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跑
赵某驾驶宝马车在某市一茶厂外的机耕道上,与同向行进的行人马-谡相遇时,将马-谡挂撞倒地,并碾压致伤。被告人赵某下车后将马-谡抱入驾驶室内,架车离开事故现场。途中,被告人赵某见马-谡已死亡,为逃避法律惩处,在将马-谡的尸体运到某市某桥区后,于当晚在某桥某厂外一垃圾堆处把马-谡的尸体掩埋。2003年1月17日,经法医鉴定:马-谡所受损伤为车祸伤,其死亡原因系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肝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死亡。经公安机关认定,被告人赵某负此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二、行为人构成何罪
本文认为,赵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1、行为人肇事将被害人撞成重伤且濒临死亡,即使得到及时救助亦难免一死,行为人畏罪逃逸而被害人即刻死亡的,对行为人只认定交通肇事罪一罪,即使其主观上对被害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放任态度。因为即使行为人不逃逸对之及时救护,被害人也难免一死,从而否定了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这也是主客观相统一这一原则的必然要求。应适应133条第二个量刑档,“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行为人肇事将他人撞伤(包括轻伤和重伤),但并不具有使其死亡的现实危险性。行为人逃逸,而被害人因未得到及时的抢救而死亡的,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对死亡的态度可能是间接故意也可能是轻信能够避免,但是尚不能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但由于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而行为人应对死亡结果负刑事责任,使用刑法第133条第三个量刑档次,“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行为人肇事将他人撞伤,同时具有致其死亡的现实危险性,即被害人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行为人对危险进程处于绝对的排他性支配关系中,受害人的生命完全依赖肇事者的保护,排除了他人进行救护的可能性,而行为人又不予救护,导致受害人死亡的;或者将受害人弃置他处,间接的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进程处于基本的排他性支配控制关系中,上述两种情况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应数罪并罚。
4、如果行为人对肇事情况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驶”,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所谓的“逃逸”在行为人的主客观上无非是正常驾驶行为的连续化。在此,行为人对先前肇事后果不知,即使被害人死亡,但由于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故意,也不能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本案中,从表象来看被告人赵某的行为符合上述第3种意见的的表述,即:“将受害人弃置他处,间接的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进程处于基本的排他性支配控制关系中,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应数罪并罚。”
但综合全案证据,笔者认为本案实质的关键点在于被害人马-谡的死亡时间点。第一,本案有证据证明被害人马-谡死于交通肇事行为发生之时到被告人赵某将其掩埋之前这段时间;第二,有证人证言、被告人供述证实被告人赵某在车祸发生后对被害人马-谡实施过救助,说明赵某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后来赵某主观上认为马-谡已经“死亡”,因产生惧怕心理而将被害人遗弃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第三,赵某放弃救助是在被害人马-谡死亡之前还是之后,没有证据能够证实;第四,本案证据不能排除被害人马-谡死于被告人赵某放弃救助之前的可能,对于已经死亡的人放弃救助,不会发生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因此,本案被告人赵某的行为应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从犯罪构成理论看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为
81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定罪量刑一样吗
279人看过
-
交通肇事致人当场死亡之后逃逸算不算逃逸致人死亡
481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人当场死亡怎么判,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赔偿
260人看过
-
交通肇事后致人死亡与交通肇事逃逸后致人死亡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
251人看过
-
未成年人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涉嫌犯交通肇事罪吗?
303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案件构成犯罪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3-09-161、对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案件。只要有证据能充分证明行为人不知道逃逸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者没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即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主、客观条件的,均应按交通肇事定罪处罚。 2、交通肇事后被害人伤势极其严重,以至生命垂危即使行为人及时抢救也不能挽回其生命。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为逃脱罪责驾车逃逸,而被害人最终确已死亡的,对于这类案件,应当认定该行为只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不能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6司法解释有明确限制,只有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才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其他的不构成。因为交通肇事罪本来就是过失犯罪,不同于故意犯罪。司法解释有规定,是因为法律实施上的特殊需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
-
倒车致人死亡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倒车致人死亡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4-23倒车致人死亡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认定:根据高法2000年11月15日《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重大责任事故),第一百三
-
发生交通事故, 因逃逸致使当事人死亡, 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是致人死亡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03答:应当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效力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61、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并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如果行为人有证据证明并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且经查证属实,则不能以“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节予以量刑。是否有证据证明,既不能以肇事者本人所述为依据,也不能由办案人员盲目判断为标准,而应当周密调查,综合判断,在把握上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 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