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涉外仲裁司法监督制度检讨与重构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6 10:20:49 379 人看过

内容提要法院应否监督仲裁的实体内容,理论界尚有争议,并形成了全面监督说和程序监督说两种观点。中国的仲裁立法改革应该超越程序监督和实体监督之间的狭隘对立,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这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原则上不监督,但在当事人协商同意时可监督仲裁实体内容的涉外仲裁司法监督模式。

关键词涉外仲裁司法监督意思自治

1995年仲裁法颁布实施以后,针对其中所规定的国内和国际商事仲裁之司法监督的双重标准,学术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其核心内容为国内法院应否监督国际商事仲裁的实体内容,并由此形成了全面监督说和程序监督说两种观点。本文拟结合世界各国仲裁司法监督的立法和实践情况,围绕上述两种截然相对立的观点,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模式

从国际条约和各国的仲裁立法和实践情况来看,世界范围内对涉外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国内法院非因公共政策原因,不介入涉外仲裁实体问题的模式。

这是主要国际商事仲裁条约和绝大多数国家国内仲裁立法采取的方法。在国际商业仲裁崛起的近20年里,法院鼓励与支持仲裁,尽量减少对仲裁的监督和干预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比如,联合国1958年在纽约通过的《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和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1965年在华盛顿订立的《关于解决各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以及UNCITRL1985年6月制定的《示范法》,均对涉外仲裁的实体审查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是:如果承认国内法院有权对涉外仲裁裁决进行实体性司法审查,则无异于使仲裁程序从属于法院程序,从而有悖于仲裁裁决的终局性。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受大陆法系影响的国家,除法国的国内仲裁中允许就仲裁的实体问题向法院上诉以外,都采取了法院非因公共政策原因不干预仲裁实体的方法。原则上,即使裁决明显错误,仲裁员的决定也不能被法院推翻。

(二)即使不因公共政策问题,国内法院也拥有对涉外仲裁的实体问题进行监督的权力的模式(以下将其称为全面监督的模式)。

英国1950年仲裁法以强行性规定赋予国内法院干预仲裁实体问题的权力,且干预的理由不限于公共政策。即要求仲裁员就特别案件向法院陈述,法院将就源于仲裁的法律问题做出决定,此即所谓的特别案件陈述程序。而且法院对仲裁法律争议的管辖权是不能排除的,当事人合同中排除案件陈述程序的条款被认为是违反了公共政策,因而不产生效力。该法还规定,法院有权依据裁决表面的事实与法律错误而撤销裁决。英国1950年仲裁法虽早已被修改,但有些国家仍实施参照该英国仲裁法制定的法律。

(三)国内法院虽然可以监督涉外仲裁实体问题,但是这种权力可以通过当事人间的协议加以排除的模式(以下将其称为可排除性监督的模式)。

由于1950年英国仲裁法被作为法院对仲裁过度干预的典型而受到世人的诟病,英国于1979年仲裁法中废除了1950年仲裁法中的特别案件陈述程序以及法院以裁决表面的事实和法律错误撤销裁决的权利,并且规定当事人之间可以通过排除协议(exclsionagreement)排除法院对仲裁实体问题的审查,只是这种排除不适用于海事、保险和货物买卖合同争议,因而是不彻底的。英国1996年仲裁法进一步放松了法院对仲裁的监督与控制,但仍然允许当事人就法律问题向法院提出上诉。与1979年仲裁法相比,1996年仲裁法除了进一步限制法院干预仲裁实体的权力以外,还进而取消了对排除协议适用上的限制,当事人对于任何类型的争议,均可通过排除协议放弃就法律问题向法院提出上诉的权利。

(四)法律上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法院可因当事人间的协议而取得监督权的模式(以下将其称为可约定性监督的模式)。

美国联邦仲裁法未明确规定法院对仲裁实体问题干预的权力,但在美国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允许当事人协议扩大司法审查范围直至审查仲裁实体问题的判例。1995年美国联邦第五巡回法院在Gate-wayTechnologies,Inc.诉MCITelecommnicationsCorp一案中,首次对当事人协议扩大司法审查问题予以支持。该案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对裁决中的法律错误可以上诉,法院以仲裁的契约性质以及保证私人仲裁协议可执行性的联邦政策等为由,认定这种扩大协议有效。

