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动言论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4 19:12:29 492 人看过

煽动性的言论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要依据情节而定,如果捏造、虚构事实侮辱、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可能被判刑的。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什么是发表权

发表权又称公表权、公开权。向公众披露作品的权利。一般认为,作品是作者个人秘密的一部分,公开作品是作者的一项人格权。公众即为不特定任何人,其数量不限。只要作者将作品向不特定任何人(即便是一人)披露,即认为已行使公开权。反之,披露的对象被作者限定在特定范围内,具有保密义务,则不属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12日 17:4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煽动舆论有什么罪名
    煽动舆论如果当事人在主观意识上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者是虚假信息,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报假案有什么后果报假案一般要看报案者是否存在主观故意。具体如下:1、如果是无意的并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报案者一般不承担责任;2、如果是故意报假案的,涉嫌构成诬告陷害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报假案的情形如下:1、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2、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3、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扰乱公共秩序罪立案标准如下:1、要
    2023-03-25
    158人看过
  • 对于煽动性言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在出版物、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什么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构成:(一)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二)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三)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四)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条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七条煽动民族仇恨、
    2023-07-07
    415人看过
  • 试论行政处罚的法制统一原则
    导言:1996年3月17日第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的一部旨在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行政机关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行政处罚法》应是我国行政处罚领域中的根本法。从法理上讲,普通性法律或称一般性法律(基本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方面都必须遵从《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但是在具体执法工作中,有的法律规定的处罚程序明显和《行政处罚法》不一致,甚至可以说与《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相矛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
    2023-04-24
    148人看过
  • 网络言论不当怎么处罚
    一、网络言论不当怎么处罚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网上发表不当的言论要依据情节而定,依照《治安处罚法》,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如果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依据《刑法》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二、网络言论侵权要到哪个法院起诉网络言论侵权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害不可估量,此时作为受害一方肯定想到法院起诉维权,但究竟去哪个法院起诉可能就没几个人
    2023-04-30
    147人看过
  • 论一事不再罚原则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根据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我国行政处罚领域应该存在一事不再罚原则,其中,一事指符合一个行政违法构成要件的行为;不再罚指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行政主体只能给予一个和一次处罚。复杂的事数形态和法条竞合领域也应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但基于行政处罚主体的多样性,现行处罚种类性质上的不纯真性、过罚相当的有效性,该原则应该存在必要的例外。关键词:一事不再罚行政处罚例外目录一、何为一事二、能否再罚三、合理的运作机制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颁布,使学者对行政处罚领域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关注有所升温。但是,至今理论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意在对这一难题展开探讨,希冀为实践提供符合理性、现实和国情的研究成果。一、何为一事对于什么是一事,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认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违法行为说。该说虽然表述上各有千秋,但旨趣大致雷同,它的基本思想是:一事不再罚中的一事是指,个人或组织
    2023-06-06
    194人看过
  • 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
    摘要:刑罚目的是一个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追求的客观效果,量刑任务在于选择适当的宣告刑,以期达到刑罚目的。从刑罚目的出发,量刑不能简单还原为惩罚或预防等单一要素,而必须考虑多元性要素。基于这一认识,可以概括出我国量刑的三个具体原则,即刑罚法定原则、罚必当罪和刑罚个别化相结合原则、刑罚必要原则。关键词:刑罚目的量刑原则刑事审判活动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定罪,二是量刑。其中量刑是在正确定罪的基础上依据刑事法律裁决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和判处何种刑罚以及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审判活动。“处刑的公正性取决于彻底、客观、全面地查清案情和对定罪作出正确的结论,并指出犯罪人根据刑法典的哪一条、哪一项被认为有罪。”[1]145也就是说,定罪是量刑的前提,量刑则是定罪的后果。实现刑罚的目的,仅仅有正确的定罪还不够,还需要通过量刑,将法律规定的法定刑具体化为对犯罪人执行的刑罚,使法定刑现实化。因此
    2023-06-01
    262人看过
  • 论述刑法的原则是什么意思
    (一)罪刑法定原则;(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四)最新相适应是指刑罚的轻重;(五)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六)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一、我国现行刑法对溯及力的规定是怎样的(一)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现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从旧)。(二)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现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现行《刑法》(从轻)。(三)当时的法律和现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现行《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现
    2023-03-22
    384人看过
  • 违反处分原则违反辩论原则
    违反处分原则的情形主要有法院裁判遗漏或超出诉求范围。例如原告起诉被告归还借款本金5000.法院裁判要求归还本金5000.利息200。属于违反处分原则。违反辩论原则的情形主要有将未经质证的证据直接作为定案依据。例如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为被告是否撞倒原告,法院认为原告是被被告吓倒,属于典型的违反辩论原则。处分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处分原则是指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支配和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所特有的原则。民事诉讼解决的是平等之间和人身纠纷和财产纠纷,双方当事人所发生的碰撞的利益是纯粹的个人私利。处分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诉讼只能因当事人行使起诉权而开始,因当事人自主的撤诉行为而结束;2、诉讼请求的范围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项法院不能对其做出裁判;3、当事人可以一在诉讼中变更、放弃和追加诉讼请求;4、原告可以放弃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被告可以
    2023-08-01
    170人看过
  • 直接言词证据原则是什么?
