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危险犯属于犯罪既遂形态”之理论通说的质疑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1 16:34:11 399 人看过

作为近代刑法的新课题,关于危险犯的研究在国内外相当薄弱,诸多问题至今仍歧见纷呈,大有令人无所适从之感。然而在我国,自从80年代末期出版的刑法学教材首次引进危险犯这一概念伊始,危险犯似乎便与犯罪的既遂形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可以说,学者们之所以引进这一概念,其意旨就在于说明犯罪的既遂形态除了结果犯或实害犯外,还有危险犯、行为犯等形态,并进而得出结论:在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问题上,目的说、结果说等均不全面,唯有构成要件说才科学合理,能一以贯之。此后,尽管人们对危险犯的诸多理论问题仍是见仁见智,意见纷然杂呈,但对危险犯是既遂犯的形态这一结论,却欣然接受,以至于高等院校的刑法学教材几乎千篇一律地采用了这一观点,使之成为通说。问题是,通说并不等于真理。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刑法科学日趋成熟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危险犯难道真的是犯罪的既遂形态吗?

一、通说的观点及理由

目前,我国学界的通说认为,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足以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严重结果尚未发生,即构成既遂的犯罪,(注:高铭暄:《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或者更简洁地称之为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注:赵秉志:《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据此,危险犯与行为犯、结果犯等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既遂犯的形态之一。

通说所持的理由散见于众多学者的相关论述中,概括起来不外乎如下几点:第一,凡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都是以既遂为标本的。(注:高铭暄:《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0页。)因此,区分犯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就在于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齐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注:高铭暄:《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页。)就危险犯而言,既然只要该行为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危险状态就已满足此类犯罪所需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显而易见,危险犯当然属于既遂犯。第二、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犯罪之所以是以既遂为标本的,是因为:刑法总则已明文规定对犯罪未遂可以比照犯罪既遂从轻或减轻处罚,分则条文还有必要为其专门规定独立的法定刑吗?既然刑法分则均有独立的法定刑,这就再清楚不过地从反面证明: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犯罪(当然包括各种危险犯、行为犯等)的确不是未遂犯,而是既遂犯。(注:候国云:《对传统犯罪既遂定义的异义》,《法律科学》1997年第3期。)第三、退一步讲,如果危险犯是既遂犯,那么危险犯中就不可能再存在未遂,然而,危险犯的确存在未遂。就我国刑法而论,像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这样严重的犯罪,我们丝毫没有理由排除处罚未遂犯的可能。比如,正当刘某将一根铁棒用钢丝往京广线某段铁轨一侧捆绑一半时,突然被巡逻人员发现抓获。后经鉴定,刘某如果将铁棒捆牢在铁轨上则确实存在致火车倾覆、毁坏之危险。试想一下对刘某的这种行为如果不按危险犯的未遂犯处罚能行吗?(注:鲜铁可:《新刑法中的危险犯》,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4页。)第四、刑法中的大多数危险犯是由实害犯罪的未遂犯演变而来的。而立法者之所以把这些本属于未遂形态的犯罪行为上升为既遂犯罪,原因在于这些犯罪具有特别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只有将此类犯罪的完成形态往前推移,才能给予严厉打击。(注:赵秉志:《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又见何秉松:《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

二、质疑

笔者认为,通说的观点不能成立。在此,仅通过上述理由的评析试论如下。

第一、如果说在一些外国刑法中,其分则关于各种具体犯罪的规定的确是以既遂犯为模式构建的话,在我国刑法中,凡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等都是既遂为标本的这一结论却不成立。因为在一些外国刑法中,是以处罚既遂为原则,处罚未遂为例外的。我国则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一则,新刑法总则中关于犯罪未遂等的处罚规定原则上实用于各种犯罪,而且处罚未遂并不以刑法明文规定者为限;二则就分则而言,对各种犯罪具体规定的法定刑幅度也比较大,可以适用于各种形态的犯罪。可见,此观点之所以错误,显然是因为只简单移植某些外国刑法理论的结论但未做深入分析所致。

