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司法实践-法律论文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0:13:24 307 人看过

【摘要】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对刑事司法领域的改革也在加紧进行。而证据规则的建立是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关键,只有做好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能更好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关键词】非法证据;非法证据排除;理论研究

一、我国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研究现状。

对我国是否应当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目前诉讼法学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普遍持肯定的观点,只有少数学者持反对意见,理由是排除非法证据的适用会使犯罪分子漏网;非法证据的排除会损害社会整体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我国的侦查技术和设备落后,现阶段性不具备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条件。并认为应当尽快确立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对在我国应采用什么样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

1、全部排除说。该说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既然已经明确规定了严禁采用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自然违反法律规定获得的证据就失去证据效力,即使查证属实也不能作为证据采用,从而认为应立法予以严格排除。

2、区别对待说。该说认为应该将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区别对待: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无论其真实性如何,若作为证据就等于承认刑讯逼供、威胁取证、诱骗取证等活动,从而直接背离刑事诉讼法第43条的规定,因而应将其排除;而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则不会因收集程序和方法的违法而改变其性质,就可以采信。

3、真实肯定说。该说认为应当重视证据的客观性,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应把非法收集证据的行为与非法证据区别开来,不因收集证据的方法、程序的非法而否认证据的客观真实性的法律效力,如果非法证据经过调查属实,并对证明案件事实确有必要,则可予以采信。对其违法行为可视情节轻重予以追究处理。此说实际上肯定了非法取得的证据的效力,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有关非法证据的状况。但此说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只看到了证据的真实性,却无视证据的合法性,这实际上否定了有关收集证据的程序规定,也忽略了刑事诉讼中保护人权的价值取向。

4、线索转化说。此说认为,应以补证方式即重新合法地取证,使非法证据合法化,或以非法证据为证据线索,靠它获得定案依据。此说认为,这样既是通过重新而合法地取证来对非法取证行为彻底否定,又是灵活运用非法证据。

5、排除加例外说。该说认为,对非法取得的证据原则上应予排除,但可保留一定的例外情形。这些情形主要可以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案件的危害程度,二是司法官员的违法程度。设定例外的情形可以从犯罪性质分,也可以从法定刑方面分,还可以考虑被告之主观恶性等方面。笔者认为,在刑事非法证据的采证问题上,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兼顾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以最大限度地兼顾两者是最佳选择。对于非法证据的取舍,我们应该以公平作为价值观,按照均衡价值论对非法证据进行考察,在利弊得失的选择上,使得大于失。非法证据应当禁用,但也不宜绝对化,应该设立若干例外情形。因此,笔者赞同排除加例外说。

二、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现象屡屡发生,不时侵犯公民的权利或使公民的权利面临侵害的威胁。湖北佘祥林故意杀人案、云南杜培武故意杀人案、河北李久明故意杀人案、河南李作海故意杀人案等冤案、错案就是最好的实例,造成这些冤案、错案关键原因是公安机关在侦查期间的刑讯逼供,刑讯逼供产生了非法证据,而这些非法证据又被法庭采纳。

最高法院建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实施状况究竟如何呢?要对这一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不过,根据中国的司法惯例,官方很少进行有关诉讼程序实施问题的司法统计,即便一些零散的数据存在,也经常不对外公布。而研究者由于经费、精力、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也很难从事大规模的调查。

非法证据及其应否被排除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大量出现在中国的法庭上。尤其是被告人、辩护人,对于检控方提交给法庭的证据,一旦发现在收集的程序上存在明显的违法问题,经常会要求法庭认定该证据为非法证据,并申请法庭予以排除。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辩护方极少申请法庭对非法搜查、扣押、窃听得来的证据加以排除,也几乎没有因为侦查人员剥夺嫌疑人会见律师的机会而要求法庭排除被告人的有罪供述。申请排除的非法证据

最多的还是侦查人员以刑讯逼供的手段获取的被告人供述。尤其在被告人当庭翻供、法官质疑其为什么向侦查人员做出有罪供述的情况下,被告人、辩护人通常会辩解说原来受到了刑讯逼供,并请求法庭将原来的非法供述加以排除。至于对那些侦查人员以威胁、引诱、欺骗等其他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辩护方也很少会提出要求排除的申请。

那么,面对辩护方提出的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刑事法庭对此问题的处理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置之不理,不对非法证据是否存在以及应否加以排除的问题做出任何结论,甚至就连专门的调查,审核程序都不举行;二是受理申请,并要求检控方加以调查,做出说明。即便将刑讯逼供的问题纳入调查的范围,侦查机关也几乎从不派侦查人员(尤其是被指控实施刑讯逼供行为的讯问人员)出庭作证,从而使审讯人员与被告人没有当庭对质的机会。侦查机关出具的情况说明似乎被用来反驳一切有关侦查人员刑讯逼供的指控。而对这种情况说明,刑事法庭基本上当庭予以采纳,并将其作为驳回辩护方申请的依据。于是,有关排除非法证据的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以辩护方的申请驳回而告解决。

