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盗窃罪的判定条件是:侵害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客观方面的表现是行为人实施了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同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盗窃罪金额标准是: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为起点;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为起点;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为起点。盗窃罪的判刑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只能由故意构成。成立盗窃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所窃取的是他人占有的财物。误认为是自己占有、所有的财物而取回的,不成立盗窃罪。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人误以为是遗忘物的,就缺乏盗窃的故意。因为他人“占有”是一个规范的要素,只要行为人认识到了被法官评价为他人占有的前提事实,就应认为行为人具备了盗窃罪的认识内容。例如,即使行为人误以为高尔夫球场内水池中的高尔夫球是遗忘物而取走,也应认定其有盗窃罪的故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江苏省盗窃罪量刑标准,怎样处罚盗窃犯罪
264人看过
-
诈骗罪江苏省的量刑金额标准
294人看过
-
江苏省追诉标准盗窃罪是怎么规定的
459人看过
-
盗窃罪2024年江苏标准是多少
134人看过
-
江苏省盗窃罪量刑意见内容
495人看过
-
贵州省盗窃罪巨大数额罚金标准
163人看过
-
盗窃罪量刑标准河北省盗窃罪金额标准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17第一,《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
-
浙江盗窃金额多少金额标准河南在线咨询 2022-05-26浙江省高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浙江省公安厅《关于确定盗窃罪执行具体数额标准的通知》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千元以上、八万元以上、四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5、河南省盗窃罪数额标准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我省盗窃犯罪数额认定标准的规定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上、四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
-
江苏省盗窃罪量刑标准明细表2020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272013年8月7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结合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安的实际状况确定的。该标准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后已下发全省执行,具体标准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2千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
-
江苏省刑法盗窃罪数额较大更改西藏在线咨询 2022-03-12没有更改。现在执行的是2013年出台的,也不可能频繁更改。江苏省高院《关于我省执行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标准的意见》(苏高法[2013]224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实际状况,确定我省执行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标准如
-
什么是盗窃罪量刑, 盗窃罪量刑标准, 盗窃罪量刑标准, 盗窃金额标准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03盗窃罪量刑,又称刑罚裁量,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在认定盗窃罪的基础上,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刑罚的确定与裁量。认定标准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为起点。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为起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