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法运用证据的原则是什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07-21 12:56:21 291 人看过

程序法中所规定的运用证据的原则包括有:非法证据排除原则;直接证据原则;不轻信口供的原则等。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流程法运用证据的原则是什么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

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人民法院判决书,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故意隐瞒事实真象的,应当追究责任。

第五十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

凡是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者毁灭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必须受法律追究。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3日 11:2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证据法原则
    刑事自诉
    举证责任,是指民事案件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法律直接规定的侵权诉讼案件,举证责任倒置。刑事案件人民检察院负举证责任;刑事自诉案件,自诉人负举证责任。举证倒置原则适用于哪些情况物件损害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物件管理人、使用人或者建筑物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要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2023-07-18
    451人看过
  • 什么是证据的综合审查和运用规则
    证据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对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依法正确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是证据的综合审查和运用规则一、定案证据标准:1.对证据的真实性,应当综合全案证据进行审查。2.对证据的证明力,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审查判断。3.证据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二、没有直接证据,但间接证据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1.证据已经查证属实;2.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3.全案证据已经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4.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足以排除合理怀疑,结论具有唯一性;5.运用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逻辑和经验。三、根据被告人的供述、指认提取到了隐蔽性很强的物证、书证,可以认定被告人有
    2022-11-28
    495人看过
  • 证据规则有什么原则?
    1、证据规则的建设,应当体现“控辩式”诉讼结构的要求。由于我国刑事诉讼向控辩式转化,国外的上述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确证所认可的证据规则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意义上可以被我们借鉴。其中一些内容,实际上在我们过去的诉讼实践中已经确认或在我们的证据法理论上已经认可,如证据应当有相关性、口供应当补强、对通过严重违法所获取的人证(被告口供、被害人陈述以及证人证言等)存疑甚至不用等。只不过由于诉讼制度的变革,我们需要将一些法律规范和一些实际做法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律规则,同时应当适应制度的变化改变证据法上的某些操作方式并确立某些新的规则。2、证据规则的建设,应当符合我国的司法实践。我国目前虽然采用了抗辩式的诉讼结构,但在诉讼过程中,法官仍保留了较大程度的职权运用。同时,在我国由于证人保护、证人作证补助等问题还没有有效地解决,所以在证据规则的设计上,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否则,再完善的规则也难以
    2023-06-25
    273人看过
  • 《证据法》中证人出庭作证原则是什么
    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出庭作证的证人有下述三个方面的要求:1.证人出庭作证时,应当出示表明其身份的证件。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人民法院必须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要求,对案件涉及的所有证据进行细致、深入的审查,尽最大可能识别伪证或者有明显瑕疵的证据。证人出庭作证时,法院首先需要确认的就是,该证人是否确系法院所传唤的证人,而这就需要该证人证明自己的身份。同时法庭应当告知其诚实作证的法律义务和作伪证的法律责任,即法庭负有一定的告知义务,告知出庭证人应当诚实作证,这是法律的内在要求。证人作伪证不但会损害某些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会阻碍法院审判的正常进行,导致错判、误判,降低司法权威。因此,为了督促证人诚实作证,法律对于作伪证设定了相应的不利后果。证人、鉴定人作伪证的,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证人出庭作证时,法院应将以上内容告
    2023-02-21
    51人看过
  •  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运用是什么?