    一、直接言词原则1、综述直接言词原则也称口证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当庭口头陈述和法庭辩论,从而形成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认,并据以对案件作出裁判。它是现代各国审判阶段普遍适用的诉讼原则,它包含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理原则,是指办理案件的法官、陪审员只能以亲自在法庭上直接获取的证据材料作为裁判之基础的诉讼原则。言词原则,又称言词审理原则,要求当事人等在法庭上须用言词形式开展质证辩论的原则。该原则是公开原则、辩论原则和直接原则实施的必要条件。2、直接原则所谓直接原则,是指法官必须与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直接接触,直接审查案件事实材料和证据。直接原则又可分为直接审理原则和直接采证原则。前者的含义是,法官审理案件时,公诉人、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应当在场,除法律另有特别规定外,如果上述人员不在场,不得进行法庭审理。否则,审判活动无效。在这一意义上
    2023-06-03
    213人看过
  • 民族语言文字原则是什么
    民族语言文字原则,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各民族公民,凡是涉及诉讼的,都享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2、如果诉讼参与人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都有义务为各民族公民行使这项诉讼权利创造条件,提供保障。3、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同时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制作起诉书、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书。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行使这项权利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应尽职责和义务。民族语言文字原则的意义:1、体现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宪法精神,保障各民族公民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切实维护各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2、可以保障司法机关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和正确地处理案件;3、可以进一步密切司法机关同各民族群众的关系,便于司法机关对各民族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也便于各民族群众对司法机关实行监督。《宪法》第一
    2023-06-13
    178人看过
  • 不正当言论治安处罚
    法律综合知识
    一、不正当言论治安处罚针对发表不当言论行为的处罚,需根据具体情节进行裁决,可给予在五天以下拘留或者是对个人处以低于五百元人民币的罚款;但若情节较为严重,则可处以超过五天但不超过十天的拘留,并同时给予个人低于五百元人民币的罚款。如若该行为构成了编造和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名,那么将面临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以及拘役或管制的惩罚;而对于那些行为已经造成严重后果者,可能会面临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然而,受害人若想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权益,然而在提供相关证据方面遇到困难时,人民法院也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必要的协助和配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
    2024-03-15
    254人看过
  • 论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如下:1.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我国宪法总纲第六条规定。这一原则体现生产和分配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内涵。2.保护劳动者原则。“保护劳动者原则”是由劳动关系所具有人身关系的属性和隶属关系的特征所决定的。一、劳务合同和劳动合同有啥区别(1)主体资格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组织,即用人单位,另一方则必须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合同的主体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务合同的主体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都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2)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间不仅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还存在着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除提供劳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服从其安排,遵守其规章制度等,成为用人单位的内部职工。但劳务合同的双方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彼此之间无从属性,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提供劳
    2023-06-28
    227人看过
  • 如果有煽动他人是什么罪,确定教唆罪的原则是什么?
    一、如果有煽动他人是什么罪属于构成了教唆的罪行。教唆罪,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罪。教唆罪的特征是教唆人并不亲自实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实施自己的犯罪意图。二、确定教唆罪的原则是什么但是教唆犯并不必然是主犯,确定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应当注意以下三点:1、一般原则凡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这是对教唆犯处罚的一般原则,因此,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其次要作用的是从犯。2、从重原则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3、从轻减轻原则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24-01-05
    364人看过
  • 行政处罚法与什么相适应的原则,行政处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一、行政处罚法与什么相适应的原则行政处罚法与相适应的原则为:1.法定原则处罚法定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处罚行为中的集中体现。2.三公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原则3.适应违法行为原则实施的行政处罚,必须与受罚人的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亦即行政处罚的种类、轻重程度及其减免均应与违法行为相适应。4.一事不再罚原则5.结合教育原则6.民事刑事责任适用原则7.申诉和赔偿原则8.处罚追究时效原则二、行政处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我国的行政处罚原则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行政处罚必须依据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2.行政处罚原则是上由行政机关实施的处罚。行政处罚原则上只能由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实施,但行政处罚也规定了两种例外即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也可以行使行政处罚权。3.行政处罚应当符合法定程序。指对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遵循具有普遍
    2023-04-25
    32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煽动性的恐怖言论怎么判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14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 散布反共言论的处罚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11
      散布反共言论,轻则受到治安处罚,严重的构成犯罪。《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刑法》第一百零五条【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
    • 处罚公开原则是什么,如何处罚,处罚原则是什么
      西藏在线咨询 2021-07-13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依据必须公开,就是指行政处罚机关据以认定相对人行为违法和应当给予何种行政处罚的规定或法律依据。对行政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或依据必须公开。而未公开的内部规定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行政处罚主体依据内容未公开的规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无效的。行政处罚的程序和行政处罚的决定公开。包括行政处罚主体将其职权和行使该权利的程序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和知晓。行政处罚主体在作出行政处
    • 对侮辱英雄言论怎么处罚?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8-30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侮辱他人的行为,只有达到情节严重的,才以犯罪论处一般侮辱行为,情节轻微的,不以犯罪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 发布恐怖言论治安处罚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06
      网警于当天下午会同滨湖警方抓获嫌疑人谢某,并查获作案用电脑。在证据面前,谢某交代出于起哄目的,在网上发表煽动、恐怖性言论的违法事实。谢某的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警方依法对其作出治安拘留的决定。警方希望网民和其他群众积极举报各种形式的散布恐怖性言论和个人极端暴力言论的违法人员,一经查实,警方将给予奖励。上诉就是发布恐怖言论治安处罚的规定,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