(五)区别对待国内和涉外仲裁,对于后者原则上只进行程序性监督。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我国。由于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有关条文表述上的不一致,国内学者对法院应否对涉外仲裁进行公共政策方面的审查,理解并不一致。但依我们看来,就我国目前仲裁立法的实际情况而言,实际上并未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范围做出明确规定。所以还不能认为我国法院已经可以(至少不是统一的)对涉外仲裁进行公共政策上的审查。

二、对程序监督论和全面监督论之争的理论再分析

(一)支持法院监督涉外仲裁实体内容——全面监督论的理论。

纵观国内外支持实体监督论的学者的观点,其理由大致如下:

1、从仲裁的价值取向上看,尽管仲裁的一裁终局性为之带来了高效率之优势,然而这种高效率不应被绝对化,它理应受到来自司法的监督,以纠正仲裁员有意或无意的错误,维持仲裁的公正。对此,有学者指出,尽管终局性被认为是私人纠纷解决优于法院诉讼的一个优点,也带来了速度和费用的节约,但终局性和速度也有代价。只有在以下两个假定之一正确的前提下,终局性才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其一,如果仲裁员永远不犯错误,终局性将始终是一个优点。但即使是最激进的仲裁倡导者,也不可能下此断言。其二,仲裁中的利益如此之少,以至于任何错误都是可以忍受的,或者对速度和终局性的渴望超过了错误所带来的危险。但在某些案件中,争议金额如此之大,以至于缺乏对错误结果的纠正机制是不能接受的。考虑到跨国投资和贸易交往日益增长的规模和频率,这种关心特别适用于国际仲裁。我国亦有学者指出,虽然一裁终局制度克服了诉讼程序周期漫长、效率低下和费用昂贵的弊端,但这种制度本身隐藏着由于仲裁员判断不公、枉法裁决而致使当事人申诉无门、纠错无方的风险,为了尽可能避免或及时纠正仲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有必要以司法监督作为救济措施。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2日 01:4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涉外仲裁相关文章
  • 中国涉外仲裁的监督机制及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据笔者所知,当前国内法学界在学习和研究《仲裁法》过程中,对于《仲裁法》之所以把两类仲裁监督分别立法并就涉外仲裁监督机制作出上述规定的原因,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归纳起来,约有如下四种: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仲裁法》中关于涉外仲裁监督的上述现有规定,是与中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涉外仲裁监督的规定一致的和“互相接轨”的。鉴于《民事诉讼法》是当前中国法院处理一切民事商事诉讼法的一大基础法,其法律位阶应当高于《仲裁法》,因此,尽管《民事诉讼法》中有关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的现有规定可能存在某些有待修订之处,但在对它进行修订以前,《仲裁法》的同类规定必须与它完全保持一致,不宜有差异,更不容有突破,以免被认为中国的这两部程序法有“自相矛盾”之处,而且是以“位阶较低”的“从法”或“子法”,否定了“位阶较高”的“主法”或“母法”,从而有损于中国法律的“国际观感”,被认为是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第二种意见
    2023-06-12
    356人看过
  • 中国涉外仲裁与国际通行制度接轨
    1985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通过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是国际商事仲裁通行制度的集中体现。最近,该委员会修订了《示范法》的部分条文,使之更加适应当今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国际社会协调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单个国家再强大也要考虑整个国际社会的实践,何况仲裁是民间性的争议解决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它的未来。因此,中国仲裁制度的发展特别是涉外仲裁的发展应与国际仲裁制度相接轨。我国的涉外仲裁制度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改进?其实,答案也许并不复杂。哪些改进能够增强对外国公司特别是跨国大公司到中国来进行仲裁的吸引力,那就是我们的改进方向。简单列举几项。首先,相关的法律应当增强中国仲裁制度的吸引力。我国《仲裁法》关于仲裁协议有效条件的规定在国际上是罕见的苛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涉外仲裁的发展。连同现行法律中的其他问题,使得修改《仲裁法》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其次,仲裁作为一种民间性的争议解决方式,仲裁
    2023-06-05
    183人看过
  • 我国涉外仲裁的司法支持
    具体而言,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的规定,司法对涉外仲裁制度的支持表现在:(一)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保障生效仲裁裁决得以顺利执行财产保全措施是指通过查封、扣押、冻结等诉讼法限制当事人对争议标的物或者有关财产进行任意处分或者转移,其目的在于防止当事人隐匿、转移、毁损其财产,以逃避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二)采取证据保全措施,保障仲裁机构依法对争议案件及时作出裁决证据是仲裁机构查明争议案件事实,分清是非,正确审理仲裁案件并依法及时作出仲裁裁决的基础,但证据的易变性又决定了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原因,极易导致证据的自然灭失或者毁损,一旦证据被改变或者灭失,就可能会丧失证据应有的证明力,给仲裁审理和裁决活动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而对证据采取保全措施,以保存其证明力就成为仲裁活动中不容忽视的内容。一、我国涉外仲裁的司法支持和监督概说我国仲裁法确认了或裁或审和一裁终局的制度,既尊重了双
    2023-03-20
    401人看过
  • 我国法院仲裁裁决司法监督一审终局制的建立
    我国法律将仲裁裁决区别为国内仲裁裁决、涉外仲裁裁决和外国仲裁裁决。对于国内仲裁裁决和涉外仲裁裁决,法院可以通过撤销或裁定不予执行进行司法监督,但国内裁决与涉外裁决的监督制度尤其是监督理由不尽一致。对于外国仲裁裁决,法院只能审查决定是否承认与执行。对于国内仲裁裁决和涉外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规定了撤销裁决和裁定不予执行裁决两种监督方式。[3]在区别国内仲裁裁决和涉外仲裁裁决的基础上,我国法律又规定了两种司法监督方式,所以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方式实际上包含了四种具体途径:国内仲裁裁决的撤销、国内仲裁裁决的裁定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的裁定不予执行。另外,对于这四种具体的监督途经,法律又规定了三套不同的监督理由。[4]长期以来,我国法院审理撤销仲裁裁决、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的具体程序都没有建立起来,这直接影响了对当事人的利益保护和仲裁的良性发展。《仲裁