综上,我国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和适用上还有很多不足,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急需建立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参考文献】[1]甄贞:《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266页。

[2]徐益初:《论口供的审查和判断》,载《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3]戴福康:《对刑事诉讼证据质和量的探讨》,载《法学研究》1988年第4期。

[4]孙广三,孙世岗: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及其证明力辨析载《烟台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5]徐鹤南:《论非法取得的证据材料的排》,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3期。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3日 00:0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从犯相关文章
  • 我国现有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评析
    我国最早的民事证据排除规则出现在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中。该批复指出,未经对方同意私自录制的谈话录音资料,不具有合法性,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可以说,这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第一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此后,在民事案件审理中,这一司法解释就一直为法官采信证据时所遵循。随着司法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这一解释逐渐显示出其不适应性。换句话说,由于该批复在绝对意义上排除了偷录材料的证据能力,就给当事人取证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导致某些案件的判决明显与案件客观事实不符。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司法判决的权威性。正是为此,2002年4月最高院出台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该规定第68条规定,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该规定出台后,在民事诉讼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无庸置疑,该规定是在原司法解释上的一大进步,它第一次比较
    2023-06-06
    222人看过
  • 表见代理与无权代理的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
    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以别人的名义所实施的代理。无权代理包括狭义的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狭义的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也没有使别人足以相信其有代理权的客观事实,行为人以本人名义而实施的代理;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无代理权而以本人名义与第三人为民事行为,但有足以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和理由,善意相对人与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该民事法律行为的后果由本人承担。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的根本区别是:表见代理的,第三人有合理理由信赖代理人有代理权。夫妻之间处理财产表见代理可以吗对于此案,即便将甲婚前购买的房屋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来处理,目前对于此种情况,学界及司法实践中大致有以下三种处理意见:第一种认为根据《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一百七十一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上述案例中妻子一方未经丈夫
    2023-07-15
    458人看过
  • 论跨国并购在我国的现状及法律对策(下)
    7、保障被并购企业中国自然人股东的权益。在以前制定的与并购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并购后原中国自然人股东的地位均无明确规定。《规定》有条件的确认了中国自然人在并购后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股东地位,被股权并购境内公司中国自然人股东在原公司享有股东地位一年以上的,经批准,可继续作为变更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者。8、规定了并购导致过度集中的审查。并购可能导致生产过度集中,对自由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在我国《反垄断法》缺位的情况下,《规定》“第五章反垄断审查”从市场营业额、市场占有率、境内资产方面对可能产生市场垄断后果的并购规定了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审查程序。而且,第21条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国并购立法的域外效力,反映了我国的并购立法正逐渐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走向成熟。同时,22条还规定了4种审查豁免的情形,对利用外资改善市场竞争环境,盘活亏损企业存量资产,积极达到我国引进外资的目的
    2023-04-21
    466人看过
  • 我国跨国并购的现状及法律对策研究
    (七)保护被并购企业中国自然人股东的权益,对并购后原中国自然人股东的地位没有明确规定,《条例》有条件地确认了中国自然人在并购后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股东地位。以股权方式取得的境内公司的中国自然人股东享有原公司股东资格一年以上的,经批准,可以继续作为变更后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者。
    2023-05-07
    92人看过
  • 调查取证研究----法庭证据排除规则
    庭审之中并非所有的证据都会被法庭认可或采信,而呈堂证据被法庭排除在有效证据范围之外的规则,就是证据排除规则。证据排除规则最早来源于英美法系,是证据法上涉及证据认可采纳的一项具体规则。证据排除规则的法律价值在于,能够有效而将某些非法证据、分歧证据、不实证据排除在认可采信的有效证据范围之外。英美法系的证据排除规则主要体现在(1)不实传闻证据排除规则;(2)意见分歧证据排除规则;(3)违法取得证据的排除规则;(4)无作证资格证人证言的排除规则。依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排除证据的规则主要限定在违法取得证据的范围之内。民事诉讼中证据排除规则通主要包括四种:(1)以犯罪的方和手段法和取得的证据;(2)以法律明令禁止的方法取得的证据;(3)违背他人拒绝作证权利取得的证据;(4)以违背社会公德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以前我国的法律规定,未经当事人同意而偷录偷拍所取得的证据,将一律被排除在有效证据的范围之外。事实
    2023-06-06
    484人看过
  • 浅论反垄断法的实现
    竞争机制是最为重要的市场机制之一,制止垄断、保护竞争是《反垄断法》最为直接的立法宗旨,《反垄断法》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经济宪法。文章阐述了反垄断法实现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反垄断法在法律责任方面的缺陷,并探讨了反垄断法的实现途径。关键词:法的实现公力实施私力实施一、前言反垄断法律制度是市场规制法的核心和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整个经济法体系中重要的法律制度。建立市场经济,必须反对市场垄断。《反垄断法》的实现对于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反垄断法》有两种实施机制,一种是公力实施,即通过《反垄断法》主管机构执法来实施;另外一种是私力实施,即让老百姓通过诉讼方式索赔来遏制垄断。一、反垄断法实现的概念法的实现是指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是法的要求向现实转化的过程和这种转化的实际结果的统一。反垄断法是现代经济
    2023-06-07
    215人看过
  • 充分论证让非法证据排除细则更管用
    疲劳审讯有可能被明确为变相刑讯逼供。目前,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等共同参与的非法证据排除细则正在征求意见,涉及非法证据的范围是否扩大,疲劳审讯、超期羁押的被告人供述是否排除等问题。非法证据排除得到重视,既是司法进步的体现,也是防止冤假错案的现实需要。2005年和2010年的两起杀人案被害人突然出现,在起底冤假错案的同时,也引发舆论极大关注,推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出台。一起是佘某某案,案发后,最高法起草了非法证据排除的有关规定,由于当时对此问题未达成共识,文件没有出台;一起是赵某某案,案发后,2010年5月30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初步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吸纳了有关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在立法层面正式
