性权利,未注册商标不享有专有权。从《商标法》的体例看,完全围绕商标注册、注册商标的使用和管理、注册商标的保护展开,注册商标成为贯穿《商标法》的主线,注册商标法律关系成为《商标法》的主要甚至是全部内容。
我国这种立法模式,在1982年《商标法》中不存在逻辑问题,因为该法严格贯彻未注册不保护的原则。根据该原则,只有注册商标权人享有权利,未注册商标的使用人完全不能获得任何保护。该规定成为商标抢注之不良风气盛行的制度缺陷。不法经营者通过抢先注册他人长期使用的未注册商标,以合法的方式攫取了他人的劳动成果,还可高举商标专用权的旗帜控告诚实经营者侵害商标专用权。这种绝对的未注册不保护的原则,饱受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慢慢松动。在1993年和2001年修改《商标法》时,逐渐加大了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力度。例如,现行《商标法》第31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未注册商标使用人对其商标享有了实质性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在2001年修改《商标法》时,增加了未注册驰名商标的特别保护条款,《商标法》第13条第1款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未注册的驰名商标权人能够禁止他人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注册或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从而达到了类似于普通注册商标的保护水平。《商标法》经过两次修改,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力度和水平已大大提高。《商标法》只保护商标专用权的结论,被未注册商标保护条款彻底粉碎。《商标法》再固守为保护商标专用权之表述,已属明显不当,应予修改。
《商标法》保护商标专用权之规定,不仅不符合我国《商标法》对未注册商标给予适当保护的现实,在理论上也值得商榷。从商标权权利内容来说,即便是商标注册人,其所享有的权利也是一系列权利,其中包括商标使用权、禁用权、标记权、续展权、处分权和商标异议权等。商标专用权仅仅是商标禁用权的另一种表述。然而,禁用权虽然是商标权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绝非商标权的全部。用商标专用权来代替商标权,存在以偏盖全的逻辑错误。从权利主体的角度而言,商标权既可通过申请注册等方式原始取得,亦可通过继承、转让和许可等方式获得。在商标的普通许可和排他许可中,被许可人享有商标使用权和收益权等,但这些权利绝不是专用权。如果《商标法》只保护商标专用权,将置非独占许可人于不顾,显然也不合理。
从语义学角度考虑,商标法,顾名思义,就是有关调整商标法律关系的法律。如果将《商标法》的调整对象缩小到注册商标法律关系,就显得名不副实。如果《商标法》坚持现在的调整对象,就应更名为《注册商标法》,这显然行不通。由此倒推,《商标法》调整对象仅限于注册商标,亦为不妥,应扩大到商标法律关系。
将《商标法》的调整范围,从注册商标法律关系扩大到商标法律关系,只要在制度上略作补充,在语言表述上稍作调整,即可实现。从制度层面而言,我们《商标法》需进一步明确未注册商标的权利,可借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商标法》中的先用权制度,赋予商标在先使用人满足特定条件时继续使用该商标的权利。从语言表达角度而言,在第一条中用保护商标权人利益来替换保护商标专用权,用商标权代替其他条文中的商标专用权。修改后的表述,一方面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表达习惯,另一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在权利内容上,它既包括了商标专用权,也涵盖了其他权利;在商标类型上,它既涉及注册商标权利人,也为保护未注册商标提供了空间;在权利主体上,它既针对商标所有人,也攘扩了商标被许可人。我国台湾地区商标法历史上一直使用商标专用权的表述,在1999年修订时,用商标权取而代之。他们是否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修法动向至少可以作为商标权比商标专用权更妥当的有力注释。
法者,社稷大事,国之重器。商标法调整对象之调整,虽然对具体制度的构建无实质影响,然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关涉到整部法律的命脉和根基,不可不察。商标专用权之表述既然已不合时宜,我们应以科学发展的态度,用商标权取而代之,以彰显立法的严肃与严谨。(西南政法大学·邓宏光)
北大法律信息网
-
成都养老金调整方案(调整方法+调整对象+调整标准)
125人看过
-
证券法的的调整对象?
284人看过
-
民法与刑法的调整对象
94人看过
-
刑法调整对象新说
122人看过
-
劳动法调整对象包括
149人看过
-
民法调整的对象指向何方
185人看过
商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牌子,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商标的本质作用是区别商品的来源或服务的提供者。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 更多>
-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江苏在线咨询 2023-03-05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劳动关系。所谓劳动关系,是指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
什么是证券法调整对象澳门在线咨询 2023-07-241、证券法的调整对象是证券关系,即证券融资关系。 2、它既包括平等主体证券发行人、证券投资人和证券商等平等主体之间因证券发行和交易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也包括证券监管机关因监督管理证券市场参与者所产生的证券监管关系。
-
证券法中的调整对象有哪些浙江在线咨询 2023-04-291、证券法的调整对象是证券关系,即证券融资关系。 2、它既包括平等主体证券发行人、证券投资人和证券商等平等主体之间因证券发行和交易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也包括证券监管机关因监督管理证券市场参与者所产生的证券监管关系。
-
民法的调整对象,法律如何规定重庆在线咨询 2024-10-03专业分析: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
单位调整对象是怎样的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101、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不参加本次基本养老金调整。 2、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对象为办理退休手续时机关事业单位在编正式职工。 3、机关事业单位中2016年12月31日前已达到退休年龄(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留任的除外),应当办理但未办理退休手续人员属于调整对象,从办理退休手续次月起执行。 4、企业退休人员中按原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建国前参加工作享受全薪退休的老工人基本养老金调整,按照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