    数罪并罚原则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之一,是指行为人犯有多个犯罪行为,且同时触犯了多个罪名。为确保行为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必须实行数罪并罚,这也是为了确保罪责相适应的原则得到适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对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不遗漏评价。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数罪并罚原则,是指行为人犯有多个犯罪行为,且同时触犯了多个罪名。为了确保行为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必须实行数罪并罚,这也是为了确保罪责相适应的原则得到适用。数罪并罚原则是为了对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不遗漏评价。 数罪并罚原则是什么?数罪并罚原则是指在一个人犯有数个罪名的情况下,法院应当依法同时判处刑罚,并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罚。这一原则旨在保护社会公平正义,惩戒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数罪并罚原则适用于在犯有数个罪名的情况下,如抢劫罪、诈骗罪、强奸罪等。对于数罪并罚的处理方式
    2023-08-30
    127人看过
  • 论罪行法定原则的运用
    罪刑法定原则体现在我国现行刑法第3条的规定,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其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依据张明楷教授的说法,罪刑法定原则实际上就是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法治原则在刑事法律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司法者在裁判案件,定罪量刑并最终对犯罪嫌疑人作出刑事处罚上都要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并且这种规定是实体与程序并重的。而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当前司法实际,我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运用需要把握以下两点:一、刑事立法的运用罪刑法定的前提必须要有一部刑事法律,因为只有制定了刑事法律才能依据法律定罪量刑。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这样一部法律应该是体现公平正义价值观念的,按照自然法学家的观点,恶法非法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一部无法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等于是没有法律,甚至于其践踏人权的危害后果会更严重,就像纳粹德国时代有着完备的刑事法律,但
    2023-04-22
    295人看过
  • 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适用原则是什么
    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具体适用原则是什么?1。当事人根据职权自愿与人民法院合并的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庭前证据交换不是民事诉讼的必要程序。因此,应当采取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但是,案件事实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额较大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职权主动提出,或者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在审前证据交换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并行使指示权,如指定审前证据交换的日期和地点。人民法院尊重当事人选择审前证据交换的权利,但干预过多。人民法院只有在当事人行使选择权、侵犯对方当事人权利或者有不当行为的情况下才进行干预。在审前证据交换阶段,人民法院应当充分保护诉讼程序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处分权,使双方当事人在审前证据交换阶段充分了解对方的主张和证据,避免诉讼技能和能力的差异成为案件审理结果的决定性因素,确保审前证据交换阶段诉讼的公平性2。诉讼效率与经济原则建立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应尽可能简单、快捷,确保我们为听证会做
    2023-05-07
    294人看过
  • 直接言词证据原则是什么?
    一、直接言词原则1、综述直接言词原则也称口证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当庭口头陈述和法庭辩论,从而形成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认,并据以对案件作出裁判。它是现代各国审判阶段普遍适用的诉讼原则,它包含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理原则,是指办理案件的法官、陪审员只能以亲自在法庭上直接获取的证据材料作为裁判之基础的诉讼原则。言词原则,又称言词审理原则,要求当事人等在法庭上须用言词形式开展质证辩论的原则。该原则是公开原则、辩论原则和直接原则实施的必要条件。2、直接原则所谓直接原则,是指法官必须与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直接接触,直接审查案件事实材料和证据。直接原则又可分为直接审理原则和直接采证原则。前者的含义是,法官审理案件时,公诉人、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应当在场,除法律另有特别规定外,如果上述人员不在场,不得进行法庭审理。否则,审判活动无效。在这一意义上
    2023-06-03
    213人看过
  • 什么是死刑证据裁判原则?
    根据《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死刑案件人命关天,在认定事实和采信证据上绝对不容许出任何差错,必须把好死刑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适用法律关,使办理的每一起死刑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2条规定,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第一次明文确立了证据裁判原则,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深化。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必须做到认定案件事实应有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一切都要靠证据说话,没有证据不得认定犯罪事实;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必须做到对存疑的证据不能采信,确保判决认定的事实证据确实、充分;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必须做到用合法的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对于非法取得的证据应当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2023-06-11
    402人看过
  • 证据收集三个原则是什么
    证据收集三个原则包括:1、收集证据必须主动、及时,发生刑事案件拨打110,警察会立即出警;2、收集证据要有目的,有计划,发生凶杀案,先要在与失主有恩怨的人中排查,通过排查逐渐缩小怀疑圈,确定重点嫌疑人;3、收集证据要客观、全面。证据收集的方法必须具有合法性。量刑证据收集与调取1.对侦查阶段量刑证据的调取加强引导和监督检察机关应该积极督促侦查机关重视量刑证据的收集工作,全面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重以及其他与量刑有关的各种证据。公诉部门的办案人员在审查起诉工作中,要引导侦查机关对各类量刑信息的全面调取。比如犯罪嫌疑人的讯问笔录,除了讯问犯罪情节以外,还应讯问犯罪的目的、动机、手段,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交状况、犯罪成因;对被害人的询问,不应局限于被侵害的经过,同时注意询问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心理伤害、被害人的心理恢复的过程、对犯罪行为的态度。在加强对侦查取证的引导的
    2023-07-22
    366人看过
  • 反对非法证据的原则