第二、正因为我国刑法分则关于罪与刑的规定并非以既遂为模式,因此,区分犯罪既遂与未遂就不应把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齐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作为其标准。实际上,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齐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本来就不应被作为区分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之标准。因为,正如论者所言,任何犯罪都是完全符合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的行为,否则,便不成立犯罪。犯罪未遂与既遂不可能是犯罪构成要件本身的不同,而仅仅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不同而已。因此,有理由认为,通说在这里混淆了犯罪既遂与犯罪构成的关系。(注: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顺便应当指出,通说之所以在这里出现错误,与我国学界所接受的对犯罪构成的一种不当分类有关。这就是:我国诸多学者接受了日本刑法学者曾提出过的一种分类,即犯罪构成可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其中前者是指单独犯既遂形态的犯罪构成,后者是指共犯以及未完成形态的构成。据此,持通说论者则认为,未遂犯与既遂犯罪的区分,反映在构成要件上就是看要件是否完全齐备。问题是,这一分类的科学性究竟如何呢?我们知道,即使在最早提出这一分类的日本刑法学界,它也已为许多权威学者所摒弃。因为,很明显,按这种分类,基本的构成要件则只是既遂犯的成立条件,而非犯罪的构成要件,这岂不意味着:基本的构成要件包含了成立犯罪所不需要的因素,只有修正的构成要件才是犯罪的构成要件?(注:张明楷:《未遂犯论》,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9月第1版,第4页以下。)这显然与犯罪构成的基本原理相悖。因为,犯罪构成即犯罪成立的标准和规格,它仅仅是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提供一个界限而已。即使是未完成形态的犯罪,它也已经是成立了犯罪。在这一点上,它与完成形态的犯罪毫无二致。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8日 14:3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犯罪既遂相关文章
  • 未遂犯罪中过失犯罪属于停止形态吗
    过失犯罪没有停止形态。过失犯罪要危害结果的发生才会构成犯罪,如果有停止状态,也就意味着没有危害结果产生,自然也就不构成犯罪。根据法律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是什么的停止状态故意犯罪的形态是指犯罪进展的结局状态,可分为完成与未完成两大类。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也是法律确立的标准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相对于既遂形态而言,它们是特殊形态(既遂的修正形态)。(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具有两个特征:1、它是故意犯罪进展过程的一种停止状态;2、每一种停止形态都有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意义。(二)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2023-08-02
    416人看过
  • 危险犯实害犯行为犯同属于犯罪既遂范畴么?
    是的,危险犯、实害犯、行为犯同属于犯罪既遂。根据犯罪完成形态、犯罪结果和行为来区分。我国刑法分则是以犯罪既遂为立法标本,犯罪的未遂、中止、预备是由刑法总则加以规定。一、犯罪既遂中的实害犯、危险犯、行为犯的区别:1、实害犯。所谓实害犯,也称形态结果犯,是指犯罪完成形态的成立以实害结果的发生为必备条件,换言之,实害结果的不出现则只成立未完成形态,不存在结果犯。在形态结果犯中,行为与结果呈分离状态——通常情况下行为一经完成,结果也就相继发生;少数情况下或者行为尚未完成故结果不发生,或者行为实施完毕但结果仍未发生(如投毒后被害人并未食用)。故意杀人、抢劫、强奸一类犯罪,均是生活中多发而又非常典型的形态结果犯。既然数额是构成盗窃罪的必要条件,因此,盗窃罪是构成结果犯,而非形态结果犯。2、危险犯。关于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其主要理
    2023-06-27
    124人看过
  • 行为犯危险犯有无犯罪形态?
    一、行为犯危险犯有无犯罪形态?根据刑法分则各种犯罪构成的具体规定和刑法的一般理论,犯罪的既遂有以下几种形式:1、行为犯。指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客观要件齐备标准的犯罪。只要行为人完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即为完备,犯罪即成为既遂形态。这类犯罪的既遂并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它以行为是否实施完成为标志。2、结果犯。“行为犯”的对称,又称“实质犯”。是指犯罪行为必须造成犯罪构成要件所预定的危害结果的犯罪。即以发生法定的有形的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必要要件的犯罪。3、举动犯。举动犯,是指行为人一经着手实行犯罪行为,就完全具备了法律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犯罪一经着手即告完成。行为犯的一种。在这类犯罪中,只有犯罪预备、预备阶段的自动中止与犯罪既遂之分,而没有犯罪未遂和实行阶段自动中止存在的可能4、危险犯。实害犯的对称。指的是以对侵犯客体产生损害危险即告成立的犯罪。
    2023-04-29
    220人看过
  • 教唆犯的犯罪形态之一未遂形态如何解读
    教唆犯未遂形态教唆犯的未遂问题,是关于共犯中教唆犯成立犯罪未遂的范围以及可罚性与处罚程度的问题。而刑法学家对该问题的争议颇多,甚至与未遂交所、陷害教唆相混淆。(一)大陆法系关于教唆未遂问题的观点在大陆法系,特别是德日刑法中,教唆犯的未遂指的是教唆人的教唆行为已经实施,而被教唆人作为正反尚未着手实行犯罪。对于教唆未遂的教唆行为是否应当受到处罚,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的观点截然不同。1、共犯从属性—否认教唆未遂德国学者耶*克认为,共犯是以依赖于故意之正犯的存在而存在的,因为只有实施了正犯行为,是第26条和第27条规定的不法构成要见才得以实现。德国刑法第26条规定,教唆犯是指故意教唆他人实施故意的违法行为时,教唆者的教唆行为不具有可罚性。若要成立教唆犯,被教唆的行为必须实行终了或者至少要达到应受刑法处罚的未遂。日本学者**春夫教授认为:“所谓共犯从属性说,指共犯为了成立犯罪要正犯者至少着手实
    2023-06-03
    171人看过
  • 论“劫持航空器罪”既遂形态中的危害行为