    2023-06-06
    231人看过
  • 经济法浅议论文二
    经济法浅议审判实践中有关合伙债务清偿的几个问题论文”《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到期债务的,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立法已采取补充连带主义,但是,目前仍然有不少法官未能真正理解并存主义与补充连带主义的区别,没能正确适用法律,我们对此问题必须予以注意。根据补充连带主义原则,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的不是直接清偿责任,而是一种补充清偿责任,即在穷尽合伙企业财产后仍不足以清偿合伙债务后方以合伙人其他财产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三、合伙债务与合伙人个人债务清偿顺序冲突问题在现实社会经济中,往往同时存在合伙债务和合伙人个人债务,这时如何确定清偿这两种债务的先后顺序,这是司法实践中必然面临的问题。对此问题各国法律存在两种不同的立法例。大陆法系国家在传统上采取并存债权原则。英美法系国家多采取双重优先权原则。并存债权原则,是指合伙债权人就合伙财产优先
    2023-06-05
    484人看过
  •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概念及司法现状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起源于刑事诉讼领域,亦主要适用于刑事诉讼之中。随着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渐受到关注。司法实务中,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已经确立了初步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尚未形成完整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司法实务中由此引发的同案不同判的尴尬局面也不少见。豍民事检察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国家法律正确统一实施,本文拟结合民事检察监督就我国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运用进行初步探讨。(一)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概念及理论基础非法证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非法证据,指的是所有不符合证据合法性要求的证据或者说是违法取得的证据,主要有三种非法形式:(1)主体不合法的证据;(2)形式不合法的证据;(3)程序或手段不合法的证据。而狭义的非法证据,是指证据取得的程序或获取证据的手段不合乎法律的规定,比如用非法拘禁的方法取得欠条,或者以私拆他人的信件为手段获
    2023-06-06
    250人看过
  • 诉讼中止与诉讼终结的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
    1、法律效力不同:诉讼中止只是暂时停止,并不是对案件的终结;诉讼终结后,当事人申请执行权利的消灭。2、结果不同:诉讼中止的中止原因消除后会恢复诉讼;诉讼终结是终结程序,不会再恢复诉讼。3、产生条件不同:诉讼中止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因发生特殊情况,人民法院需要暂时停止执行程序;诉讼终止是执行过程中,由于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执行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民事裁定书(中止或终结诉讼用)法院诉讼文书样式51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民初字第号原告(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被告(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列项和基本情况的写法,与一审民事判决书样式相同。如果当事人已经死亡,其基本情况只写姓名、性别和死亡年月日。)本院在审理(写明当事人姓名或名称和案由)一案中,(写明中止或终结的事实根据)。依照(写明裁定所依据的法律条款项)的规定,裁定如下:写明裁定结果。分两种情况:第一、中止诉讼的,写
    2023-07-18
    404人看过
  • 探讨:医疗事故罪定罪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
    医疗事故罪医疗事故罪指,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医务人员,包括在医疗机构从事对病人救治、护理工作的医生和护士。当然也包括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个体。医疗事故罪如何定罪量刑?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此,医务人员存在严重不负责任的,造成了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规定情形的,构成医疗事故罪,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于医务人员的工作失误的过错导致了患者的身体受到了伤害的,造成的后果情节严重的就会构成犯罪,罪名成立后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徒刑,所以为了自己的前途要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位患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3-07-05
    168人看过
  •  情势变更与显失公平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
    情势变更和显失公平是两种不同的法律概念。情势变更是指在合同订立时,当事人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事件,当事人没有过失的情况下,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请求免除或减轻违约责任。而显失公平的事件中,当事人可能存在轻率或缺乏经验等过失,导致合同条款的不公平,当事人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请求变更或撤销合同。因此,情势变更和显失公平在主观心理和后果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情势变更和显失公平的区别在于:1.主观心理不同:情势变更是当事人无法预见的事件,当事人没有过失;而显失公平的事件中,当事人可能存在轻率或缺乏经验等过失。2.后果不同:情势变更中,当事人可以解除或变更合同;而显失公平的事件中,当事人可以变更或撤销合同。 情 势 变 更 与 显 失 公 平 的 区 别情势变更与显失公平是两种常见的法律概念,它们的区别在于它们适用的情形和解决争议的依据不同。情势变更适用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客观情况发生了
    2023-09-02
    301人看过
  • 要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要约是指与他人人订立合同。要约的成立条件如下:1、要约人应是具有缔约能力的特定人;2、要约内容必须具体确定;3、要约有缔结合同的目的,并表示要约人受其约束;4、要约必须发给希望与要约人签订合同的要约人;5、要约应当明确发出;6、要约必须送达受要约人。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是什么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如下:1、在性质方面,要约生效后应受到法律约束,要约邀请不具有约束力。要约一发出,要约人在一定时期内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不得随意撤回或者撤销;2、在内容方面,要约是要约人发出的希望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而要约邀请仅仅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3、当事人的主观意愿、主观愿望不同。要约人发出要约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和相对人订立合同;而要约邀请的当事人主观上只是希望别人向自己提出订立合同的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二条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内容具体
    2023-07-02
    324人看过
  •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第37条第三款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密。“这些规定从宪法的高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但是,关于财产的规定,以“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代替的财产,使得不具操作性。因为财产是否合法应由法院裁判,在此之前,任何财产都不受侵犯;由于所有权的权能可与财产本身分离,因而侵犯具体的财产未必涉及财产的所有权。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华
    2023-04-02
    126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从犯
    词条

