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当然不算刑事处罚。因为刑事处罚权属于法院,只有法院才能作出刑事处罚的决定。
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只是表明不将案件移送法院审判,刑事诉讼在起诉环节终止,犯罪嫌疑人不再处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状态。如果在押,应立即释放;财产被扣押、冻结的,应予以解除;需由行政机关处理的,应移送行政机关。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  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同时对侦查中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被判定罪不诉的后果
我国不起诉制度包括三种具体的不起诉类型: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其中,酌定不起诉是在废除免予起诉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不起诉类型。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将该款规定与原刑事诉讼法第101条相比,条文的文字表述没有太大变化:除将可以免予起诉修改为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外,只是新增加了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限定性规定。或许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尽管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已经实施近四年之久,一些地区的司法实践部门,错将酌定不起诉混同于免予起诉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酌定不起诉决定是以犯罪情节轻微为前提条件的,且人民检察院在不起诉决定书中往往引用明确的刑法条文,因此,一些部门望文生义,将酌定不起诉决定视为有罪的法律认定,并基于此种错误认识,将已作酌定不起诉处理的公民作为有罪之人对待,给被酌定不起诉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种种不便。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并澄清酌定不起诉决定的实体法律效力问题。
正确认识酌定不起诉的实体法律效力,首先应当从我国96年刑事诉讼法废除免予起诉制度谈起。免予起诉制度是我国原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诉讼制度。全国人大法工委主任顾昂然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中清楚地阐述了修改案废止免予起诉制度的原因:免予起诉,是检察机关对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犯罪分子,定罪但不予起诉的一项制度。免予起诉制度对于体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和对轻微案件及时结案,发挥了一定作用。问题是,1.不经法院审判程序就定有罪,不符合法制的原则;2.实践中,对有些无罪的人决定免予起诉,侵害了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对有些依法应当判刑的,却给予免予起诉。经与各方面反复研究,草案扩大了不起诉的范围,对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不起诉,不再使用免予起诉。可见,人民检察院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作出的酌定不起诉决定与免予起诉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不再具有确定有罪的实体法律效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此条法律规定确立了下述法治基本原则:只有人民法院才享有确定有罪的权力;除非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案件作出终审判决,否则,不得对任何公民确定有罪。基于此项原则,由于人民检察院已作不起诉(包括酌定不起诉)处理的案件尚未进入审判程序,没有经过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和判决,因此,人民检察院所作出的任何不起诉决定都不可能具有确定有罪的法律效力。确实,在起诉活动中,人民检察院必须对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进行审查,但是,这种审查只具有程序意义,属于控诉机关行使检察权的诉讼活动;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确定嫌疑人有罪,则应提起公诉,由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是否有罪的判决。就酌定不起诉而言,尽管检察机关作出酌定不起诉决定必须具备第142条第2款所规定的条件,但是,由于酌定不起诉决定终止了刑事追诉活动而不再将嫌疑人提交法院审判,因此,就法律性质而言,酌定不起诉的决定是一个程序性决定,是一个不再将案件交付法院审判的决定,其法律效力相当于一个无罪判决,即同无罪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在此,有必要对作为酌定不起诉前提条件的犯罪情节轻微予以科学的解释。诉讼法学界普遍承认,达到法定起诉条件是适用酌定不起诉的前提条件,如果案件尚未达到起诉条件,检察机关不得作出酌定不起诉,而应当作出法定不起诉或证据不足不起诉。因此,对142条第2款犯罪情节轻微的理解必须同起诉条件联系起来。我国立法对起诉条件要求较高。