    内容提要: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典)为了在公共安全方面更好的保护社会利益,在分则中制定了劫持航空器罪。同时此罪也是我国为实现国际义务而制定的。但是对于本罪中的劫持航空器的标准,即什么叫做劫持,在什么样的危害行为发生的情况下能够成为劫持既遂一直是学理界和实务界讨论的话题。关键词:劫持航空器罪既遂危害行为我国刑法典早在定立之初就已经确立了它明确的任务,在1997新修订后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即在第二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在刑法所要保护的这些权利之中,社会公共秩序算是重中之重了。公共场所的公民人身和各项安全权利更是其中的重点,所
    2023-06-11
    324人看过
  • 哪些属于犯罪既遂的情形?
    结果犯,指由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共同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的犯罪。结果犯的既遂,不仅要求有犯罪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缺少危害结果,犯罪的客观方面就不具有完整性或者说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就不齐备。结果犯的结果,是指有形的、可以计量的具体危害结果,是与犯罪的性质相一致的结果。这类常见的犯罪很多,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等。故意杀人罪的犯罪结果就是他人死亡,如果发生了死亡结果,就是犯罪既遂,如果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发生死亡结果,就是犯罪未遂。行为犯,指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客观要件齐备标准的犯罪。只要行为人完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即为完备,犯罪即成为既遂形态。这类犯罪的既遂并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它以行为是否实施完成为标志。但这些行为又不是一着手即告完成,这种行为要有一个实施过程,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成。在着手实施犯罪
    2023-02-25
    179人看过
  • 对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形态的再认识
    犯罪形态是指犯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停顿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明文规定了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及犯罪未遂三种形态,而对犯罪既遂未作概括性的界定,同时对犯罪未遂所作的界定又是缩小了外延的限制性界定,由此引发了关于犯罪形态的诸多争议。关于犯罪形态,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的定论是,犯罪形态分为预备、未遂、中止、既遂四种。四种形态属并列关系,彼此独立。笔者认为,如此划分犯罪形态,标准混乱,存在逻辑错误。一、划分犯罪形态必须根据统一标准。事物的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处于并列关系的概念必须是依据统一标准划分的。划分犯罪形态的既遂与未遂,其唯一的客观标准就是是否遂。词典中,遂有三个意项:一是顺,如意;二是于是;三是成功。犯罪即遂、未遂中的遂,当然只能取其中的第一个或第三个意项,即如意或者成功。犯罪已经得逞,就是犯罪既遂。反之就是犯罪未遂。从逻辑上讲,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两个概念是矛盾关系。
    2023-04-22
    196人看过
  • 论贿赂犯罪形态
    犯罪形态
    犯罪形态是贿赂犯罪中的重要问题。贿赂犯罪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受贿犯罪的既遂标准应为收受贿赂,行贿犯罪则应为行贿人给付财物行为的完成,介绍贿赂犯罪则需行贿者送出财物,受贿者接受财物。对于行为人跨越国有企业改制前后连续受贿的行为,应分别定罪,按照受贿罪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实行数罪并罚。而实践中牵涉较多的作为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行为的定性,必须具体分析家属的作用,不能简而论之。关键词:贿赂停止形态罪数形态共犯形态贿赂犯罪除了个罪的构成要件外,在犯罪形态上也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从整体上对其犯罪形态进行研究,有利于系统考量,深入探析。一、贿赂犯罪的停止形态贿赂犯罪的停止形态包括既遂、未遂、预备与中止,不过后两者在理论上争议不大,故下文只论及既遂与未遂。(一)贿赂犯罪的既遂1.受贿犯罪的既遂关于受贿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别标准,学者们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i]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收受贿赂
    2023-06-12
    204人看过
  • 犯罪既遂是停止形态吗
    犯罪既遂不是停止形态。犯罪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此时犯罪未进行到终点,行为人未完成犯罪。而犯罪既遂是行为人已经完成了犯罪,造成了损害后果,是犯罪完成形态。所以犯罪既遂不是停止形态。一、盗窃未遂怎么判罪名盗窃罪未遂判定如下:犯罪的未遂和既遂都是故意犯罪过程的形态。同其他故意犯罪的成立条件相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盗窃罪未遂的成立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1)必须已经着手实施盗窃犯罪行为;(2)尚未达到犯罪既遂,即没有取得对他人财物的非法控制;(3)犯罪未完成即没有非法控制他人财物是盗窃犯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二、雇杀手杀人未遂构成犯罪吗雇杀手杀人未遂构成犯罪。对象错误不影响犯罪行为的成立。因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有杀人故意,客观实施了杀人举动,并且造成了被害人死亡后果的,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犯罪构成的构成要件如下:1
    2023-06-24
    284人看过