    2023-06-25
    374人看过
  • 我国宪法监督的制度选择
    我国宪法监督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地位高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专门监督机构,由它来专门负责宪法的监督职责。1.宪法监督委员会的地位宪法监督委员会应是全国人大下设的一个机构,它隶属于全国人大,由全国人大领导,受全国人大监督,但它的地位应高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这有便于它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进行审查。2.宪法监督委员会的职权宪法监督委员会的职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规范性文件、最高法和最高检的司法解释的合宪性审查,并向全国人大提出审查结果的报告;二是裁决有关国家机关的权限争议;三是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正案;四是对人民法院的宪法诉讼案有再审权限。3.宪法监督委员会合宪性审查提起的方式宪法监督委员会对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应当是主动与被动相结合,以主动为主,它的审查可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而发起。其一是自行提起。宪法监督委员会认为必要,可以
    2023-04-24
    500人看过
  • 我国建立检察机关同步监督制度
    我国不断加强看守所监督机制,完善对刑罚执行工作的法律监督,建立检察机关同步监督制度,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成效。据了解,2009年4月20日至9月,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部署开展的全国看守所监管执法专项检查活动中,全国检察、公安机关严查牢头狱霸行为,清理有牢头狱霸行为的在押人员2207人,其中已有36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有166名监管民警因失职、渎职受到党政纪处分,85名监管民警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7名检察人员因检察监督不力受到党政纪处分。通过专项活动,监管执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了清理和纠正。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最高检制定了《关于减刑、假释法律监督工作的程序规定》等文件,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对刑罚变更执行进行同步监督。同时,通过加强派驻检察,推行与看守所监管信息联网,强化对看守所执法活动的经常性监督和动态监督,以及对违法留所服刑、违规使
    2023-06-11
    211人看过
  • 我国涉外仲裁机构与的历史局限性
    我国设有专门仲裁机构的历史不长,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并无独立的处理国际商事仲裁的机构。中国当事人在国际商事交易中的争议,只能提交国外的仲裁机构仲裁。1953年7月至11月间,中国畜产公司和英国油饼油籽公司用电报成交29吨绵羊毛。电报成交后,英国公司将印好的书面确认书寄给中国公司复查并签字。确认书规定该笔交易如果发生争议,将由英国的布兰福特尔协会仲裁。中国畜产公司对在英国仲裁一事感到不安,但是又苦于国内没有专门的涉外仲裁机构。中国畜产公司面临的这种困境,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颇有代表性。为了适应新中国对外贸易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设立专门处理对外贸易争议的仲裁机构,势在必行。为此,1954年5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其215次政务会议上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设立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决定》,设立了中国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ForeignTradeA
    2023-06-05
    223人看过
  • 【仲裁法】《涉外仲裁》(2)——涉外仲裁机构
    一、涉外仲裁机构的设立根据仲裁法第66条的规定,涉外仲裁委员会可以由中国国际商会组织设立。涉外仲裁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主任履行奉规则赋予的职责,副主任受主任的委托可以履行主任的职责。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可以由中国国际商会聘任。涉外仲裁委员会设有秘书局,在仲裁委员会秘书长的领导下负责处理仲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涉外仲裁委员会设立仲裁虽名册,仲裁员由涉外仲裁委员会从法律、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和实际经验的中外人士中聘任。二、我国受理涉外仲裁案件的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海事仲裁委员会是我国的常设涉外仲裁机构,也是受理涉外仲裁案件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仲裁机构。目前,我国除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诲事仲裁委员会受理涉外仲裁案件,按照有关规定,依据仲裁法设立或重新组建的仲裁机构也有权受理涉外仲裁案件。(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经
    2023-06-06
    124人看过
  • 首例涉外仲裁执行监督案
    一件诉讼标的额达1000余万元人民币、申诉达4年之久的涉外仲裁执行案,在浙江省A市检察院的依法监督下,A市中级法院对案件恢复执行。近日,被执行人将最后的159万余元汇入法院执行账户。该案系A市首例涉外仲裁执行监督案。该案的执行监督申请人为AB李普萨有限公司(下称A公司),是一家西班牙公司。该公司与宁波某上市集团公司(下称某集团公司)发生技术开发合同纠纷,后经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仲裁,某集团公司应向A公司支付90.75万欧元及仲裁费人民币20.8161万元。根据生效的仲裁裁定,A公司向A市中级法院申请执行。2007年12月,A市中院向某集团公司发出执行通知书,某集团公司分多次支付90.75万欧元本金。2009年12月,A市中院以执行和解的方式执行结案,逾期迟延履行金和仲裁费未予执行。之后,A公司德国籍股东通过德国领事馆多次致函A市政府及浙江省高级法院,请求督促执结此案,但始终没