    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按照是否直接参与犯罪,从犯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帮助犯。... 更多>

    #从犯
    相关咨询
    •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怎么样的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14
      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中都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三大诉讼体系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基本一致,只要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均应当排除。但在三大诉讼体系中,有各自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如在刑事诉讼中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民事诉讼中的《最高人
    • 实践论证中哪些法律有相关的规定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8-28
      从实践角度来说 事实上,先起诉离婚从实践角度来说又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先搞清楚离婚的本质是什么?解除两人的夫妻关系?毫无疑问所有离婚官司首要解决的是要不要离婚,而要不要离婚这个又仅仅是时间进程而已,并不决定官司的实质性输赢。 离婚官司的本质是孩子和财产的争夺。 财产的争夺,说白了,就是捉迷藏的游戏,在离婚诉讼中,财产摆上台的一般是要平分的,只有个别财产的权属有争议,因此在起诉之前,完成上述两个
    •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非法证据排除
      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21
      完整的无罪推定概念包括有罪的全部举证责任自始至终由控诉方承担;被告人对于指控提出反证的责任只限于比较说服力和盖然性的程度即可,不必证明自己无罪,更不得被强迫履行举证责任;对控诉方举证责任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整个证明过程不得留有任何可以合理怀疑的瑕疵,等等。r首先,经勘验、检查、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未附有勘验、检查笔录、提取笔录、扣押清单,不能证明物证、书证来源的,不能作为定案根据。r其次,应补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非法证据种类及程序效果是什么
      福建在线咨询 2021-09-29
      根据现行规定,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种类涵盖了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所有证据类型。适用不同非法方法取得的不同种类的证据又将产生不同的适用效果。 1.非法言词证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非法言词证据包括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且均适用强制排除规则。 2.非法言词证据的构成要件根据规定,非法言词证据的构成要件为: (1)收集证
    • 论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刑法和司法解释中的规定?
      山西在线咨询 2022-10-08
      《》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本法。这就是刑法的“从旧兼从轻”原则,该规定主要是针对我国新旧刑法之间的矛盾问题,且主要是针对新刑法溯及力的问题。即新刑法对公布之前的行为是否认为是犯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