  •  犯罪中止属于哪种犯罪形态?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其特点包括时间性、自动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时间性指的是犯罪中止应当在犯罪过程中,即在犯罪行为尚未完成之前成立。自动性指的是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在确信自己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停止犯罪,或者主动防止有害结果的发生。有效性指的是犯罪分子必须彻底抛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中止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时间性,即犯罪中止应当在何时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中止的时间限制是在犯罪过程中。2.自动性,即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在确信自己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停止犯罪,或者主动防止有害结果的发生。3.有效性,即犯罪分子必须彻底抛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特点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
    2023-08-29
    434人看过
  • 讨论犯罪形态的前提
    过失犯罪一般是不讨论犯罪形态的,过失犯罪的犯罪形态只有一个,就是犯罪既遂。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一、过失犯罪必须判实刑吗?法律有明确规定的,过失犯罪就必须判实刑。《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明确规定的,犯罪分子才需要负刑事责任,从而才可以判处实刑。二、过失犯罪未成年怎么处理?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过失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三、过失犯罪,不是完全
    2023-04-06
    460人看过
  • 危险犯犯罪未遂与危险犯犯罪既遂的区别是怎么样的?
    一、危险犯犯罪未遂与危险犯犯罪既遂的区别是怎么样的?危险犯的未遂与既遂的区分标准,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一直认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时,就是危险犯的既遂。但是,这种以是否发生危险作为区分危险犯既遂与未遂标准的观点,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通说混淆了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既遂条件的区别。侵害法益的危险,既是危险犯的处罚根据,也是危险犯的成立要件,即只有当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时,才能成立危险犯。不管是将这种危险理解为行为的属性,还是理解为作为结果的危险,它都是成立犯罪的要件,而不是既遂的标志。例如,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只有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时,才可能成立本罪。因此,砸毁汽车玻璃、盗窃备用车轮的行为,由于不具有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而不成立破坏交通工具罪。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就成为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成立条件。但犯罪的既遂与未遂是在行为符
    2023-04-13
    175人看过
  • 既遂能成为犯罪的停止形态吗
    不是。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完全实现了的某一罪(或说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比如,故意杀人罪,完整的意义上理解法律规定是“故意杀人且把人杀死”,因此如果某人持刀把一个人杀死了,从完整的意义上讲,某人的行为完全实现了法律规定的故意杀人罪的全部犯罪事实。这种情况出现故意杀人既遂。一、犯罪既遂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犯罪既遂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2、行为人必须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犯罪既遂成立的时间条件;3、行为人的行为齐备了某种犯罪的基本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既遂是犯罪的一种基本形态,学界关于犯罪既遂的标准存在着争论。在司法上,应当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应当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在立法上,则应当从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的角度出发,以“犯罪目的实现刑事政策说”作为确立犯罪既遂形态的标准。二、结果犯概念是什么内容结果犯,指由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共
    2023-06-25
    101人看过
  • 犯罪形态之犯罪预备
    我国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我国刑法学界认为这只是对犯罪预备行为的描述,并非犯罪预备的概念。根据这一规定及有关刑法理论,犯罪预备形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一、犯罪预备的特征犯罪预备形态具有以下特征:1.犯罪预备形态的客观特征。犯罪预备形态的客观特征包括两个方面:(1)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即为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不同于犯意表示。犯意表示是指以口头、文字或其他方式对犯罪意图的单纯表露。二者的区别在于:犯罪预备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已具备特定的犯罪构成,我国刑法规定原则上要作为犯罪处理;而犯意表示,还不是行为,无论是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还是客观表现上看,都不是在为犯罪实施创造条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对犯意表示不能处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2023-06-11
    111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的事实。具体来说,犯罪既遂是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完成形态,也是依照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进行处罚的标准形态。当犯罪行为具备了刑法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时... 更多>