    2023-06-05
    309人看过
  • 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的构建
    罪行法定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刑法基本原则,正是刑法的灵魂,是制止国家滥用公权力的有力武器。我国新刑法明确规定了该原则,取消了类推适用。就刑法理论而言,受贿罪与徇私枉法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仲裁员对于此两项罪名显然是主体不适格,因为仲裁员是以个人名义实施私人裁判行为,只是一般的主体而并非国家工作人员。我国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依照犯罪处罚;二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罚。其中以第二层含义最为重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在现行刑法中,无论是刑法总则还是分则都没有关于仲裁员枉法裁判的条文规定,因而对枉法仲裁是不能按照犯罪来处理的,当然也就无从涉及到刑事责任。因而仲裁员承担刑事责任既没有刑法上的依据,也是与仲裁的特性不相吻合,[1]主张仲裁员依据第38条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另一方面,依照《仲裁法》第10条的规定,省、自治区、
    2023-06-06
    150人看过
  • 对国内仲裁司法监督的思考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国内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内容、合理性及存在问题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有助于完善我国国内仲裁司法监督制度,合理性、问题性、撤销仲裁裁决制度、不执行仲裁裁决制度“仲裁”作为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相比,它具有较强的仲裁员独立性、极大的当事人自主权、一审终局性等一系列优势和好处,《仲裁法》实施以来,仲裁案件日益增多,仲裁机构发展迅速,仲裁程序简便,处理及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当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合同中约定的仲裁条款也成为当事人或律师起草合同时的必要内容。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国内仲裁为例,由于仲裁制度的不完善,部分仲裁人凭借自身的权力,或由于职业缺陷、道德缺失或不负责任等原因,最终认为仲裁裁决不适当。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仲裁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在独立仲裁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仲裁员做出错误的仲裁裁决是不
    2023-05-07
    318人看过
  • 我国仲裁制度分几种
    法律综合知识
    一、我国仲裁制度分几种(一)仲裁协议制度《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第十六条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协议仲裁制度要求当事人达成书面的进行仲裁的意思表示。(二)或裁或审制度或裁或审制度是指当事人有权决定纠纷是通过仲裁方式解决还是通过诉讼方式解决,但二者只能选择其一,且必须以书面方式才能选定仲裁。即在争议发生之前或之后,当事人有权利选择解决争议的途径:或者达成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选定的仲裁机构仲裁,或者按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将争议交付人民法院审判。《仲裁法》第五条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或裁或审制度既是自愿原则的保障,确保当事人对仲裁的选择排除了诉
    2022-01-23
    249人看过
  • 我国的涉外仲裁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涉外仲裁案件呈现了一些不同的特征。首先,涉外仲裁案件数量上升,比例大。根据中国贸易仲裁协会2005年的数据显示,2004年一年内,在北京、上海及华南地区,该仲裁协会共受理仲裁案件850起,涉及金额达83亿元。其中涉外案件462起,占到总案件数量的54%。其次,涉外仲裁案件社会影响较大。涉外仲裁案件涉及到各方当事人往往是外国法人或者自然人,加之案件标的等因素,仲裁案件的审理过程和结果多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容易引起国内外关注。如2001年韩国三星物产株式会社与上海金光外滩置地有限公司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产生纠纷,双方就签订的仲裁条款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三星一方向上海高院提出诉讼,要求在上海进行诉讼,但被上海高院驳回,最终双方在新加坡进行了仲裁。当时,此案引起了韩国和印尼两国的媒体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的报道。再次,涉外仲裁涉及的法
    2023-06-05
    270人看过
  • 中国澳门涉外商事仲裁专门制度
    --中国澳门政府法令第55/98/M号1998年11月13日核准中国澳门《涉外商事仲裁专门制度》仅对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7条第1款及第36条第1款作出修改。因本栏目已收录《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现录《涉外商事仲裁专门制度》相应两款及第9章最后规定如下,其余条款读者可相应查阅该示范法。第七条(仲裁协议之定义及形式)一、仲裁协议系指当事人决定将他们之间在某个特定法律关系上,不论是否属合同关系,已产生或可能产生之所有或某些争议,提交仲裁之协议。仲裁协议可采取合同中之仲裁条款形式或单独之协议形式。第三十六条(拒绝承认或执行之依据)一、在下列情况下,得拒绝承认或执行不论在任何国家或地区作出之仲裁决:a)经援用仲裁决所针对之一方当事人请求,且该当事人向被请求承认或执行仲裁裁决之管辖法院提出证据证明:第七条所指之仲裁协议之一方当事人当时处于某种无行为能力之情
    2023-06-06
    252人看过
换一批
#涉外法律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涉外仲裁是指按照当事人的合同约定,涉外仲裁委员会依据法律对申请人、被申请人之间的纠纷居中裁判的制度。经过涉外仲裁机构委员会裁决的,仲裁裁决书制作出来就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可以再以同一个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也不得向其他机构提出变更仲裁裁决的... 更多>