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1条规定,提起公诉的案件必须达到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条件。在这里,我国立法同样采用了犯罪事实的表述方式,但其实质含义却是人民检察院根据现有证据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从立法风格看,第142条第2款犯罪情节轻微中的犯罪亦应作类似的解释。即,此处的犯罪,只是检察机关对案件的单方认识,由此只能产生一种程序性权利(人民检察院据此享有对案件提起公诉的权力,因而具有了起诉与不起诉的裁量空间),而不具有实体法上确定有罪的价值,更不能据此认为被不起诉人已经构成了犯罪。换句话说,尽管立法以犯罪情节轻微来表述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但并不等于说,检察机关决定酌定不起诉时,被不起诉人在事实上就确实构成了犯罪;而只是表明,检察机关已经尽其所能查清了案件事实并认为案件已经达到了法定的起诉条件。
酌定不起诉制度体现的是我国一贯奉行的区别对待、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惩罚,而是通过惩罚实现教育、改造的任务。因此,对于那些已经认错悔改、行为危害不大的嫌疑人,由于已经没有继续追诉的必要,或者说,不追诉比追诉更有助于实现教育和改造,立法授权检察机关在符合142条第2款的条件下作出酌定不起诉决定,终止刑事追诉并作无罪处理。在此意义上,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与世界范围内的轻刑化、非诉讼化趋势相一致,是以现代刑罚论为理论基础,追求诉讼社会效益的产物。同时,也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要求。所以,在实践中,对于已经作出酌定不起诉决定的公民应当恢复工作,除检察机关提出检察意见移送处理的案件外,应遵循宽大处理的立法精神,一般不宜再给予行政、党纪处分。
-
社区戒毒是否应该被视为刑事惩罚?
394人看过
-
是否应该将看守所视为刑拘?
145人看过
-
刑事拘留是否属于刑事惩戒?
400人看过
-
吸毒是否应该被判刑惩戒?
127人看过
-
哪些医闹行为将被惩戒
92人看过
-
2022年是否适用不起诉作为刑事惩罚?
467人看过
刑事追诉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追查和起诉的活动。 刑事追诉的目的是通过侦查、起诉、审判等程序,依法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并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在刑事追诉过程中,国家专门机关拥有法定的职权和职责,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 更多>
-
是否将刑事拘留视为刑事羁押?甘肃在线咨询 2024-11-17刑事拘留与刑事羁押不同。刑事拘留是在未批准逮捕之前,公安机关在法定条件下对需要进行侦查的人犯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且只有公安机关有权实施拘留。而刑事羁押则是在人民法院决定逮捕或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并实施逮捕后,将犯罪嫌疑人羁押起来。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时,需撰写提请批准逮捕书,并列出案卷材料和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必要时,人民检察院可派员参与公安
-
是否将职务侵占罪视为自诉案件?重庆在线咨询 2024-11-1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自诉案件包括告诉才处理的以及其他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这些案件不包括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属于公诉案件。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
-
是否将事后帮助行为视为共犯?海南在线咨询 2024-11-24事后帮助行为通常不构成共犯,例如: 1. 窝藏、包庇行为; 2. 窝藏、转移、收购和销售赃物的行为; 3. 帮助隐匿、毁灭或伪造证据的行为。
-
是否将违约金视为指定金?湖南在线咨询 2024-11-11定金和违约金在法律性质和作用方面存在区别。定金是一种担保方式,在双方签订合同或履行合同时预先支付,具有预防违约的作用。而违约金则是一种违约责任,双方在合同中约定,违约方需要支付的赔偿金,不涉及提前支付。 在生效要件方面,定金需要在双方合同约定后交付才能生效,而定金条款在实际交付后才会生效。相比之下,违约金的生效则较为便捷,只要双方签字约定,即具有法律效力。 在支付方式上,定金是在签订合同或履行
-
是否将拉架行为视为故意伤害罪安徽在线咨询 2024-11-241、如果拉架导致轻伤,而且如果不是出于故意伤害的故意,那么不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刑法》第234条,只有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并造成轻伤及以上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2、根据《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刑罚。如果故意伤害行为导致对方重伤,则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伤害行为导致对方死亡或造成严重残疾,则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如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