    #犯罪既遂
    相关咨询
    • 犯罪的非既遂形态是危险犯吗?
      北京在线咨询 2021-07-29
      不是,犯罪未遂和危险犯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是犯罪的非既遂形态的话,那犯罪嫌疑人是构成犯罪未遂。危险犯的社会危害性表现在行为虽未造成实际的损害结果,但使法益面临威胁,足以使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财产安全陷入危险。刑法典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多个条文规定了危险犯,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
    • 对于危险犯有未遂状态吗
      广西在线咨询 2021-08-25
      有的。危险犯未遂的判定,核心在于如何认识危险犯的既遂标准。因为,所谓危险犯的未遂形态,在理论构造上即指已着手实行构成要件行为,但因为客观原因尚未达到既遂状态的危险犯,而危险犯的着手可依据结果犯未遂一般理论进行认识,并不具有本质上的特殊性,而与结果犯的既遂认定不同的是,危险犯通常并不存在现实的结果而具有认定上的特殊性。因此,准确界定危险犯的既遂标准是危险犯未遂认定的前提。
    • 犯罪既遂的危险犯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8-12
      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
    • 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中止形态既遂状态有什么区别
      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10
      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统称为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既遂是指某种犯罪行为实施完毕、某种危害后果已经发生、完全符合某个罪名的犯罪构成等(具体到每个罪名,其既遂标准是不一样的);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行为,之所以犯罪行为在这个阶段停止,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得犯罪过程不能继续向前发展。如果是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那么构成犯罪中止;犯罪中止,不管是在预备阶段还是在
    • 犯罪既遂的标准及其形态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12
      犯罪既遂的类型包括四种,即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和即时犯。 1、结果犯,指由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共同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的犯罪。结果犯的既遂,不仅要求有犯罪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缺少危害结果,犯罪的客观方面就不具有完整性或者说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就不齐备。结果犯的结果,是指有形的、可以计量的具体危害结果,是与犯罪的性质相一致的结果。这类常见的犯罪很多,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