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杀人有什么区别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5-01 10:40:25 200 人看过

(一)、区别的关键在于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心理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发生这种结果,而且是完全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相信是可以避免的,发生这种结果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出乎其意料之外的。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既不希望也不反对,既不追求,也不防止,发生与否均不违背其主观意愿。

(二)、促使和支配行为人实施行为的主观认识因素也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虽在一开始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曾有预见,但真正促使实施行为时,其认识上却是相信可以避免的,认为不会发生这种结果,而不再是认为仍有可能发生,而在间接故意情况下,行为人无论在行为前,还是在行为过程中,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一直处于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不肯定的状态之中。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具有一定主客观条件为依据的,只是对这些条件的作用作了轻率的、过高的估计,误认为凭这些条件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危害结果。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5月25日 03:0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间接杀人属不属于过失杀人
    间接杀人不属于过失杀人,区分间接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区分好间接故意和过失之间的区别。1.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行为人只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而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但是最终危害结果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2.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尽管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是行为人并没有任何组织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努力的表现;而过失的行为人是努力组织危害结果发生的第一,区别的关键在于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心理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发生这种结果,而且是完全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相信是可以避免的,发生这种结果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出乎其意料之外的。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既不希望也不反对,既不追求,也不防止,发生与否均不违背其主观意愿。第二,促使和支配行为人实施行为的主观认识因素也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虽在一开始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曾有预
    2023-06-03
    275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条件是什么,过失致人死亡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有哪些?
    一、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条件是什么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条件如下: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其神圣不可侵犯,已为宪法所肯同,理应由其子法贯彻。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人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是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上的要求。根据一般人的能力和行为时的客观条
    2023-06-07
    148人看过
  • 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防卫过当时,防卫人虽然是故意实施防卫行为,却是出于防卫意图,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故意实施防卫行为,却是出于防卫意图,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故意实施防卫行为。防卫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会发生超出必要限度的危害结果而希望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具有了防卫过当中的故意罪过。那些断然否定防卫过当也有故意情况的说法,忽略了防卫过当的复杂性,是不正确的。一、疏忽大意的过失“防卫过当是以正当防卫为前提的它是在保护合法权益,制止不法侵害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目的的合法性和防卫行为有益于社会性不可能与犯罪故意的罪过共存于防卫人的主观心理中,因此,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只可能是过失。同时由于防卫人对制止不法侵害造成的损害结果已预见其合法性,而没有预见其可能产生的非法性。因此,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只能由疏忽的过失而构成。二、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不能是故意正当防卫的正当性排除了防卫过
    2023-06-23
    299人看过
  • 如何区分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
    我国刑法第15条将犯罪过失规定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刑法理论界据此将犯罪过失区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两种形式。疏忽大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对于两者的关系,比较容易认识,而且刑法理论界的看法也相当的一致,即学者们认为,两者都属于犯罪过失的范畴,都是不希望、排斥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却由于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在具有预见和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即注意能力的情况下,违反了自己所负有的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或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从而构成的犯罪过失心理。两者区分的关键在于疏忽大意过失对于危害结
    2023-04-22
    92人看过
  • 怎样区分故意杀人罪与过失杀人罪
    一、怎样区分故意杀人罪与过失杀人罪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的区别在于主观上不同,故意杀人,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杀人,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而没有预见到,造成被害人死亡或是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而造成被害人死亡。其次在量刑上,过失杀人量刑轻于故意杀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二、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要件有哪些?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要件有:1.主体要件:主体是一般主体,即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身份的犯罪主体;2.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3.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4.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三、故意杀人罪自首怎么判犯故意杀人罪的
    2023-10-05
    482人看过
  • “间接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
    浙江省杭州市检察院22日发布消息,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驾驶保时捷越野车撞死小贩的被告人孙某过失致人死亡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提起抗诉,认为量刑畸轻。这起案件背后的法检分歧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无证套牌保时捷越野车撞死小贩今年1月16日晚11点,被告人孙某开着一辆保时捷卡宴越野车,载着女友从上海赶到杭州参加朋友的派对。当时孙某驾龄只有一个月,家人就给新买了这辆走私车,不仅是套牌,连驾驶证也没有。在AA路BB宫附近,孙某倒车时撞到了小吃摊主王XX和王YY的手推车。王XX要求孙某下车查看,孙某未下车并趁机驾车朝北继续行驶。因找酒吧,被告人孙某驾车经前方路口又折返沿保俶路由北向南行驶。看到车辆返回,王XX追上去将车拦下。妻子王YY见状,也站在被告人孙某驾驶的车辆右侧前方阻止车辆前行。王XX随即到驾驶室左侧前车门处敲窗坚持要求孙某下车处理纠纷。孙某欲赔款了事但拒绝下车。僵持之下,孙某连续踩了三脚油门,
    2023-06-11
    270人看过
  • 怎样分辨过于自信的失误和间接故意
    概念:1、概念:(1)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放任其发生的心理状态。(2)过于自信的过失: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从而产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2、区别:(1)意志因素不同:一般来说,过于自信的过失排斥会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不排斥危害社会的结果。(2)不同的同:就过于自信的过失而言,行为人虽然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但可能不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认为,由于主客观条件较好,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很小;就间接故意而言,行为人通常不预测哪种可能性更大。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因素,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为预防措施,以及客观条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