    #涉外仲裁
    相关咨询
    • 外国法院与涉外仲裁机构实行什么裁决的
      湖南在线咨询 2022-11-10
      根据我国与外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和涉外仲裁机构裁决应符合以下条件: 1.当事人所在国或请求法院所在国与我国订有司法协助协定或共同参加有承认和执行内容的条约或存在互惠关系; 2.须有当事人或外国法院向我国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承认与执行某裁决的请求; 3.请求承认与执行的裁决确已生效; 4.制作该裁决的法院或涉外仲裁机构对裁决事项拥有管辖权,并不在我声明保
    • 什么是涉外?如何区分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
      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26
      涉外仲裁指仲裁事项包含的法律关系为涉外法律关系的仲裁。包括仲裁当事人中有一方为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所涉法律关系的标的物所在地、履行地等在外国的等。涉及港、XX、XX地区的争议,比照涉外纠纷处理,所以也属于涉外仲裁。中国仲裁法对涉外仲裁与国内仲裁区别对待,所以区分涉外与国内则是非常重要的事项。众所周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是中国的涉外仲裁机构,其受理的仲裁大都为涉外仲裁,其它仲裁委员会如北京、上
    • 如何区分涉外仲裁与国内仲裁
      澳门在线咨询 2022-09-13
      涉外仲裁是对具有涉外因素的经济、海事等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决的活动。与国内相比,涉外仲裁有很大的不同。涉外仲裁与国内仲裁一般有三种不同,分别为机构的选定,规则的选定,裁决是否最终局不同。 (1)仲裁机构的选定可选中国的,也可选另一方当事人所在国或第三国的仲裁机构。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常设机构有:英国伦敦国际仲裁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国际仲裁中心、国际商会仲裁院等。我国现有两个常设机构:中国国
    • 我国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制度有什么?
      广西在线咨询 2023-12-22
      《民事诉讼法》第239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而除斥期间,是法定的权利固定存续期间,权利人在该期间不行使权利,该期间经过后即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效果。除斥期间为固定的不变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问题。
    • 国内非涉外仲裁裁决严重吗?
      四川在线咨询 2023-09-25
      国内非涉外仲裁裁决一般不严重。仲裁庭仲裁纠纷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裁决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仲裁费用的负担和裁决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