    刑事诉讼法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又被称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反对自证其罪、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反对强迫自我归罪、拒绝自陷于罪等等。其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刑事诉讼中,强调一种平等对抗的诉讼关系,限制公安司法机关的权力,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证人的诉讼权利,反对非自愿供述,以彰显刑事法治精神;二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证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有权拒绝回答自陷于罪的提问,不受强迫供述且无供述义务,证明其有罪的义务由公安司法机关承担;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做出陈述且陈述应出于其自愿,而非自愿的陈述应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根据。我国确立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而非沉默权的必然性“在现代法治国家,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真实与程序正当兼顾是世界各国刑事司法运行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者往往互相冲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人们希望实现的并非仅是法律通过强力维
    2023-07-05
    381人看过
  • 证据规则有哪些内容?原则是什么
    一、一般来说证据规则包括哪些?1、相关性规则:相关性是实质性和证明性的结合,也就是说,如果所提出的证据对案件中的某个实质性争议问题具有证明性,那它就具有相关性。2、传闻证据规则:传闻证据包括两种证据资料:一是证人在审判日以外对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二是证人在审判日以他人感知的事实向法庭所作的转述。传闻证据规则即传闻法则,是指原则上排斥传闻证据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根据的证据规则。3、违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应当排除那些通过非法搜查和扣押获取的物证的规则。对违法证据是否排除,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价值选择。从保护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出发,那么非法取得的证据材料应当排除。4、自白任意性规则:是指通过违法或不恰当的方式取得的并非出于陈述人自由意志的自白应当绝对排除。5、反对诱导性询问规则:主要应用于法庭审理。所谓诱导性询问,是指询问者的询问强烈地暗示证人按提问者的意思作出回答,如果
    2023-02-17
    344人看过
  • 行政诉讼证据的法律适用原则是怎么样的
    一、法院的告知义务《证据规定》第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或者应诉通知书时,应当告知其举证范围,举证期限和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并告知因正当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证据时应当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申请”,该项内容的规定即法院的告知义务。(一)举证范围。《证据规定》对原被告及第三人的举证范围有着不同的规定。《证据规定》第四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1)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2)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证据规定》第五条规定:“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这两条是对原告举证范围的规定。《证据规定》第一条第一款
    2023-05-12
    258人看过
  • 违法取证的证据处理原则
    对于违法收集证据的取舍问题应本着辩证的态度加以处理,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忠实于事实真相的原则。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事实是客观的,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不能将行为的处理与证据的处理简单等同起来。从反映客观事实真相出发,从内容上认识证据,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从严审查的原则。违法取证虽然可能收集到客观真实的证据材料,但毕竟来源上有瑕疵。因此,对这类证据应在“忠实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必须从严审查,注重用其它证据印证非法取得的证据,或以此为线索收集其它证据来证实案件事实,以提高这类证据的证据力。严肃纠正和制裁的原则。相对肯定违法取证的证据力不是对这种非法行为的肯定。相反,要对违法取证的行为严肃纠正和制裁,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二百四十七条分别对非法搜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刑讯逼供等取证行为规
    2023-03-29
    414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什么是司法机关运用证据的原则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08
      从实体法的角度看,只要有助于发现和查明案件真实的事实和材料都必须得到承认和运用,否则就谈不上实体公正; 而程序法则要求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和材料必须符合证据规则的要求,否则就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人民法院判决书,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故意隐瞒事实真象的,应当追究责任。
    • 什么是直接证据,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是什么,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是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09
      直接证据,是指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2)必须在法庭上经过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3)孤证不能定案。即只有一个直接证据,而没有间接证据印证的情况下,不能据以认定案件事实。(4)直接证据必须
    • 证据三性原则是指什么,证据证据的三性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3-04
      证据的“三性”原则。根据诉讼活动中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规律,证据应具有“三性”,才能作为有效的证据,起到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第一,客观真实性。这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能证明案件真实**的、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实。这一客观事实只能发生在诉讼主体进行民事、经济活动中,发生在诉讼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过程中,是当时作用于他人感官而被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留在人的记忆中的,或作用于周围的环境、物品
    • 刑法保护管辖原则的运用是什么?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30
      我国《刑法》第八条规定了刑法保护管辖原则。 即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该条规定针对的是外国人在国外犯罪的情形,适用该条应当同时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我国和犯罪地的法律都认定为犯罪; 第二,行为侵犯了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行为人的行
    • 间接证据运用的规则?
      江西在线咨询 2021-08-04
      1、应审查间接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和法律性。只有客观存在的、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联系且为法律容许的证据方可采用 2、间接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即有关犯罪事件、地点、过程、手段、工具、后果、目的、动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的等,都有相应的证据证明 3、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如有矛盾必须得到合理地排除 4、间接证据的证明体系必须足以排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