    2023-07-07
    261人看过
  •  过失与间接故意的梳理
    本文介绍了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其区别。间接故意是指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对此持放任态度,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不关心;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是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两者在主观上都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则轻信可以避免。两者都预见到了潜在的危害结果。不过,它们的区别在于,间接故意是指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对此持放任态度,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不关心,认为即使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态度,就是间接故意,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是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在主观上,它们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预见危害结果与轻信避免的区别预见危害结果与轻信避免的区别在于,预见危害结果是指已经预先认识到可能出现的危害结果,而轻信避免则是指轻视或忽视可能出现的危害结果。这两种行为在法律上有着不同的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
    2023-11-12
    304人看过
  • 故意杀人与防卫过当的区别有哪些
    故意杀人与防卫过当有何区别?1、防卫过当和故意杀人在目的、主体、客体、量刑、主观要件等方面均有不同,具体如下:2、防卫过当目的是出于反击和制止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这是防卫过当的前提条件。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3、防卫过当的客体是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权利,即不法侵害人依法受刑法保护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在这里不法侵害人具有双重身份,即是防卫对象,又是犯罪对象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023-06-03
    340人看过
  • 过于自信是不是过失杀人的主观意思
    一、什么是过失杀人过失杀人是指非故意或预谋的杀人、由于疏忽造成的杀人、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只有发生了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才构成本罪。主观方面,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主体是已满16周岁的自然人。对过失重伤进而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应直接定过失致人死亡罪,不能定过失致人重伤罪,即使过失致人重伤中不包括致人死亡的情况。二、过于自信是过失杀人的主观意思吗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发生这种结果,而且是完全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相信是可以避免的,发生这种结果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出乎其意料之外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具有一定主客观条件为依据的,只是对这些条件的作用作了轻率的、过高的估计,误认为凭这些条件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危害结果。三、过失杀人罪的构成1、过失犯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
    2023-05-04
    390人看过
  • 疏忽过失和过于自信的区别?
    当事人所产生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比较: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疏忽大意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一种心理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2024-04-19
    120人看过
  • 自信失误与间接故意的区分要点
    一、自信失误与间接故意的区分要点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不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但在其看来,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非常小;就间接故意而言,行为人对哪一种可能性较大通常没有预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明知结果的必然发生而持放任态度时,也应属于间接故意。这两
    2023-10-24
    374人看过
  •  民事赔偿如何区分过失杀人与故意杀人?
    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犯罪分子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受害人家属可以获得经济损失赔偿,具体数额根据当地标准确定。过失杀人是指非故意或预谋的杀人,由于疏忽或普通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刑法规定,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还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根据被害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受害人家属可以获得经济损失赔偿。具体的赔偿数额通常会根据当地的标准来确定。关于过失致人死亡赔偿问题,一般是刑事附带提起民事诉讼解决。过失杀人是指非故意或预谋的杀人、由于疏忽造成的杀人、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只有发生了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才构成本罪。答案是肯定的。刑法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受害人家属可获得经济损失赔偿一般包括,具体数额一般根据当地的标准来。
    2023-11-14
    270人看过
  • 故意伤害致死和过失杀人有哪些区别
    一、依其犯罪构成特征,我们可以明确区分两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其相同点是:客观上都发生了死亡的结果,行为人主观上对死亡结果的发生都属于过失心态,即不希望也不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2、其不同点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行为具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中则没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二、区分二者的关键点是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一)何谓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1,何谓他人身体健康?当前刑法界通说认为刑法意义上的伤害他人身体健康是指使他人的生理健康遭受实质的损害,包括破坏他人身体组织的完整性,以致健康受到伤害和虽不破坏身体组织的完整性,但使身体某一器官机能受到损害或者丧失两种情形2,所谓故意,是指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而在具体案件中,判断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的根据只能是危害行为及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二)区分故
    2023-04-28
    344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的区别在哪里?
      广东在线咨询 2023-02-22
      (一)概念: 1、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 (二)区别: 1、意志因素不同:一般而言,过于自信的过失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不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认识因素不同: 就过于自信的过失而言,虽然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
    • 故意杀人、过失杀人、无意杀人有什么区别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0-12-15
      没有无意杀人的说法,过失杀人准确的表达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 怎样区别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不同
      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28
      一、什么是间接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一)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二)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三)在突发性案件
    • 过失犯罪中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怎么区分
      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06
      罪过形式主要由认识因素+意志因素构成。认识因素可能有: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应该认识到而没有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意志因素可能有:希望结果发生、放任结果发生、轻信结果不会发生、疏忽大意。不同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组合可以得到: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四种罪过形式。直接故意: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认识
    • 如何区分意外事件与过失杀人的区别?意外事件与过失杀人有什么区别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09
      在生活中,如果两人在争吵过程中,一人不慎将另一人推到,而此人有特殊病症,病发死亡,那么对于该过程应当如何定性?如果行为人知道对方有特殊病症而故意为之又应当如何定性?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意外事件与过失杀人的区别。什么是刑法中的意外事件按照刑法典第16条的规定,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这种情况就是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